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用“懂行”的经济报道吸引内行和外行

2023-06-08 08:53:08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王健

摘要:本文认为,要提升经济报道的质量、增强经济报道的传播效果,必须找准“外行”的兴趣点、抓住“内行”的痛点、发出“懂行”的新观点。

  按照采写内容,新闻报道分为时政报道、经济报道、社会报道、文化报道等类别。“经济”一词,在“经济学上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是“国民经济的总称,也指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等”[1]。

  “既让内行愿意看,又让外行看得懂,并对他们有所启示,是经济报道的至上境界。”[2]对非财经类专业媒体来说,经济报道要努力做到通俗易懂,让“外行”的普通公众不因“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就看不懂”而“望而却步”,也让“内行”的专业人士不因报道专业性、政策性不强而感觉“不值一读”。要实现经济报道内行外行都“叫好”,关键要找准“外行”的兴趣点,让普通公众愿意读;要抓住“内行”的痛点,让业内人士期待读;要发出“懂行”的新观点,让“内行”“外行”都从中受益。

  找准“外行”的兴趣点

  经济新闻发生的场景在工厂、在车间,在田间、在地头,在银行的柜台、在证券交易大厅等,但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经济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影响每一个人,事关大家工作、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体现在衣食住行等各个环节。

  因此,经济新闻不仅是写给工业、农业、金融等领域专业人士看的,还要进行大众传播,让公众了解经济政策、感知发展温度、汇聚前行力量。为实现这一目标,经济报道首先要让公众“愿意读”“读得进”“读得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报道的采写初衷。

  接近性是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之一,激发阅读兴趣是拉近公众和专业经济报道距离的重要方法。一个经济现象、一项经济政策、一条经济措施,都会或多或少、或远或近、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公众。寻找二者的结合点,找准“外行”普通公众的兴趣点,可有效增强经济报道的吸引力,提升经济报道的质量,扩大经济报道的传播效果。

  2021年下半年,南京市出台“若干措施”,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工作,以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在全市各个系统、板块形成存量优质资产与新增有效投资的良性循环。

  对普通读者而言,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随着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推出公募REITs助力基础设施建设,对稳定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为此,南京日报记者从宏观层面着眼、从微观层面入手,以普通读者的视角,首先切入公众熟悉的领域:你投资过开发园区和各类产业园吗?你运营过办公园区、科研空间、创意街区吗?以往,这些载体都是政府平台、企业单位的“专属大宗投资”;现在,你也能参与其中了!

  进而,报道通过三个设问回答了读者心中的问题——什么是REITs?就是把存量资产盘活,让基础设施实现“证券化”!为何要推动REITs?证券化后,存量资产可以“生钱”吸引更多有效投资,让相关主体有能力再投资!如何参与REITs?像买基金一样买公募REITs,你也能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众筹”,为所在城市、城区更加美好的未来“参股”了!

  最后,报道采访专业机构负责人,提醒普通读者,公募REITs有风险,其本质上还是一种金融创新产品,“入市要谨慎”。

  这篇经济报道发表后,公众对REITs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对合力推进这项工作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目前,这项工作已在各地深入开展。

  在工业经济报道领域,也存在“又专又涩”的“难题”。2021年4月,一场主题为“5G驱动工业互联”,众多业内专家参与的“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研讨会”在南京熊猫电子装备有限公司举行。专家和业内人士的发言,让不少在现场采访的记者“听得头晕”,会后感到“脑中无物”“笔下无言”,但随后的参观环节,南京日报记者发现一个“细节”。从这个“细节”写起,他们较好完成了此次报道任务——

  在南京熊猫展厅,有一座《英雄儿女》电影中英雄王成的雕像,他手持“熊猫”前身工厂生产的专用步话机,发出“向我开炮”的呐喊;在雕像的另一侧,是南京熊猫近年来为行业提供“智能工厂、工业机器人整体解决方案”的介绍,以及一排排工业“机器人”展品。

  一曲《英雄赞歌》,经典“咏”流传;一声英雄的呐喊,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血脉偾张。英雄王成“向我开炮”的雕像,是普通公众“耳熟能详”的场景,“熊猫智能制造”是南京熊猫开拓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场景,二者结合,深化了报道主题:从英雄王成的步话机到智能工厂的整体解决方案,传承伟大斗争精神、赓续创新创业血脉,熊猫从“红色制造”迈向“数字智造”新征程。

  抓住“内行”的疼痛点

  “经济新闻的报道与传播具有专业特点与客观规律。”[3]经济报道让普通公众“外行”叫好不易,让专业人士“内行”叫好,更难!

