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播音”词义演变略析

2023-07-04 08:26:45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隋鹏

摘要:本文从“播音”一词的语料入手,分析了其使用语境和意义;结合播音学科发展史和学科教育史,分析了词义义项增加的必然性。

  语言的生成、积累和发展(包括消亡),具有空间伸缩性和时间延续性。词是语言自由运用过程中的最小符号,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这种意义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样的。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播音”的解释是:“广播电台等播送节目。”[1]在实践中,由于播送场景更丰富、播送内容更广泛,播音成为一个专业、一门学科,在此过程中,“播音”的词义也发生了变化:解释中的“等”所承载的播送场景更丰富,如电视播音、客舱播音、列车播音、商超播音等;播送的内容也不再被“节目”所限定,如客舱安全提示、寻人等;还包括了对播送者播送活动的概括,如“播音员和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通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所进行的传播信息的创造性活动”[2]。

  “在语言和词汇的意义上,术语是一切传播所关切的最基础的物质形态”[3],因为有了一个个术语,才建构起有效传播的基本可能;对术语的共同认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鸡同鸭讲”;同时,术语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对术语的部分不认可,能增缩术语的边界。“播音”这个汉语一般词,也是行业术语,在播送活动中,它指一种状态(如“全天播音到此结束”);在传播链条上,它是一个环节(区别于策划、采访、编辑、制作等);在具体操作上,它是某种能力(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把内心语言外化为声音形式等)。

  术语“播音”的内涵和外延是变化着的,这种变化是人们认识多元化的体现,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氛围的表现。梳理对“播音”的不同描述,关注其词义的演变,能管中窥豹地感受行业、专业、学科的成长历程,既是回顾总结,也是为了持续的进步与发展。

  播音实践和受众反馈丰富“播音”词义

  1923年,广播在中国出现,1928年,国民党成立中央广播电台。为了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1933年,“由电台总工程师冯简赴北平(今北京)主持招考播音员工作”[4],刘俊英、张莲洁、吴祥祜成为“中央广播电台第一批女播音员”[5],这三人的“共同特点是编播合一,能写稿、能播音、能歌咏、能演话剧”[6]。可见在这一语境下,播音指广播电台播出工作的一个环节(不同于写稿)和一种能力(不同于歌咏、演话剧)。

  鲁迅在《花边文学》的《知了世界》篇(写于1934年7月8日)中提到,“中国的播音,竟是从早到夜,都有戏唱的,它一会儿尖,一会儿沙,只要你愿意,简直能够使你耳根没有一刻清净”[7]。这里的播音,显然是指广播电台播送节目的情形。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论述播音理论的代表性著作”[8]是商务印书馆1937年6月出版发行的《无线电播音》,作者徐卓呆从特点、运用、现状、受众、选材、审查等角度介绍了无线电播音的基本情况,涵盖播音理念、目的、方法、从业者等。尽管没有给播音下定义,但内容明确指向的是有声语言表达的能力。

  《上海无线电》杂志1938年9月18日(第24期)刊登了一篇名为《滴滴娇与娇滴滴》的文章,谈论的是播音语言运用的问题,“播音,在一般人心目中,以为只要口才伶俐,不怕羞,谁都有资格可以向着话筒说几句话。诚然,在偶一播音或者演说无关紧要外,要是以播音为职业者,那末除口才伶俐外,似乎对声调也有极重要的关系”[9]。

  一名署名“柳絮”的听众似乎和鲁迅有同感,“播音本来是新兴事业之一,但从欧美传到中国来之后,立刻便走了样,什么俚词小调都会毫无选择地随意播送出来”(《申报》1938年12月15日《无线电听众的烦闷》)[10]。这种“毫无选择地随意播送”是对播出内容的评价。

  目前普遍认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根据以下二则史料,应属试播性质。1941年1月26日延安《新中华报》刊载《新华社启示》:“新华广播电台决于二月一日开始播音,除报道国际国内及抗战消息外,并经常有音乐、名人演讲、科学常识、日语、革命故事等节目,欢迎各界自由收听。”[11] 1941年4月3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刊载《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四月一日开始播音 放送中共中央重要文件等》:“本报特讯:‘延安新华社国语广播电台,自去秋开始筹创,数月以来,苦心经营,已于月前装妥,复经月余之试验,结果极佳,华北各地,皆能收听,声音清晰宏亮,该台已决定自四月一日起,正式试播,呼号为(XNCR)……’”[12]根据行文判断,这里“播音”指的是广播电台的播送活动。

