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短视频:把沉默的本质引向表达

2023-06-30 09:24:05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束秀芳 王桂梅

摘要:本文基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观念,研究身体与传播的内在关系,从叙事的身体、在场的主体、互动的身体三方面,对短视频中的价值观念传播机理进行分析,窥看价值观念传播“如何”对大

  梅洛-庞蒂在其著作《可见的与不可见的》开篇提出,哲学要的是“把事物本身,把事物沉默的本质引向表达”[1]。这一命题把人类看见世界的路径指向了现象学的关键角色:身体。正是身体“把沉默的本质引向表达”,从而人类与世界进行互动,产生丰富多彩的实践行为。伴随近几年传播学研究的身体转向,更多对技术与身体之关系的重新思考、对媒介与传播概念的全新理解出现。那么,对于价值观念传播这一研究议题,身体理论视角是否同样能打破现存困境进行全新诠释?

  短视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媒介产品之一。这种新媒介形式不仅为人们带来丰富的信息和娱乐内容,更悄然改变了大众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如麦克卢汉所述,媒介即讯息,“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就是由它引入人类事务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2]。以短视频形式进行的传播实践,亦让“以人为本”或者说“以身体为本”的价值观念传播展现出全新样态。本文从梅洛-庞蒂“把沉默的本质引向表达”的身体现象学观念出发,对短视频传播实践与身体的关系进行解读,进而考察通过身体进行价值观念传播的内在逻辑。

  问题的提出:如何窥见价值观念传播之“黑箱”

  对于价值观念传播这一研究议题,现有研究略有涉及,但并未深窥其机理。学者潘忠党与魏然利用实证方法将我国20世纪80至90年代传媒内容的价值与同期的大众价值观念进行动态比对,证明了媒介内容的丰富与大众价值观念的多元之同行关系[3]。从这个逻辑起点出发,价值观念传播研究的思路与目的性愈发明晰,主要围绕媒介文本表达了何种价值观念、如何呈递、对大众价值观念如何产生影响这一逻辑路径展开。价值观念的媒介呈现是既有研究关心的重点,这类研究将媒介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提炼出内容所传递的价值观念[4]。而从叙事学角度出发的研究关注媒介作品的叙事逻辑,以此具体说明相关价值观念的表达策略,多为对价值观念传播实践有直接借鉴意义的应用研究[5]。也有研究跳出媒介内容与文本层面,立足于整个传播机制,专注于媒介内容接触与使用对特定受众价值观念形塑的因果验证,比如媒介接触行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塑作用[6]。

  尽管这些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始终以重视价值观念传播效果的立场进入。研究通常致力于寻找影响的证据,或反之回溯变化的具体原因,缺少对态度、动机以及意识形成的过程本身的关注,只是一味地强调研究对象发生变化的原因[7]。在这种导向下,价值观念传播中有两个疑问无法得到解释。首先,抽象的价值观念与其搭载的传播实践文本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二元并列或对立。“价值观念‘就是指在人们选择取舍过程中,起着评价标准作用的那些观念’”,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担任人们观念中的评价标准[8]。尽管它可以被语言升华与提炼,但本质上仍然是隐藏于可见媒介事实下的“不可见”物。作为被藏于观者注视下的“沉默的本质”,它是“如何”引向表达、变成“可见”的?其次,效果论的传播研究取向“将意识、思维、表象等心理因素对态度、动机的影响看作难以被经验和观察的黑箱(blackbox)”[9]。该视域下的研究只是描述了价值观念的影响因素及其媒介呈现方式,并不能解释所谓受众对信息的内部加工。既然如此,如何回应价值观念传播“如何”对大众产生影响的问题?

