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速度政权”理论下短视频生产与传播的三重逻辑

2023-06-30 08:41:55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郑德梅

摘要:目前,短视频内容的创作与传播典型性地体现出了速度“强权”在媒介信息传播中的逻辑。

  法国当代哲学家和文化理论家保罗·维利里奥提出“速度政权”概念:“速度本身就是一种权力。抓住速度,也就是掌控权力。我们的社会自古以来都是以速度政权为基础的‘竞赛社会’。”[1]“速度政权”旨在强调速度对于政治权力争夺的重要作用,但当这一概念渗透到信息媒介当中,会发现“速度”同样成为现代媒介信息传播中的一种“强权”,并且这种“强权”影响并改变了媒介格局。媒介传播的历史是速度不断提高的历史,速度体现出了信息传播的生命价值。现代社会变化、科技发展、生活节奏的加速,全局性地激活了作为生产力的信息的社会流动,潜在地要求现代化媒介必须在运营理念和技术架构上将速度作为其重要的内在属性。这种属性要求媒介传播的信息内容必须能够快速获得用户关注,并且只需要用户快速浏览便可以完成一个相对完整内容的观看。目前,短视频内容的创作与传播典型性地体现出了速度“强权”在媒介信息传播中的逻辑。

  短视频生产与传播的速度逻辑

  短视频的出现与发展,映射出了一定的影像发展逻辑,即影像内容的生产一直都在与用户的需求赛跑。为了让用户持续保持注意力,影像内容必须不断产生刺激才能使用户保持新鲜感,才能持续聚焦于内容的观看。传播学者罗伯特·哈桑曾在《注意力分散时代:高速网络经济中的阅读、书写与政治》中写道:“信息传播技术加速了时间,加速了社会运行。它拒绝停顿,拒绝迟滞,拒绝专注,拒绝反思意义的需要。”[2]反映在影像内容生产过程中,镜头切换速度呈现不断加快趋势,具有强烈冲击力的特效镜头数量不断增多。随着视频优先、时效优先、移动优先传播逻辑的盛行,多线程任务成为用户信息接收过程中的常态,信息变得越来越粉尘化、分散化和过载化,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信息成为众多用户的普遍追求。短视频目前的生产运营机制满足了用户对速度的追求,不断构建的吸引机制和沉浸式体验让用户进入一种快速识别内容、快速生成情绪、快速切换到新内容的循环,并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获得丰富的视听刺激,产生一种爽快的感觉,抖音“沉浸式”快感、快手“瀑布流式”快感即是如此。

  “过程和事件的加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3],对速度的追求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必须和必然。对于短视频媒介来说,速度即是其发展理念、观念和方式的重要基础,也是其价值的体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于速度的适应和提升,是短视频崛起的内生逻辑。在纷繁复杂的现代信息世界中,短视频利用速度优势打破时空限制,让人们最大限度地体验到信息的高效、自由与快感。短视频平台的视频内容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丰富性呈现出空前态势,体现出了呈现日常生活方式、服务公众生活需求、表达社会价值观念的内容广度。

  但正如德国批判理论家哈特穆特·罗萨分析的一样,“‘社会加速’是现代性的核心,也是现代‘新异化’社会的病态根源”[4]。媒体信息传播的“速”在不断加速媒介更迭的同时也改变了身处其中用户个体的行为甚至思想,“速度的暴力连思考和反省能力都消除了”[5]。媒体的信息传播需要承载真相、深度和意义,用户的信息接收需要思考、反省和批判,而这都需要有时间的绵延,“没有时间就无法思考,也就是说,思考之所以可能的前提之一就是时间的绵延”[6]。加速的信息获取方式使用户在浏览短视频过程中前后信息关联度越来越差,甚至完全中断、消失,观看过程很多时候成为了机械化的“滑屏、点赞、转发”,观看过程缺乏对信息的思考与反省。“视频丰富多样的经验内容、它呈现的意义及其所带来的感受也最终在加速的观看中被消解了。对于短视频经验的接收和耗散组成了一个完全无法割开的两面,接收的过程也是耗散的过程,是一个在不同视频之间切换而不断被遗忘的过程。”[7]这也是很多用户花大量时间享受了“刷”短视频的沉浸式体验后,不但没有获得精神上的充实与收获感,反而变得浮躁、焦虑甚至感觉虚无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速度政权”的逻辑面前,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需要有效应对这种“强权”带来的支配与消解。

  短视频生产与传播的情感逻辑

  “速度政权”对短视频浏览过程中用户的情感生成和体验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与观看长视频时步步累积形成的延续式情感不同,短视频的情绪表达直截了当,给用户带来的情感体验更加快速,让用户感受到的情绪更加密集,在快速的滑动切换中,愉悦、悲伤、感动、愤怒、失落、振奋等不同情绪快节奏频繁切换,让用户在短时间内体验到了更为丰富多变的情感。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短视频为用户提供的情感体验因为缺乏更多维度和更多层面的情绪调动,使用户情绪生发的决策成本更低,体验过程也更短暂而简单。这种随机性、断裂式、多变性的情感体验因为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和内心深处的感受,很容易随着用户的观看切换不断挥发、耗散,最终有可能给用户带来情感体验的不完整性和匮乏感。