  广播电台的出现,必然伴随播送活动,“播音,从广义上讲,是指电台、电视台等电子传媒所进行的一切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传播信息的活动(包括各种声音、音响、音乐、语言、文字、图像等所进行的传播信息的活动)”[13];“播音工作是广播电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14],根据播送活动的实际需要,必然出现播送工作者;“电台的播音工作,是使广播节目同听众见面并体现广播工作者服务精神的重要环节。在节目播出源的筹措中,播音是最后一道工序。播音不仅是节目声音化的前提,而且是使节目艺术化具有魅力的重要步骤”[15],播送工作者通过广播电台等进行信息传播,必然要使用语言。

  教育教学和学科建设丰富“播音”词义

  对播音语言能力的关注,不仅促进了相关理论研究的开展和深入,还推动了播音(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为了培养专业人才,“金陵大学于1938年创办了影音专修科,1947年改名为电影播音专修科”[16]。

  1963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正式设立中文播音专业并正式招生。学历大专,学制3年,9月,第一届学生正式入学”[17]。这是新中国播音学历教育的开端,共招收了63级、64级、65级三批。“63级的教材非常简单,但是主体已经比较明确了,比如播音的性质和任务,播音创作的目的,感情、停顿、重音、节奏”[18]。1973年北京广播学院复校后,中文播音专业招收了74级、75级、76级三批“工农兵学员”,学制两年,学历大专。

  1977年恢复高考,北京广播学院中文播音专业“再次开始经过全国统考招收新生。但1977年仍按‘文革’前的标准招生,招生计划为三年学制的大专学历。入学后经过向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和教育部申请,增加一年,学制改为四年,学历上升为本科”[19],这是中文播音专业教育史上第一届本科生。

  1979年,北京广播学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查阅《北京广播学院1979年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订正稿)》可知,播音专业有两位导师具有招生资格,一位是齐越先生,招收方向是“播音基础理论”,另一位是徐恒先生,招收方向是“播音发声学”[20],但当年均未有考生被录取。1980年,娄玉舟成为齐越(也是播音专业)第一名研究生;1981年,陈京生成为徐恒第一位也是唯一一名研究生(1982年入学)。1980年北京广播学院成立播音系,1996年北京广播学院成立播音主持艺术学院。1999年,播音专业开始在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点的广播电视语言艺术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导师张颂,李凤辉成为张颂(也是播音专业)第一位博士研究生。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播音”越来越明显地体现一种独特的、独有的、独立的内涵指向,或者说,“播音”的词义发生了明显倾向于“一种语言表达能力”的变化。

  一是随着全天候全时段即时性播出平台的增多,受众更少可能地局限在“从头到尾”的视听选择中,“开始播音”“结束播音”的语境减少了;二是传播链条上根据职责差异而产生的工种划分依然并将长期存在,作为链条上的一环,只可能对其他环节有所涉及,但不可能取而代之或被取代;三是正因为区别于其他工种,各方面对播音从业者播音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升,这也是行业独特性和专业必要性的体现,所以,播音成为一门学问,播音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播音(主持艺术)正高职称为“播音指导”,播音从业需要通过资格考试……当然,在这种变化中,“播送活动的状态”“传播链条上的环节”的词义仍然存在并被使用,只不过“播音”是“语言能力”的约定俗成意味更浓了。

  理论建构和创作形态丰富“播音”词义

  不同著述中对“播音”的描述有所差别。从历时维度看,这主要是词义发展的表现;在共时维度上,或许是理解的差异、观点的区别。从指代播送活动的词义生发,到收窄边界至生产链条上的环节而产生的新义项,再到精深向语言表现形式、语言表达方式的探索,“播音”词义的建构更为丰满。1961年广播事业局业务研究室编写的《播音工作经验汇辑》中收录的左荧《播音是用语言进行宣传的艺术活动》一文指出,“播音在我们广播编辑部的工作程序中是最后的一个环节,也是直接和听众接触的一个环节……通过播音这个环节,变成活的语言去影响听众。因此,播音工作是广播宣传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这段论述是有关播音重要性的概括,以具体播音为落脚点,突出了播音语言在播音活动中的关键性。