  简言之,传统的效果研究只能帮助厘清价值观念的传播流程,而过程中价值观念的流转与受众的接纳问题因“不可见”被长期遮蔽。伴随现象学的身体观进入传播学领域,探索“黑箱”的内部运作终于有迹可循。

  传播学的身体之维:“观看”世界的身体

  (一)作为主体介入世界。在胡塞尔现象学理论基础上,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对身体观念进行系统阐述,并提出“现象身体”概念,促使人们从“身体”维度对自我与世界进行全新理解。传统机械身体观把精神当作人的本体,认为物质的肉体会限制交流等精神活动,突破肉体的束缚是精神活动的必经前提。而梅洛-庞蒂认为,身体的肉身性才是使身体成为存在的根基和本体。[10]在《知觉现象学》中,他指明灵魂和身体并不是两种外在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且“灵魂和身体的结合每时每刻在存在的运动中实现”[11]。身体是在世界上存在的媒介,对于一个生物,对身体的拥有就是对一个确定环境的介入,就是参与某种计划并置身其中[12]。至于“介入”的具体内涵,梅洛-庞蒂认为,世界本质上是视觉的,物体的存在基础和认识物体的基础都是目光,“目光以某种间接的方式接触物体,否则就不能认识它”[13]。这里的目光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看”,而是一个整体概念。他指出,目光把握物体这一过程既包括感觉者与被感觉者身体的融合,也存在身体感觉之间的融合[14]。于是,梅洛-庞蒂提出视觉场,包括视觉在内的各种感觉在这个整体场中交汇,身体以整体形态来体验世界。

  作为主体的身体如何理解他人,梅洛-庞蒂提出:他人问题即身体间性问题,理解他人意味着“体验它,即接受贯穿身体的生活事件以及与身体融合在一起”。在观看时,身体是“与会说话的主题,与某种存在方式,与会说话的主体指向的‘世界’建立联系”,而不是与某种表象或思想连接。[15]既然身体作为主体,那么认识他人也应当从身体出发,理解他人就当从获取有关他人身体处境的认知出发。进而论之,我们的“存在就是身体处境和身体体验的彼此介入和并存”[16]。于是,身体主体性指向了更丰富的内涵:身体既是观看的身体,同时也是被观看的身体。简而言之,观看与理解就是在不同的身体间不断建立联系。

  (二)连接“可见”与“不可见”。诚如梅洛-庞蒂所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界只是我的身体的延伸”[17],“世界是我们之所见,然而,我们必须学会看见它”[18]。世界分为“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人类身处这二者的关联之中,必须学会看见和理解它们。至于可见物与不可见物的关系,梅洛-庞蒂指出,二者并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秘密对等,一种不可见的支架存在于可见物本身,它不可呈现于人们眼中,只能出现在可见物中[19]。“正如叶脉总是从里面支撑着叶子一样,观念是经验的织纹,是它的风格,它首先是沉默着的,接着被大声说出来”[20]。

  一直沉默着的不可见物如何“被大声说出来”,在梅洛-庞蒂看来,这是一个不可见物转化为可见物即“被看见”的过程。其中联结可见物与不可见物的正是身体,它是“使不可见之物隐喻式地显现为在场之物的重要媒介”。身体连同其感觉体验具备同化世界的能量,能“把陌生的、异质的、不可见的事物转化成可感觉的、可见的、可理解的,从而在世界与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创造出一种关系和意义”。[21]不可见物与可见物之所以能完美融合并共同显现,不可见的事物之所以能够被感知、被转化为可见的,正是经由身体。这里指向的既是观看的身体,也包括表现的、说话的被观看的身体,它分泌出意义,并“把该意义投射到它周围的物质环境和传递给其他具体化的主体”[22]。正是因为人类共同使用身体来言说世界、理解世界,不同的主体从而能够在思想和观念的共同意义中彼此连接与交流。

  此前,离身的传播研究只关注传播内容在传者与受者意识之间的传递与影响,忽略了身体的体验与能动力量[23],价值观念作为不可见物在传播中的流转无法得到解释。而在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观下,价值观念传播得以寻见有力抓手:把握身体的重要意义。下文将考察在短视频形态的价值观念传播实践中,身体如何能动地实现“把沉默的本质引向表达”。

