2024年03月19日 星期二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张扬新闻人骨子里的科学精神

2023-04-18 14:22:07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房琳琳

摘要:  生活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新闻人比以往更容易接近真相吗?  记者触摸事实和真相的路径看似较以往更便捷,如若不能一路手持明辨是非的利

  生活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新闻人比以往更容易接近真相吗?

  记者触摸事实和真相的路径看似较以往更便捷,如若不能一路手持“明辨是非”的利剑,还是会缺乏清除信息荆棘的底气和实力。

  如何做到明辨是非?新闻人的第一反应,是找行内人验证已知信息的真伪,代表读者提出更多问题,他们会持续追踪新闻进展,必要时直接亮出观点。

  至此,你是否意识到,新闻人与科学家本质上是一类人。双方有着共同的核心诉求——观察世界、质疑未知和收集事实。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与世界分享所见所知的热情与执着,并在职业生涯中不断通过严格系统的训练,以近乎“洁癖”的方式,完成叙述、做出表达。

  即便他们工作方式上的差异可能在一开始让合作稍显不畅——

  一般说来,科学家常常对记者的文字持保留态度,他们有时会认为研究成果的相关报道过于简化,或者意义被过分夸大;反过来,面对那些用专业术语回答问题的科学家,记者也会感到沮丧和无助。正因如此,科技记者的角色,更多被定义为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在科技记者面前,科学家似乎更愿意敞开心扉。这多少是基于科技记者长期深耕科技领域的功底和向公众“翻译”科技术语的能力,能够给科学家群体一种“安全感”。

  但这绝不是科技报道的唯一形态。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为了全社会的利益,更多非科技记者与科学家主动相向而行。因为在公共利益面前,两个知识分子群体骨子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感必然无法克制,他们不能容忍自己偏安一隅、躲进小楼,于是,彼此很快形成联盟。

  疫情以来,科技界与新闻界的良性互动,就是最生动的诠释。

  科技特色主流媒体的作用不言而喻。但真正铭刻于历史长河的,是以科技记者为代表的、包括非科技记者在内的一大批新闻人,坚持以客观、冷静、理性的态度,成功地在一波又一波舆情中,紧紧依靠并彼此信赖,共同战胜了铺天盖地的“信息疫情”。

  回过头来,我们发现,只有秉持科学精神写就的作品,才可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关键的结论,就像优秀论文那样被不断引证,有价值的观点不会迅速消弭于信息洪流,反而更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疫情终将散去,如果记者队伍始终保持对科技资讯的敏感,主动走近科学家群体并努力维系亲密无间,深入考证时能充分尊重规律、不迷信权威,表达意见时不囿于物、不萦于心,那么我坚信,科学精神一定会张扬在不限于科技新闻作品的字里行间。到那时,信手拈来也好,侃侃而谈也罢,科学与技术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元素真正在社会中流行起来,必将成为科技强国图景中没骨浅绛又绵长韵久的时代底色。

  (作者为科技日报社国际部副主任)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3年第5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房琳琳.张扬新闻人骨子里的科学精神[J].青年记者,2023(05):1.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