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元宇宙视域下的灾难新闻报道

2023-06-28 08:49:12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周汇 辜浩桓

摘要:场景时代,元宇宙通过技术变革灾难新闻的呈现、用数据支撑内容、用交互引导受众行为来给灾难新闻报道赋能。

  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院士将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翻译为具有中国味的“灵境”,并使之应用于人机结合和人脑开发的领域,强调这一技术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大变革。中科院研究员王飞跃很早就研究了元宇宙的前身概念,并综述了元宇宙与平行世界的关联。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在科幻小说《雪崩》(Snow Crash)中正式提出“元宇宙”(Metaverse)和“化身”(Avatar)这两个概念。2002年美国Linden实验室开发了基于因特网的虚拟世界——“第二人生”(Second Life)。这个世界没有规定特定的叙事模式,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虚拟数字分身来与他人进行互动,获得“平行体验”,因此“第二人生”也被当作虚拟世界潜在社交应用的试金石。2021年,Facebook公司改名Meta,再一次将元宇宙概念推上热潮,相关概念股迎来大幅上涨。由此“元宇宙”概念进入大众视野,2021年也被称为“元宇宙元年”。

  问题的提出:媒介化社会的生态图景

  目前中国已有多个省市出台了关于元宇宙产业的发展规划,在这个产业化布局中,很多人把元宇宙当成产业的新形态。但实际上元宇宙是一个新媒介,未来人所置身的整个社会都是媒介化的。

  学界关于元宇宙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元宇宙概念上。清华大学沈阳教授带领其团队先后发布了多版关于元宇宙的研究报告,详细介绍了元宇宙的内涵,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元宇宙发展的关键节点和观点,以及元宇宙或将对各个领域产生的影响。陈昌凤则主要聚焦于新闻与传播领域,将元宇宙理解为深度媒介化的实践,通过技术集合来构建现实与制造感觉,而元宇宙的发展将会促使新闻变成用户对重构的事实的临场感知。[1]喻国明将元宇宙放置于媒介化社会中来考察,认为它是集成与融合现在和未来全部数字技术于一体的终极数字媒介,将实现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连接革命,进而成为超越现实世界的、更高维度的新型世界。[2]元宇宙本质上描绘和构造了未来社会的愿景形态。而在此图景中,人始终处于“本位”的核心,也是媒介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核心。元宇宙时代,人的角色升维、版图扩张,人类的身体从“缺席”到“在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脱嵌”到“再嵌入”,元宇宙中的人是现实与虚拟关系的总和,元宇宙的建设要始终锚定人的中心点。[3]

  作为媒介化社会中的新媒介,元宇宙逐渐渗透并改写各个领域的规则。BBC多次借用元宇宙理念制作纪录片,纽约时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报道新闻。罗瑞描绘了元宇宙赋能体育新闻传播的未来图景,[4]李彪和曹时雨认为国际传播也应及时关注元宇宙带来的传播生态变革,优化国际传播策略,顺应多感官、场景化、精细化的元宇宙传播潮流。[5]此间,对元宇宙可能在灾难新闻中发挥作用的研究还不多见。张剑、潘悦凝论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灾难新闻中的运用和影响,提醒广大媒体工作者可以有选择地转变报道内容侧重点。[6]然而元宇宙并非某种特定技术,而是通过技术手段与现实世界连接的虚拟世界形态,VR只是实现这一形态的工具之一。因此,元宇宙对灾难新闻报道还有更多的空间有待挖掘。

  新冠疫情似乎加快了世界迈向元宇宙的步伐。疾病、战争、饥荒和死亡,当“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常悬挂于我们头顶,乌尔里希所预言的风险社会似乎来得更快、更猛,灾难新闻成为常态。技术是新闻报道的利刃,本文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在媒介化社会进程中,元宇宙如何为灾难新闻报道赋能?是否又会面临新的困境?

  场景再现:元宇宙赋能灾难新闻报道

  当互联网发展的“上半场”实现随时随地互联互通后,“下半场”的关键就在于进一步实现任何场景的可能性,“元宇宙”为此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业界将灾难新闻报道分为第一阶段的灾难本身、第二阶段的危机处理和第三阶段的重建与反思,而区块链技术、交互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智能网络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是支撑元宇宙的核心技术。[7]在此背景之下,从灾难发生到灾后重建,元宇宙可以搭建灾难新闻报道的新场景,实现技术赋能。

  (一)灾难发生时:用技术变革新闻呈现。技术的发展、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经由移动设备的传播,媒体行业中新闻的呈现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灾难发生时,通过无人航拍机、360°全景相机、光场成像技术、自然交互与传感技术、3D建模和渲染技术等,可以最大程度还原灾难场景。[8]灾难发生的原因往往是复杂且难以直接理解的,而受众对此的感知却是纯粹的。利用相关技术,3D建模火灾、雪崩、飓风等灾难后的场景并加以制作和报道,发送至受众的移动设备中,受众可以在交互活动中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获得沉浸式体验和现场感。灾情现场的复杂信息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受众对新闻的理解增强,新闻的社会影响也随之扩大。