  短视频传播中的身体:把沉默的本质引向表达

  依据上述理论路径,本文以人民日报抖音号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发布的相关作品为样本,对短视频表现形式、叙事主题等进行内容分析,并对衍生的互动行为进行数据整理,认为现象学视角下的短视频价值观念传播可分为身体主导的三个环节(如图1)。这三个环节并非完全按照线性进行分割,而是相互交错,分别是在场身体的观看与感知、叙事身体的表达与唤醒以及互动身体的认同与深化。

  图1:身体视角下的短视频价值观念传播机制

  (一)身体在场:“观看”短视频。身体在场,主体之间才能连接与融合,这是价值观念得以被看见,也就是被观看的身体感知的前提。海德格尔把“场”称为“意蕴”,他认为“(含义)关联在自身中勾缠联络而形成源始的整体,此在就在这种赋予含义中使自己先行对自己的在世有所领会”[24]。这里的含义的关联整体就是意蕴,也就是含义的场。它“是构成了世界之结构的东西”[25],主体身处意蕴之中而进行解释、领会与表达含义,足以窥见在场的重要意义。在短视频为观看者所提供的“场”中,价值观念实现去抽象化变成可见物,观看的身体与被观看的身体也得以连接起来,完成价值观念传播的互通。在场作为观者在“观看”短视频时感知价值观念的前提,也是不可见的价值观念得以被看见的基础。

  在抖音等媒体平台上,短视频的时长一般在十几秒至五分钟,这符合现代人碎片化的观看习惯。短视频传播借助图像和声音创造了使观看者在场的条件:在身体视角下,作为身体的延伸及其触摸世界的器官,图像这种视觉符号和身体、世界“紧密相拥”,其“能指→所指 (意)→所指物”三者亦紧密相拥,因此观看是进入事物本身的、陷入的观看[26];而现场的声音加持则能突出现场的真实感,增强观者的临场感。另外,人民日报抖音号中的短视频作品多在视频原声的基础上加入背景音乐,起到增强沉浸、渲染情感的效果。于是,眼见、耳听共同达成观看者的在场。

  有必要强调的是,在新媒介时代,在场的方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因此需要对短视频观看主体的在场内涵进行再确认。传统的在场,如观看一张主题为感恩与回报的海报,观者对海报里情景画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有所感悟,这时的他/她只使用了视觉和想象,这里的“在场”指向的是被营造出来的对画中世界的沉浸之感,并且海报即媒介本身只是在场的承载物。而在身体现象学理论视角下,短视频带来的在场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身体在场实践。由于短视频依托着手机等移动终端,这使得它的“观看”方式是交互的——观看短视频本身不再是单纯的视觉和思维劳动,也有听、点击、触摸等其他感觉器官的调用。因此,在观看同样是传达知恩图报思想的短视频(如“印度一大象被困深坑,救援人员用挖掘机把它救出后,这一幕出人意料……”)时,这种“观看”行为是身体整体的参与,即身心合一感知其中的价值观念。与此同时,媒介不再仅仅是对内容的再现或者传输手段,媒介与在场也不是承载与被承载的关系,而是彼此不可分割的连接与融合,媒介就是在场本身[27]。

  (二)身体叙事:故事的表达与观念的唤醒。“观看”的身体在场,与在场的另一主体——被观看的身体发生融合,意义进而能够流通。观看者之所以能通过观看他人的身体理解他人、理解世界,因为我们“拥有着相同的身体结构”,当“我”的身体在感知他人的身体时,会看到自己的意向的奇妙延伸,那是一种与自己相似的看待世界的方式。[28]简言之,正是通过对他人的身体及其处境的理解,观看者能对故事及其蕴含的意义与观念进行感知与理解。