  为用户提供真实、恰当、丰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媒介优质内容生产的基本能力,“当社会哭的时候不会让社会哭出沮丧,当社会笑的时候不要让社会笑出狂妄”[8]。喻国明所指出的未来社会发展对媒体责任提出的要求,也体现出了为实现短视频媒介的发展升级,其内容生产在情感表现上应该遵循的价值逻辑。短视频的情感呈现与传播拥有巨大力量,它既能够以正向情感凝聚社会共识、弥合社会矛盾,也可能因为负向情感疏离社会关系、破坏社会整合。因此,短视频内容生产应该奠定以正向积极情感满足用户多样化情感需求的基调。

  (一)短视频内容生产需要延展正向情感。短视频内容生产中的情感表达建立在“记录美好生活”基础上,多以传递生活中的幸福、感动、敬仰、自豪、希望等正向情感为主,通过快速的视听冲击将审美情感与日常生活相互勾连、渗透,在广度上汇聚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情感类型,在深度上呈现了生活的所有细节和感受。短视频平台的确为用户提供了一个释放情感的合法性、理想性场所,让人们可以暂时放下生活中的沉重包袱来肆意表达心中的一切美好与感动、悲伤与无奈,“使个体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内化于自身的道德规范的压抑,实现了情感的进一步解控”[9]。但这种“解控”不能成为低层面的情感狂欢与宣泄,而应该在速度中走向丰富与深刻,需要短视频号在内容生产过程中注重叙事技巧和互动元素等的运用,适当延伸、强化用户的情感体验。比如可以充分利用能够承载丰富视觉景观和人文故事的空间场景进行叙事,建构短视频独特的情感延展叙事模式,多元空间场景既是故事和信息的载体,又能打造沉浸式视听体验,可以通过加深、强化用户情感体验起到延展作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中国村庄V拍》系列短视频,利用丰富的乡村场景承载生态景观、古风习俗和人文故事,有效唤起了用户的乡村情结与乡愁记忆,颇具地域特色的乡村生活质感和生活理念,在吸引用户观赏古村庄传统之美的同时沉浸于视频所传达的意义结构中。

  (二)短视频内容生产需要积累正向情感。情感经过积累才可以对用户产生更深刻的冲击,才能使短视频传递的正向情感深入地浸润用户心灵,但短视频的微叙事“不再是文字、话语或论述的叙事,而是声音、影像乃至触觉的电传叙事,微叙事不再是回到现代性理论或理念的普世化,而是跳到资讯与新闻实况时间的世界化”[10]。这种“资讯与新闻实况时间”的叙事方式直截了当,不可能通过叙事情节的层层铺垫进行情感积累。但短视频可以利用“符号”叙事进行情感积聚,以有效抵消“速度”对用户观看短视频时的情感消解与耗散。

  符号具有重要的表征意义,能唤起高强度的情感。在短视频内容生产中将各种符号作为情感要素进行有效运作,借助符号的柔性传播构建特定情境,表达内涵丰富的所指,能够有效实现情感的积累与强化。如“央视新闻”抖音号推出的系列抗疫短视频中,反复出现医护人员、志愿者、基层工作者等人物符号和隔离带、防护服等物件符号,这些符号承载着中国抗疫精神,形成持续的情感冲击,让用户深切感受到内心情感激励共鸣的同时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三)短视频内容生产需要升华正向情感。哈特穆特·罗萨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中提出“共鸣是现代主体与世界搭建充实关系的途径”[11],“主体通过体验审美文化所包含的人类情感的共通感,体验某些恒久、普遍而必然的东西,使自身的情感从日常的现实体验水平不断升华到超越的规律性的水平,通过消除情感的单一、贫乏及功利主义的倾向,不断走向博大、丰富与完整”[12]。在短视频内容生产中,即使是正向情感也不宜过多渲染,以免因陷入煽情而引起用户的倦怠麻木与反感,同时削弱、转移对严肃议题的关注与思考。需要加强对正向情感流动的引导,让用户在短视频观看过程中产生愉悦共鸣与情感升华,以共鸣进行价值引领,促进用户在情感上形成归属感与认同感。