  从文字、图片、视频到如今的现场,技术不断扩展媒体报道的边界。对现实空间社会的镜像复刻是元宇宙初级阶段主要构建的社会场景,用户需要借助手机、电脑、目镜等移动终端设备接入场景。伴随着元宇宙更深层次的发展,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将用户的数字分身直接接入场景之中,元宇宙环境中多感官的打通可以让数字分身代替自己体验虚拟场景,同时还可以根据个人选择直接“跳入”不同场景。以自然灾害为例,虽然地震和海啸都是由于地球板块运动所引起的,但其具体成因复杂、专业性较强,文字和图片视频报道难以完全传递真实的现场情况,灾区之外的受众往往很难感同身受。新闻媒体可以借助元宇宙搭建场景并加以制作,让用户在灾害发生地的医院、街道、小区、商场写字楼等多个关键场景之间选择、切换,通过后台技术操作,在不同场景之中加入文字或画外音,深度还原和全图景整合现场,让受众沉浸式体验新闻现场。同时,用户的数字分身互动打破了彼此间物理空间距离的阻碍,弱化了身份阶层的区别,彼此分享感受和体验,实现了情感传播。相较于传统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借助元宇宙的新闻呈现方式让非虚构报道变得更加立体生动且细腻。

  (二)灾难发生后:用数据支撑新闻内容。这些技术在变革新闻呈现方式、增强用户体验感的同时,还可以为新闻媒体提供大量的信息支撑。元宇宙是一个全面数字化的世界,在元宇宙中的交往与传播均具有“可计算”的特征。数据支撑新闻内容首先体现在“众”上。大数据可以实时监测以往内容的传播效果并进行实时反馈,因而研判传播趋势可作为新闻内容的参考。对灾难新闻而言,热点、爆点内容的背后是社会的共同关切。其次,数据支撑新闻内容体现在“新”上,相较于“蹭热点”的“众”,主动挖掘、创造新闻价值,引领社会导向的“新”更能体现媒体的社会职责。“异”是元宇宙环境中数据支撑新闻内容的重中之重。“异”意味着有别于常态。灾难的发生本就打破常规,而灾难的处理更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元宇宙人工智能、智能网络和物联网技术等支持的多场景搭建和连通测试,有助于专业团队找准根源所在,发现“异”因。

  灾难发生后的危机处理环节不仅是对媒体反应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国家社会应变治理能力的考验。危机处理阶段的报道重点除了对事件的持续跟踪,也需将所见所闻引向所思。区块链技术让每一步操作都变得透明,这使得灾后信息发布、事故处理、责任追究等环节变得更加有理有据。当现实情况出现异常时,如政府失声、应对不当,新闻记者可以借助元宇宙全透明的信息链和大数据等迅速在信息瀑布中发现问题,找寻新闻线索,并发挥媒体的监督职责,提高报道效率,丰富报道内容。

  (三)重建与反思:用交互引导受众行为。数字化生存天然具有“赋权”的本质,在数字化的未来,人们将找到新的希望与尊严。[9]灾难新闻的灾后报道目的在于总结经验,同时重振信心,引导受众行为。

  现实社会中为预防灾难带来更多的伤害,会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受众对于灾难的认知和防范意识。然而场地、天气等多重现实因素往往会影响演习效果,如若安排不当,反而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真实伤害。新冠疫情暴发后,疫情防控类的科普报道由于专业壁垒、文字门槛、内容的重复枯燥和说教性太强,导致传播范围受限。媒体可以借助基于元宇宙环境中的场景构建,让用户自由选择以“上帝视角”来感知全局或以第一人称视角来体验全局,不同的选择会导向不同的结果。通过个性化、可视化、沉浸感、低延迟和交互性的方式,用户以数字分身完成演习且有效避免现实伤害的同时,可以借助接入设备获得全感官体验,加强对灾难的认知,从而达成灾后新闻报道总结经验、引导人们常怀警惕之心的目的。如2021年4月,武汉“解封”一周年之际,央视网发布VR视频新闻《樱花又开放——疫后重振看湖北》,全景感受湖北疫后重振,鼓舞人心。

  重振社会信心的重点在于凝聚共识,给予希望。情感是人类的共通属性,相较于用非虚构写作回溯现场,元宇宙环境中的场景重建更可以调动并强化用户的感知,全方位地讲故事,唤起受众情感共鸣,从而引导受众的正向行为。对此,元宇宙要做的不是对现实的复刻,而是构建能够影响现实甚至超越现实的高维世界。

  媒介异化:共情传播中的伦理隐患

  每一种技术既是包袱也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10]人与媒介之间关系的不确定,导致了主体与工具角色的颠倒,媒介异化的后果就是人成为工具的工具。灾难新闻报道除了需要具备新闻的基本特性外,因其内容会引起部分受众的不适,还要格外注意报道中的伦理隐患。在场景时代到来之际,灾难新闻报道在享受技术福利的同时,更要警惕媒介异化。