  在短视频中,身体的叙事功能体现在:“故事情节通过切身化的人物行动展现出来,叙事空间通过人物切身化的行为获得生命力。”[29]换言之,叙事的身体使场地空间成为有意义的场景,并将事件组合成有意义的序列即情节,观看者进而能够在观看中理解被观看者的身体处境,进而领会整体意蕴中蕴含的价值观念。首先,短视频生产在“不断赋予空间新的属性,甚至覆盖了原有空间的各层指涉”[30],物理空间所具有的属性正随着现实与虚拟空间的融合不断发生变化,而赋予其新意义正是视频中担任叙事的身体。在人民日报抖音号所发布的相关短视频中,事件发生的地点多为公交车、消防站、医院、教室等场所。这些公共空间原指向的社会结构或功能属性被不断模糊化,取而代之的是鲜活的情感与价值观念,比如“89岁奶奶亲手缝100多双鞋垫送消防员”等类似主题作品使消防站逐渐被赋予军民鱼水情的象征意义。其次,短视频多是由现场监控、手机录像等方式获得,因此不仅故事的发生具有偶然性,拍摄记录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这就意味着观看者可能不经任何铺垫,直接观看画面中碎片化的行为与动作。而经过故事人物的身体,这些画面被串联成有意义的片段,再结合后期文字编辑,为观看者的完整理解提供可能。另外,短视频呈现的多是诸如外卖员、快递员等普通岗位上的平凡人物,这与观看者的身份具备高度的相似性。当观者与叙事主体之间流动着同一感情和立场,前者更容易理解后者并于其身上收获共鸣。

  叙事身体的“在场言说”,把沉默的价值观念引向表达,才使得故事之中蕴含的价值观念能够为人感知。或许可以说,正是叙事的身体将价值观念引向了等待被观看的状态之中,从而唤醒潜伏在观看身体深处的情感共鸣,就此实现价值观念真正意义上的流转。

  (三)身体互动:共同意义与价值认同。短视频的传播模式正符合彼得斯提出的“撒播”:现代媒介的传播没有针对性的分享对象,一经创作者发布,就等待着人们对它进行“发现”与“诠释”——“所谓与他人互动,不过是阅读他人在媒介中留下的痕迹”[31]。如此,该如何得知这些“种子”是否生根发芽,以避免价值观念传播实践落入虚无之中?本文认为,具有传播性和表演性的观者身体的能动实践,实现了这一传播实践的闭环。在短视频平台上,观看不仅并非绝对孤立,并且成为可见、可互动的对象:观者不仅能够对原视频进行点赞、评论、转发,也可以对其他观看者的评论做出相同行为。考察这些具有认识“他者间性”意味的观者互动,将折射出价值观念认同的深层内涵。

  詹姆斯·凯瑞的仪式观认为,传播作为一场有意义的仪式,人们以共同信仰的团体身份被吸引到一起,继而一些观念得到确认与强化[32]。该观点佐证着传播实践对观念的影响,将传播各方视作“共同信仰团体”的认识也摆脱了传统的主客体对立观。但对于观念怎样得到确认和强化,即团体内部尤其是观者之间的互动,凯瑞并未明确说明。而海德格尔的合作与共享观念则指明互动的具体内涵。海德格尔认为传播即传达活动“从来不是把某些体验从这一主体内部输送到那一主体内部这类事情”[33],而是一种共在与共同分享。以此为鉴,短视频观看者之间的互动是一种各方共同在场进行的对从“身体”和“故事”中分泌出来的意义的共享,而不是机械的意义转移。当观看者因观看到同一内容而开始讨论时,不同观看的身体能按照异于自己的视角进行思维,进而让自己的思想得到丰富。他们在针对情境的具体讨论中“互为合作者”,互相生产和分享意义[34]。观看带来的价值观念的体验可能因人而异,但是通过上述的互动与对话,不同意义交汇融合,每个人对价值的感知获得了确认与完善,一种共同意义从而被建立。短视频平台中所谓“合作”并非通过心灵沟通,而是依靠基于身体进行的点赞、评论、转发等实践行为:“身体的厚度是我通过把自己构成为世界、将事物构成为肉身而进入事物的中心的唯一的方式。”[35]概言之,这些由身体对屏幕的真实触摸所带来的虚拟空间里的互动使得意义被生产与分泌,创造了一个可以对价值观念进行再度感知与观看的环境,得以促发更广泛的价值认同。

