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读“浅”环境中如何“深”破圈

2023-09-22 08:44:53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刘瑞一

摘要:主流媒体“深”破圈需要探索形成“深”思想的可行路径。

  有研究者使用“液态的新闻业”来表述互联网重构传统新闻业带来的改变。“液态化”既是新闻职业者身份的“液态化”,又是新闻职业社区的“液态化”——互联网平台、“自媒体”、个人等介入新闻生产,正在消解传统新闻业的职业边界。新闻生产主体的泛化加剧了新闻生产的“众声喧哗”,大量浅薄、缺乏思想养分的信息碎片经由各类数字界面争夺着用户有限的注意力,使得读“浅”成为一种新的新闻消费特点。

  与此相交织的是,人们对富有思想深度的“深”信息的渴求一直存在。主流媒体的建制化、专业化以及采编经验的丰富性,赋予了其在“深”字上做文章的基础。由此,以“深”思想破圈,成为多元新闻主体同台竞技中主流媒体连接与拓展用户的现实选择。

  主流媒体“深”破圈需要把握思想的“龙头”。提供基本的新闻事实当然重要且必需,但还远远不够。主流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压舱石”“定盘星”,站位要高,落点要实。而“高”和“实”的关键在于能否提供富有洞见的思想,从而突破圈层传播的壁垒。“深”思想至少遵循如下评判标准:能否聚焦重大主题,以新鲜的观点、翔实的论据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能否在“价值中立”虚无化的后真相语境下,调动不同圈层用户的情感共振,寻找价值认同;能否于历时性和共时性维度抽丝剥茧,条分缕析,说透新闻表象之下的行为逻辑、价值规律。

  主流媒体“深”破圈需要探索形成“深”思想的可行路径。“深”思想需要有人才支撑。主流媒体不仅要培养一批可堪大任的专家型记者编辑,还要善用“外脑”,将专家请上版面,纳入镜头。如此多管齐下,才能提升思想深度、情感温度、观点锐度。

  “深”思想需要“深”调研。调研是一个由感性认识螺旋式上升至理性认识的过程:调研越深入,掌握线索越多,记者对调研对象的把握越可能深刻。“深”调研需进行充分的准备:调研前应做好案头工作,尽可能勾勒出相对完整的事实轮廓,进而明确调研问题、思路和步骤;调研中深入基层一线,有的放矢,坚决与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划清界限。

  “深”思想还需要以工匠精神锤炼作品。同样的选题和采访,组织全文的方式、采用的笔法不同,对思想的开掘程度亦将有异。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由等媒体“推”信息向从媒体中“拉”信息转型,媒体面临日趋激烈的内容供给竞争,更需要对文字和画面反复推敲,使内容更有吸引力和启发性。光明日报社在《神山村三日》等深度调研报道完成初稿后,启动“小屋磨稿”机制,字斟句酌,强化文章的思想性、文化味。

  读“浅”环境中,主流媒体如何“深”破圈已有诸多尝试。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深”破圈的多元路径,从而筑牢新闻舆论高地。

  (作者为光明日报社数据与研究部编辑)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3年第17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刘瑞一.读“浅”环境中如何“深”破圈[J].青年记者,2023(17):1.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