  (一)灾难美学:泛娱乐化的悲哀。灾难美学的实质是将受难者和现场的情况放置于次要的地位,用抽象的同情与具体的冷漠弱化灾难事件的严肃性。[11]首先,在报道形式上,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并投入使用的阶段,媒体要避免盲目追新,误入“闪亮综合征”的陷阱,最终成为光有外表缺乏内容的“花架子”。其次,在报道手段上,构建场景而使用的沉浸式和交互性的手段不能成为受众休闲娱乐的工具。再次,在报道内容上,要警惕为了吸引流量而萌化、美化、娱乐化灾难。技术原本是人类为了社会发展而创造的,本质上应当服务于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当技术被倾注了负面倾向时,便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二)数据泄露:平台资本的掠夺。喻国明认为,元宇宙可能演化为一个“平行社会”,其“社会规则”很大程度上由算法建构,元宇宙的本质是依托技术而建造的数字平台,其发展更多取决于资本的博弈。元宇宙发展初期,众多科技公司纷纷布局入场,但发展到后期往往演变为平台垄断。元宇宙虚拟空间依靠用户共建,生产资料却掌握在平台资本手中,用户无形中成为数字劳工,并面临数据隐私泄露的风险。[12]2022年7月21日,滴滴平台因违法收集用户数据被国家网信办依据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罚款80.26亿元。这一重罚足以表明,一些平台企业违规收集数据形成垄断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元宇宙在各项涉及知识产权和责任主体的界定问题上还存在法律空白。平台之间的竞争本质是扩大市场份额抢占用户数据,华为布局5G、马斯克收购推特、字节跳动买下Pico、美团抢食滴滴……当技术日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新闻媒体不可避免地依赖技术平台公司,然而一旦主体受限于平台,将难以保证社会的基本秩序。一旦平台成为社会的主导,新闻报道事实的客观性、人的行动都被算法化制作,新闻的独立客观公正和个体的权利将受到影响。

  (三)侵扰悲痛: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博弈。2022年3月21日,东航MU5735客机在广西梧州山区坠毁,当天晚上“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推送《坠落的MU5735》一文,首先采访到了目击飞机坠落的广西当地村民。3月22日,“每日人物”发布报道《MU5735航班上的人们》,采访多位遇难乘客的同事好友,书写了更多“背后的故事”。与广受好评且被当作非虚构写作范本的《永不抵达的列车》不同,这篇文章引起了广大网友的转发和共情,也引发了业界和学界关于媒介伦理的讨论。

  业界多认为,媒体的职责就是在为时不长的新闻窗口期内,发现新闻、挖掘价值、维护当事人权益,然而部分学者围绕“侵扰悲痛”“死亡敲门”等概念,认为对灾难新闻背后过多细节和故事的挖掘既侵犯了当事人及其家属的隐私,也会给他们带来二次伤害,有违新闻伦理。同时认为记者们在灾难事件发生后一味地描写悲壮故事,是为了引起受众同情,从流量中“吃人血馒头”,因而对媒体的细节报道或非虚构写作持否定的态度。激烈讨论过后,3月23日《中国青年报》发文《我愿意讲述:姐姐姐夫都在那架飞机上,还有1岁半的外甥女》。原本只是针对灾难新闻的内容报道,经由业界与学界的争论后,新闻报道成了表达态度的工具。

  相比于追求功利、效益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更多考虑行为本身所代表的价值和动机的纯正性。元宇宙灾难新闻报道再现场景或构建虚拟场景进行警示教育时,既要遵循新闻伦理,避免对灾难事件当事人及其亲属的二次伤害,也要把握好技术的度,避免对其他受众带来情感伤害。媒体在履行责任的同时,要善用技术、尊重价值理性,保持基本的人文关怀。

  结  语

  元宇宙已经被互联网产业界视为一次新型产业革命,它是互联网更高级的继任者,也是移动互联网的继承者。无论是硬件设备、基础设施,还是专业人才,海内外互联网巨头都在纷纷布局元宇宙。从报纸到广播电视,再到门户网站、“两微一端”、短视频、H5、VR等,技术对新闻行业的发展始终意义重大。互联网时代,移动化世界“无阻互联”,元宇宙将打造媒介化社会中更为丰富通感的场景,灾难新闻的报道既要因势而谋,也要不忘初心。

  参考文献:

  [1]陈昌凤,黄家圣.“新闻”的再定义:元宇宙技术在媒体中的应用[J].新闻界,2022(01):55-63.

  [2][7]喻国明,耿晓梦.元宇宙:媒介化社会的未来生态图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3):110-118+2.

  [3]喻国明,姜桐桐.元宇宙时代:人的角色升维与版图扩张[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2,75(04):5-12.

  [4][12]罗瑞.元宇宙赋能体育新闻传播的未来图景[J].视听,2022(04):10-13.

  [5]李彪,曹时雨.从秩序到策略:元宇宙与国际传播的未来演进[J].对外传播,2022(04):19-22+44.

  [6][8]张剑,潘悦凝.VR技术在灾难新闻中的运用和影响[J].青年记者,2019(32):69-70.

  [9]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69.

  [10]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唐小兵.中国的灾难美学[J].南风窗,2010(19):102.

  (作者为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3年第7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周汇,辜浩桓.元宇宙视域下的灾难新闻报道[J].青年记者,2023(07):48-50.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