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用“逻辑纵深字”驱动写作深度

2023-07-03 08:43:45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曹林

摘要:锚定一点,专业专一,垂直性地深掘深钻,才能见到质感和纹理。

  我在之前的专栏中谈到过“评论的景深结构”,深度好文,要避免全面铺开,而要向纵深挖掘,锚住一个点,层层推进,形成观点的景深。“景深结构”的对立面是“平面结构”,也就是“肤浅的全面”,“既要”“又要”“也要”“还要”“都要”,对一件事的评论像摊大饼一样平面铺开,经济学角度、传播学角度、法律角度、社会学角度,平均用力,各自独立地“掰扯”,每一点都是浮光掠影点到为止,就是肤浅的面面俱到。平面铺开,只能让观点在很低端环绕,无法在纵深推进中提升观念的“水位”。

  比如,评论网暴的文章,在法律、道德、舆论、平台责任、监管视角等方面平均分配300字,凑成1500字的文章,这样的评论只能叫“废话篓子”。锚住一个点,比如围绕“用法律的牙齿宣示,网暴没有一丁点儿正义性”这个层面写1500字,大题小做,才会在这个话题上“打出深井”。《文心雕龙》在“论说”篇中说得很透彻:“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弥纶群言”就像文献综述那样,了解各方观点,然后要“研精一理”,就是锚住一个角度,这样才能“钻坚求通,钩深取极”。舍弃“多”,抓住那个能够“一剑封喉”的“片面”去圆融论证,才有深刻的洞见。

  那么,如何才能让观点向深处推进,形成景深结构呢?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我总结为“逻辑纵深字”,类似于我之前在专栏中谈到的“思维转折字”——“思维转折字”是跳出僵化、固化、常态思维而开阔眼界的方法,借助如“然后呢”“前提是”“谁说的”“来源是”“但是呢”“为什么”“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之类,打破“感觉自动性”的方式去促进另类思考,从而带来新的发现。这些“转折字”能起到一种陌生化的间离效果,阻止自己的思维被习惯冻住、滑向惯性。让自己停下来,用事实和逻辑去审视一下,避免接受一种“无思的答案”。

  “逻辑纵深字”有类似性,又不同。如果说“肤浅的全面”的语态表达是“既要”“又要”“还要”“都要”,平面铺开,那么“片面的深刻”就是这样的语态结构:“必要”“更要”“只要”“而要”“才是”“更是”“而是”“并非”。可以注意到,“更要”“才要”“而要”这些表达里包含着一种向前推进的“逻辑纵深”力量。“而要”意味着一种舍弃的力量:不要那个,而要这个。当你说“而要”“更要”的时候,意味着你的逻辑已经在“不要”这个层面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比如一篇评论,题目叫《警惕“大棋论”,更要做好信息透明发布》,标题的表达就包含着一种逻辑纵深驱动。这篇文章针对的是一些地方拉闸限电,一些“自媒体”营销号说这是我们在下一盘大棋,重新布阵能源格局,云云。所谓“大棋论”不过是一种“自嗨”的说法。这篇评论并没有把焦点放在批判“大棋论”上,而是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限电的时候不把问题说清楚,而让舆论去猜呢?更重要的不是批评“大棋论”,而是做好信息透明发布。这就把问题往前推进了一步,呈现出了某种深度。

  再看另外一篇评论,针对“非物质文化在抖音很火爆”这个话题,评论称:传统也在拯救着互联网。一个“也”字就在逻辑上凸显了一种深度,为什么说“也”呢?逻辑前提是,不少人认为,对很多似乎陷入失传困境、只能在博物馆看到听到的传统艺术,互联网就像那扇打开的窗,是互联网拯救了传统,是技术让传统获得了新生。而作者看到了更深的层面:不要低估我们的传统,传统也在拯救和滋养着互联网,赋予网络以文化生命,让技术有了人文光泽和精神内核。正是传统文化从娱乐至死中拯救了互联网。这种认知思维,就体现了景深和纵深。

  “平面结构”的标志是,标题中喜欢用“与”“和”这些字,表明结构关系是横向平面并列的,没有纵向推进,“也”“才”“而”才像锥子一样,可以钻得很深。很多如“首次”“其次”“然后”之类,也是平行的。有人开玩笑说,很多人讲话时特别喜欢说“我就讲三点”,讲两点呢?显然认知不够,讲四点呢?显得啰嗦了。三点,排比,整词儿,多数是硬凑出来的“十景病”。锚定一点,专业专一,垂直性地深掘深钻,才能见到质感和纹理。

  (作者为知名媒体人)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3年第9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曹林.用“逻辑纵深字”驱动写作深度[J].青年记者,2023(09):112.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