  播音,既包括有稿播音,也包括无稿播音。以有稿播音为例,“把文字作品转变为有声语言,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过程,而是比较复杂的再创作过程”[21]。这个“再创作”体现了播音从业者的主体性,也点明了播音活动的本质,不再局限于“播送节目”,“怎么播”以及“播成什么样”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1985年齐越先生在施旗《播音和语法》一书的序言中提到,“播音是给人听的。有的播音听起来很顺耳,不费劲就听进去了;有的播音听起来非常吃力,甚至使人不知所云”。

  “播音,是一门艺术。人们收听广播,不仅从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同时也得到欣赏不同风格播音艺术的美感享受。”[22]这说明,受众在接收广播电视等信息的过程中,对风格和美是有要求的,尽管不是所有的受众都能准确表达出来,但“对不对味儿”“是不是那么回事”“舒不舒服”成为影响受众选择与否的评判标准。

  “人们把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站将文字二度创作后播送的节目称之为播音。播音是广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广播、电视运用有声语言进行宣传的工作。……播音是以语言这个人类交际的工具来传递信息,要把各种类型的稿件、作品变为生动、形象的语言传播出去,所以播音又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语言活动。”[23]这段论述点明了播音这种“语言活动”的特征。“播音在广播电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播音工作是广播电视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编辑部工作的最后一环……(二)播音工作是语言广播的集中体现……(三)播音是电台、电视台和听众联系的纽带……(四)播音是推广普通话的主要阵地……”[24]“播音”的词义在这里已经相对丰富了。

  “广播电视播音,是指在话筒前进行的有声语言创作活动。”[25]这里对播音的平台有一个限定:广播电视。其实,从词义的视角来看,播音的平台不一定非广播电视不可:乘坐航班能听到客舱播音,乘坐列车能听到列车播音,在商场里也能听到播音……当然,具体的功能有所差异,乘务员、列车员、营业员等的身份定位也不是新闻工作者。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家将这种通过话筒(包括镜头)进行的有声语言信息传播活动视为“播音”。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媒体的发展,广播电视机构的播音扩展到互联网平台,网络音视频产品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有声语言信息传播活动。另外,手语的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活动被称为“手语播音”。

  结  语

  综上,“播音”词义至少演变到三个义项。一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播音”词条所表述的“广播电台等播送节目”——这应该是播音最原初的意思,即“广泛播出声音”,是一种播出状态,似乎可以改述为“广播电台等的播送活动”;二是传播链条上区别于其他手段的一个环节,如广播电视播音区别于广播电视采访、编辑、摄像、制作等,似乎可以表述为“广播电台等呈现内容的环节”;三是一种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或手语)、把内心语言外化为声音形式(或手语)等的具体能力,似乎可以表述为“从业者主要运用有声语言或手语,通过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创造性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99.

  [2]张颂主编.中国播音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2.

  [3]龚益.汉语社科术语记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

  [4][6]江苏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江苏省志·广播电视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345,345.

  [5][16]高国庆.中国播音学史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53,43.

  [7]鲁迅.鲁迅全集:第五卷[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4:360.

  [8]王文利.中国广播电视学术研究史稿:1920-2011[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33.

  [9][10]上海市档案馆、北京广播学院、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合编.旧中国的上海广播事业[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470,480.

  [11][12]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研究室、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编.解放区广播历史资料选编(1940-1949)[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59,60.

  [13]姚喜双.播音学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1.

  [14]李越.播音导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1.

  [15]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厅、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学会、吉林省广播电视厅、吉林省广播电视学会、辽宁省广播电视厅、辽宁省广播电视学会 编.东北人民广播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61.

  [17][19]马玉坤,高国庆编著.张颂学术年谱[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164,209.

  [18]付程主编.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5.

  [20]赵玉明主编.中国广播电视通史[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4:409.

  [21]齐越.献给祖国的声音[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81.

  [22]施旗.序言[M]//徐朝晖编.播音风格与艺术丛谈.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9:序言1.

  [23]卓燕生.发声·语音·朗诵·播音:朗诵播音艺术实用教程[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216.

  [24]吴郁主编.播音学简明教程[M].4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9:1-2.

  [25]本书编写组.中国广播电视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528.

  (作者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一级播音员主持人)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3年第6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隋鹏.“播音”词义演变略析——基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播音”词条[J].青年记者,2023(09):61-63.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