  在经济工作各条战线、各个门类深耕多年的从业者,对行业、专业的理解超过大多数记者,记者采写的经济报道只有“源于专业”“高于专业”,站在更高的层面思考行业发展遇到的问题、遭遇的瓶颈,找到“疼处”、摸准“痛点”,进而彰显新闻事实中“突破”的价值,才能让“内行”受到触动、获得感动,为记者的经济报道叫好。

  反之,业内人士会感觉这篇经济报道“无关紧要”“不疼不痒”“没有什么参考价值”,记者在这个报道领域就没有了影响力,记者所在媒体也就失去了对该领域的舆论引导力。

  独角兽、瞪羚等企业的发展水平、市场表现,是衡量地区创新发展水平的风向标,折射着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这些“新物种企业”成长性强、创新性强、潜力巨大,不仅在“新经济赛道”中奋勇争先、带动城市产业结构走“轻”走“新”,促进转型升级,而且让创新成为城市鲜明的底色、具有识别度的标签。

  2018年以来,南京市先后5批发布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展白皮书。5年来,全市已有881家高成长性企业登上该榜单。南京市独角兽企业的数量从2018年的3家发展到2022年的17家,增长近5倍;南京也成为国内独角兽企业“第五城”,独角兽企业数量排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之后。南京市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新物种企业”成为城市创新活力的标杆。

  一路“高歌”、一路“猛进”,高成长性企业被行业、地方高度关注,也被各路资本青睐,但企业高速成长的过程也是各类要素非常态集聚的过程,往往伴随着高投入能否持续、高风险能否管控等高度不确定性。这些高成长性企业如何才能跨越高风险、跳过“死亡谷”、实现高质量发展?南京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推出深度报道《破障前行,“高”歌猛进——探寻高成长性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之路》。

  该报道没有沉浸在独角兽企业的耀眼光环和南京取得的突出成绩中,而是从历年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展“白皮书”中,挖掘出那些“悄然消失”的企业名单,并深入进行采访,提醒企业高成长过程中必然伴生的高风险,并指出“风险不可怕,可怕的不知道风险的存在、忽视风险的积累,而在风险爆发时被动承受、被风险消灭”。

  报道进一步对专家进行采访,为高成长性企业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并配发短评“给高成长性企业降降压”,提出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全程“陪跑”机制,构建全程“控险”体系,在政策供给、科技支撑、人才激励等方面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减少企业“高成长的烦恼”,为企业高成长带来的高风险减压、降压,助其跨越风险挑战、越过死亡陷阱、迈向可持续发展,在“又好又快”成长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报道在广大高成长性企业中产生强烈反响,受到南京市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一系列促进措施陆续出台。2021年,为了让高成长性企业“奔跑”速度更快、发展质量更高,南京市出台《关于对独角兽、瞪羚和研发类功能型等企业激励的实施办法》,并明确市场主体“免审即享”——符合相关条件的独角兽、瞪羚企业以及研发类功能型总部企业,相关部门连续三年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激励,具体奖励标准为其当年新增地方经济贡献超过全市平均增幅部分的50%。

  2022年,南京市政府组织第一次针对独角兽、瞪羚企业的政策兑现。经市相关部门综合测算,共对2021年独角兽、瞪羚企业给予激励资金7888.9万元,相关企业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大礼包”。

  发出“懂行”的新观点

  经济现象纷繁复杂,普通公众期待主流媒体提供权威、准确、负责任的报道;行业发展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利益关系、技术壁垒等不停改变着行业的竞争格局。如何拨开迷雾看清本质,业内人士也期待主流媒体提供专业、精准,有针对性、指导性、前瞻性的报道。

  要满足“外行”的普通公众和“内行”的业内人士的期待,就需要记者写出“懂行”的报道、发出“懂行”的观点,写出高质量的经济报道稿件、推出高水平的经济报道产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时代进步的航标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凝聚人心的黏合剂”[4],我们要不断增强做好经济报道的自觉性,提高自身的采编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经济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