  就评论而言,其将抽象的感知落实成具象的文字表达,是观看体验的直接呈现。如在作品《农民工怕弄脏座位坐在地上,之后发生的一切太暖!善良的人遇上温暖的人,每一个劳动者都值得尊重!》的评论中,农民工的善良、司机的温暖成为观看者的主要感想。看见评论的其他观看者可能与评论者产生共鸣,也可能从新视角进行理解,比如从劳动者之间的温暖上升至城市的和谐,进一步深化共同意义的理解与生产。值得一提的是,平台依据被点赞数与被评论数对评论进行排序,意味着观者有权参与塑造评论风向,从而影响此后观者的感知与认同。因此“合作”并非局限于直接进行互动的双方,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合作与共享:由每个参与实践的能动身体共同创造。价值观念的流动从围绕初始故事本身渗透到新的虚拟互动空间之中,从观看的身体与被观看的身体之间扩展到参与互动的所有身体之间,共鸣与价值认同也于其中不断深化。

  结语:价值观念传播的身体转向

  价值观念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其传播视为狭义的观点灌输,就有可能偏离使价值观念深入人心的初衷。究其原因,将身体视为传播过程必须克服的障碍,对传播的理解便停留在传递的表层,这种逻辑导向下的价值观念及传播实践也必然迷雾重重。当人们观念“间”深层次的相互感知与理解的传播问题接踵而至,我们可以尝试着回到现象的根本,“我们的生命……作为身体和精神混杂的总体,它是面孔的、语言的、行为的混杂,是所有这些东西之间的、人们不能拒绝的一致”[36]。世界是身体的延伸,媒介是身体的延伸,归根结底,价值观念的传播就是不可见的观念在身体之间即主体之间流转,身体始终是价值观念传播绕不开的议题。在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视角下,短视频的价值观念传播成为一场身体的能动实践,身体将价值观念之沉默本质引向表达的机理得以被窥察。身体现象应当是价值观念传播研究与实践的基本观照点。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深度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内容生产的情感转向研究”(批准编号: 21BXW01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17][18][19][20][35][36]莫里斯·梅洛-庞蒂.可见的与不可见的[M].罗文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3,75,13,272,148,167,107.

  [2]米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8.

  [3]潘忠党,魏然.大众传媒的内容丰富之后——传媒与价值观念之关系的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4):18-51+92.

  [4]杨克青,贺心颖,赵乐平.美食纪录片的文化价值观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文化与传播,2013(2):24-29.

  [5]乔羽.文化类节目主流价值观传播策略探究——评《经典咏流传》节目[J].当代电视,2018(8):33-34.

  [6]钱文彬.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J].新闻界,2010(3):83-84+71.

  [7][9]刘海龙,束开荣.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85.

  [8]杨保军.新闻价值观念与新闻价值创造[J].国际新闻界,2003(3):49.

  [10][14][16][21][29]欧阳灿灿.当代欧美身体研究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82,120,102,115,271.

  [11][12][13][15][22][28][34]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5,116,320,257,255-256,445,234.

  [23][27]孙玮.交流者的身体:传播与在场——意识主体、身体-主体、智能主体的演变[J].国际新闻界,2018(12):83-103.

  [24][25][33]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02,102,189.

  [26]赵宪章.语图叙事的在场与不在场[J].中国社会科学,2013(8):146-165+207-208.

  [30]王建磊.空间再生产:网络短视频的一种价值阐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7):118-122.

  [31]约翰·杜翰姆·彼得斯.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M].邓建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207.

  [32]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8-9.

  (束秀芳: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桂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3年第7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束秀芳,王桂梅.短视频:把沉默的本质引向表达——价值观念传播的身体现象学考察[J].青年记者,2023(07):60-63.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