  短视频生产与传播的价值逻辑

  顺应“速度”逻辑,强化信息承载,提升内容传播的社会价值,是短视频内容生产应该遵循的思路。速度暴力的确带来了媒介传播的异化,“速度暴力的灭绝同时也是经验世界的清除”[13]。用户用来思考的绵延时间被强行掠夺,走马观花式快速浏览、不断滑动切换成为用户观看短视频的潜意识行为,甚至从前只出现在长视频中的倍速播放模式,目前也已经被应用在短视频平台成为“标配”。短视频观看过程为用户提供的信息场域成为一种“非连续性”“非深入性”视觉信息流的冲击。短视频本身其实也能够蕴含丰富的意涵,但因为其信息场域的时空不断被压缩,信息内容的丰富意涵也就在用户思考力和反省力被消解的同时被解构。因此,短视频生产与传播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承载更多信息价值,为用户提供多维度、高流量+高质量、具有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优质内容。

  在现有短视频内容生态构成基础上,以“短视频+”理念拓展短视频平台的价值维度,促进短视频生产主体和内容的多元化,深化短视频内容层次,增强其服务性的同时提升价值承载,可进一步激活短视频内在价值。

  “短视频+新闻”适应速度统治要求下的新闻接受情境,以增强的信息聚合力与共享力,充分发挥对新闻事件尤其是突发性事件报道“反应快、制作快、传播快”的内生性速度优势,以新的视像力量解读新闻,见证“新闻我在场”,重塑新闻传播新生态。

  “短视频+知识”可以将深奥专业的知识与轻巧灵活的传播形态有机结合,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用以专业性打底,同时又将“有观点、有趣味、引人入胜”的各类学科知识填充,构建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形成容量庞大的思想市场,让用户在短视频娱乐化、消费化的喧嚣中有“知识获得感”,打造短视频具有深远价值的知识服务。如抖音中“汪品先院士的趣说海洋”系列科普短视频,通过为用户科普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开发、海洋地质研究等有趣的海洋知识,带领用户遨游在蓝色知识世界,以优质的内容生态推动全社会形成学习科学、崇尚科学的氛围,有效提升了科学知识的社会价值。

  “短视频+政务”成功实现了政务新媒体向短视频平台的延伸与拓展,迅速成为“塑造政府形象、推进政务公开、有效引导舆论、开展政民互动”的优质信息载体与政务领域的有效模式,开启了5G时代政务表达的全新路径,在履行社会责任、助力政务服务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四平市公安局创办的政务号“四平警事”以“普法教育,讲好警察故事”为主旨,在生产场域用原创趣味普法短剧带给用户更强的消费快感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应用场域搭建警民沟通新桥梁,利用普法宣传建立大众对法律的内在认同,在传播场域通过将短视频号与既有政务新媒体加强合作联动、搭建政务传播矩阵方式扩大普法工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突出强调正向价值引导,构建正向能量场。

  “短视频+非遗”缩短时空距离,让广大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群体以最节俭的方式欣赏到非遗技艺最美、最真实、最吸引人的魅力,在为非遗传承带来动力与活力的同时,也以非遗文化蕴含的艺术之美和工匠精神涵养用户的精神世界。

  近年来,“烟火气”浓郁的乡村短视频逐渐在各短视频平台形成传播气候,这些短视频或是书写乡村新图景,构建农村新形象,或是彰显独具魅力的乡村文化底色与乡土情怀,或是与电商、直播相融合,助推乡村经济发展,或是直观展现乡村建设中的短板,激发全社会对农村问题的关注,“短视频+乡村振兴”的结合正在将短视频流量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力量,展现最真实的脱贫攻坚成果。更多“短视频+”的孕育,必将促进更多具有公共价值短视频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拓展短视频更为多维、深远的价值。

  在现实的速度统治社会中,短视频创新了用户感知世界的方式,促进了日常生活与审美文化的交融,提供了更为开放的情感探索与审美体验。但短视频也不能过度依赖与崇拜速度,需要通过挖掘潜在的多元价值,在信息内容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中融入深度思考与情感体验,逐步走向“同样深入的我们生活实践态度和道德方面的审美化;彼此相关联的认识论的审美化”[14]的深度审美化,实现正向价值的引领,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本文为2021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一般项目“政务短视频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研究”(批准号:21CXWJ0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5][6][10][11][13]保罗·维利里奥.消失的美学[M].杨凯麟,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8:26-298.

  [2]罗伯特·哈桑.注意力分散时代:高速网络经济中的阅读、书写与政治[M].张宁,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42.

  [3]哈特穆特·罗萨.加速:现代社会中的时间结构的改变[M].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1.

  [4]李菡婷,韩振江.“加速”与“异化”——论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思想[J].中国图书评论,2022(06):63.

  [7]张登峰.移动短视频应用:速度、耗散与“消失”的生产[J].文学与文化,2020(02):70.

  [8]喻国明.新型主流媒体未来发展的三个关键性操作[J].传媒,2021(04):22.

  [9][12]大众在短视频中的快感体验[EB/OL].(2021-06-18).https://zhuanlan.zhihu.com/p/381897976.

  [14]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杨,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3年第6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郑德梅.“速度政权”理论下短视频生产与传播的三重逻辑[J].青年记者,2023(06):77-79.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