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的生命力或许不在“抛开事实不谈”
2023-07-03 08:41:21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张灿灿
摘要:证实谣言三五天,但谣言背后被忽略、被弱化的新闻议题可能延续很久。
有人说,“抛开事实不谈”是互联网最无耻的一句说辞。这大概是被谣言当道的网络生态深深伤害后的感慨。有了这句说辞做挡箭牌,一些人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坐进“隔音罩”,对事实真相置若罔闻,随意抒发感受、表达观点,哪怕这些输出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月份最热闹的新闻莫过于中科电“加班事件”。“抛开事实不谈”,它真的看起来很真,以致事件被证实为捏造后舆论仍然沸腾,且有不少人为造假者撇清责任,“抛开事实不谈,这种现象难道就不存在吗?”对的,正是这种“事假情真”让广大评论参与者们欲罢不能,即使被事实打脸也仍然坚持己见。
所以,“抛开事实不谈”的目的性很明确,就是为了宣泄情绪。有新闻事实做引子当然好,相当于原本虚无缥缈的东西有了坚实的载体。但很明显,假如舆论场的源头只是一条假新闻、一则真谣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妨碍继续宣泄情绪。因为引发舆论的,可以是新闻,也可以是谣言,它被看重的不是缘由,是讨论的过程,是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事实只是开端,它带来的讨论度才是人们更关心的。虽然谣言不一定因为重复一千遍而成为真理,但情绪所依托的真实生活在无限延伸,或者早已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或许将来可能成为真相。
更何况,一则谣言之所以传播如此之广,除了本身自带的新闻性强外,更多的是人们愿意相信、选择相信,甚至在被拆穿之后仍然表示可以“抛开事实不谈”。这种认可度才是最可怕的。真假新闻的较量从来都不会停止,而可怕的是,人们开始不在意真假。正如《经济学人》所说,“后真相”其实展现了这个新时代的一个核心问题:“真相没有被篡改,也没有被质疑,只是变得很次要了。”
因为“抛开事实不谈”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用作操控舆论的工具,所以它成为被抨击的对象。但是能引得万千网友一起破防,只能说这则谣言的生命力不仅仅依赖“抛开事实不谈”的浅薄短暂的情绪。它能引发共情,就有不容小觑的能量,更不是一句“假新闻”“谣言而已”就能平息得了舆论场的情绪狂潮。而且有意思的是,中电科辟谣,造谣者曝光,“加班门”事件反转。虽然从新闻传播流程上看,一切归于正常,但这场无声的硝烟中没有赢家——中电科百口莫辩,造谣者自损八百,共情的网友厮杀戛然而止却茫然四顾不知拔刀向谁。假如这则新闻是真,打工人的情绪还有宣泄的去处;而一旦证实为假,满心的愤懑却无处安放,如鲠在喉无语凝噎。
这场全是输家的“战争”,背后是积重难返的加班文化。人人谴责却无人能制止,深恶痛绝却无力抵抗。谴责加班的事件可以辟谣为假,却没人能辟谣加班为假。可以说,这则谣言虽假,却有丰沃的事实土壤来滋养,它所依附的事实不复存在,打工人漫天的怨言却有海量事实来支撑。所以,这则谣言的生命力远不止两三天。“抛开事实不谈”,只是抛开了事实的一角,社会生活的冰山里仍可以找到舆论场各类情绪的依托。
事实上,触及劳动法红线的事件根本无需刻意寻找,加班文化盛行的现实里,只要稍作调研、随机采访,类似的加班新闻可能做得比谣言还好看。只是眼下,谣言的定性一下,类似的新闻就会逐渐淡化,情绪也在慢慢平复。很快,对违法违规加班的讨伐也要消停一段时间,等待下一个新闻或者谣言引爆累积的情绪。
证实谣言三五天,但谣言背后被忽略、被弱化的新闻议题可能延续很久。新闻反转不是尽头,或许情绪反转才更重要。
(作者为检察日报记者)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3年第9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张灿灿.谣言的生命力或许不在“抛开事实不谈”[J].青年记者,2023(09):111.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