  2021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召开期间,不少与会代表热议“城市还需要制造业吗”“没有制造业城市还会继续繁荣吗”,国内部分城市也出现制造业外迁现象,有的地方甚至“一刀切”,过分强调“去工业化”。

  制造业和城市的“矛盾关系”不可调和吗?南京日报记者通过采访专家,提出观点:通过“智造”,让制造在城市“扎根”。

  报道指出,目前,确实有部分低端制造业正在向东部城市外围、中西部地区甚至东南亚国家“外流”,但决定制造业竞争力的根本因素是劳动效率,而不仅仅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劳动力价格。通过智能制造,可以实现清洁生产和劳动效率的提升,可以重塑传统工业与城市的关系,让制造业以富有竞争力的成本优势、绿色低碳发展的环境优势等,在城市“安家”,为城市带来充分就业、为城市服务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有产业才有城市,有产业才能发展,制造业留在城市,城市才有可能实现长久繁荣。城市“智造”,未来可期。

  产经新闻报道需要媒体记者“懂行”,区域经济新闻报道更要新闻工作者深谙其中道理。2022年6月,南京日报推出深度报道《方向对了也要拼速度——看南京如何补齐郊区短板》,为当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把脉导航”。

  原来,在国内各部门、各机构组织的“县域经济发展”“县市综合实力”评比,以及各类“百强榜单”中,江苏省会南京,都比同省的苏州、无锡等市“落下一大截”。这些城市中,每年都有多个县级市进入百强榜单的前20名,甚至“霸榜”前五名,地位长期无人撼动。南京、苏州、无锡,都是江苏省内城市,都是GDP过万亿元城市,南京郊区县域经济怎么了?南京如何才能在“县域经济”上实现新突破?

  南京日报记者深入郊区企业、园区和干部、群众中采访,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分析归纳了人少地偏、空间缩减、要素制约等“短板弱项”,以及各郊区为此采取的对策措施、取得的初步成效。报道从“木桶理论”出发,指出任何一个板块、一个组织,都要对标找差、迎头赶上,既要锻长板、又要补短板,否则优势积累得越多,失去的也将越多;只有尽快补齐短板,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城市能级的整体跃升。一路采访,记者发现,各个郊区都发现了自身的“短板”、找对了前行的道路、认准了奋进的目标。“方向”坚定了,更需要“速度与激情”。报道呼吁,南京郊区的干部群众要拿出干事创业的状态、拼搏奋斗的热情,敢比敢拼、善作善为,努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更高质量发展。

  报道在南京郊区县中产生持续反响,“县域经济发展”也被各级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2021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南京都市圈成为首个获得国家层面批复的跨省域都市圈。2022年2月,规划获批一周年。南京日报推出系列报道,用“硬连接”不断升级、“软连接”更加紧密、“心连接”情谊更浓等“三个连接”结构全篇,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系列报道用“懂行”的新观点,展现了都市圈成员城市“同城”一起拼、同心向未来的生动新图景,给都市圈城市居民和社会各界读者、网友留下了深刻印象。

  结  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这些,为我们做好经济报道提供了更精彩的主题、更丰富的内容、更广阔的天地。奋进新征程,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经济报道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阐释中央经济工作重大决策和部署,反映经济战线伟大实践和工业、农业、金融等系统干部职工精神风貌,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持续激发经济战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通过一系列经济报道典型案例的分析,本文认为要实现上述目标,提高经济报道采写质量,让“内行”“外行”都叫好,必须找准“外行”的兴趣点,增强经济报道的吸引力;抓住“内行”的疼痛点,增强经济报道的影响力;发出“懂行”的新观点,增强经济报道的引导力。同时,高度重视新型传播手段建设、传播能力提升,在加快融合发展中做强经济报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党在经济工作领域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2012:682.

  [2]黎勇.从数字中寻找故事,从故事中体现思想[J].新闻战线,2006(02):42-44.

  [3]杭敏.中国经济报道与传播研究——议题、事件与思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143.

  [4]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8:36.

  (作者为南京日报综合新闻部副主任)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3年第5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王健.用“懂行”的经济报道吸引内行和外行[J].青年记者,2023(05):38-40.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