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数字媒体发展的四个主要趋势

2023-09-26 08:30:22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张建中/编译

摘要:《2023媒体创新报告》显示,在未来,新闻机构需要关注的四个主要数字媒体发展趋势是生成式人工智能、Z世代、商业模式和新闻报道模式创新。

  世界期刊联盟最新发布的《2023媒体创新报告》指出,传媒行业将经历一场“永久性危机”,以及“快速、改变世界的创新”。这份报告详细分析了新闻机构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那些最富有智慧的媒体公司正在做什么?他们通过什么渠道来获取收入?在未来,新闻机构应该采取哪些策略来保持领先地位?我们梳理了这份研究报告,并详细分析了传媒行业未来四个主要的数字发展趋势。

  生成式人工智能

  在传媒行业,当下最热门的话题,无疑是如何部署ChatGPT、Bard这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当然,在众多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中,还包括不太出名的Ernie、Poe,其实它们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应用场景的智能工具。在提升新闻机构的工作流程、高效运作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巨大潜力。

  法国世界报正在利用人工智能将其部分新闻报道翻译成英文。意大利报纸Foglio Quotidiano将人工智能变成读者可以参与的游戏的一部分,该报通过游戏来测试读者是否能识别人工智能生成的报道。每周,能够正确识别由人工智能生成报道的2名读者将获得免费订阅和一瓶香槟。这个创新实验的目的是让人们关注新技术,同时激励读者反思新闻业中人与机器之间的平衡。数字化新创新闻机构Semafor已经开始在消除拼写错误和事实错误方面测试人工智能的能力。

  如果一个新闻机构既有资金、技术,也有专业知识,那么就可以像彭博社一样,去开发自己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目前,彭博社投资开发了BloombergGPTTM大语言模型,该人工智能工具接受了大量的金融数据训练,已经成为彭博社新闻编辑部可靠的智能工具。新闻机构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持谨慎态度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新闻机构面临着许多实实在在的编辑风险(信息不准确、错误信息和“人工智能幻觉”)、伦理挑战(大规模裁员)和法律风险(抄袭),所有这些问题都与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有关。

  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优势是,将编辑从日常琐碎的新闻编辑流程中解放出来。生成式人工智能会让一些传统的新闻工作岗位消失,当然,也会创造一些新的工作岗位。不过,新闻机构如何透明地部署人工智能工具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目前,连线杂志、英国卫报,以及德国新闻社等新闻机构,都公开发布了它们何时使用人工智能,以及何时不使用人工智能的声明。此外,像Sifted这样的小型新闻组织,也明确公布了它正在使用的所有人工智能工具。

  Z世代

  新一代的新闻用户正在彻底改变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Z世代之所以被称为数字原住民,主要是因为他们从未经历过一个没有互联网、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世界。当前,Z世代年龄大约在8到28岁之间,他们有非常独特的新闻消费习惯。Z世代消费新闻的时间、地点和原因,都值得新闻机构深入思考和关注。

  毫不奇怪,对于任何希望接触25岁以下年轻人群的新闻机构而言,社交媒体是其使用的主要平台。路透新闻研究院发布的《2023数字新闻报告》显示,Facebook的用户大幅下跌,而TikTok的用户大幅飙升。目前,Z世代使用这两个社交媒体平台的数据持平。大多数年轻人使用的社交媒体平台是Instagram,不过,该平台也越来越受到TikTok的挑战和冲击。

  事实上,作为新闻消费者,Z世代一般不太愿意为新闻付费。美联社的“媒体洞察项目”研究发现,大约一半的美国Z世代消费者只愿意为某种特定类型的新闻内容付费或捐款:47%的Z世代愿意为独立创作者的新闻电子邮件、视频或音频内容付费,这一付费比率是印刷媒体或数字报纸等传统内容(22%)的两倍多。

  这可能与新闻行业本身固有的问题有关。Z世代发现大量的新闻报道让他们不堪重负,许多负面报道让他们情绪低落,而且这些新闻报道也没有针对报道中的问题提出任何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不过,解释性新闻报道、新闻查证报道,以及新闻测验,都是近年来新闻报道的一些创新形式,对于Z世代受众群体来说,这些新闻报道创新被证明不仅有用,而且有趣,同时也是吸引Z世代关注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

  Z世代不像前几代人那样受传统媒体组织的影响。目前,大多数传统媒体组织都在适应社交媒体,以与Z世代保持联系,其中许多新闻机构,像每日邮报、天空新闻和华盛顿邮报等,已经在社交媒体平台积累了数百万粉丝。总的来讲,Z世代带来了新的挑战,新闻机构需要重新思考新闻价值和内容生产(比如,个性化驱动、垂直视频等),以及新闻记者利用社交媒体接近Z世代的最佳方式。

  商业模式创新

  数字媒体机构一般都有多种收入来源可供选择。在收入来源通常不稳定的情况下,过度依赖任何单一的收入来源,从来都不是一个好的经营策略。新闻机构至少应该有三种不同的收入来源,其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读者收入来源,来自读者的收入目前可以占新闻机构总收入的40%。新冠疫情推动了人们新闻消费的提升,人们也开始愿意为新闻付费。现在,受生活成本升高的影响,许多人开始收紧个人预算。

  不过,订阅和会员模式仍然是新闻机构获取收入的最佳渠道,其交易成本也最低。最好的读者收入模式是建立在为付费用户提供高质量、原创、多样化和有用内容的基础之上。如果新闻机构不能提供这类内容,用户取消订阅的风险就很高。

  纽约时报似乎已经掌握了订阅捆绑服务的密码,其付费数字用户已达到900万。读者会被每周低至0.5英镑的试用价所吸引,然后就逐渐会成为该报的全年订阅用户。纽约时报2016年收购在线消费指南网站Wirecutter,2022年收购热门体育网站The Athletic,以及热门益智填字游戏应用Wordle,连续不断的收购,让纽约时报的订阅捆绑业务变得越来越强大。读者之所以订阅,是因为新闻机构提供的内容有价值。目前,所有实施数字订阅业务的新闻机构,比如,经济学人、金融时报、华盛顿邮报等都在向这个方向倾斜。新创数字新闻组织Axios在2023年推出的Axios pro订阅服务也证明了这一点,目前,该项目的订阅用户已经超过3000人,收入达200多万美元。

  俱乐部模式或会员模式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来获取收入。卫报的自愿捐赠模式是最典型的例子。卫报没有设置付费墙,其网站的新闻报道均可免费阅读,目前,卫报拥有超过100万的数字会员。英国慢新闻新创组织Tortoise在短短几年内也已经拥有了10万名注册会员。波兰新闻机构Gazeta Wyborcza通过让用户直接与其编辑团队互动、参与编辑团队的网络会议,吸引了28万多名会员。除了读者收入之外,“第一方数据策略”也为新闻机构提供了新的机会。一些新闻机构已经开始创建模型来收集自己的受众数据,并与广告商直接交易。比如,新闻集团的News IQ、南华早报的Lighthouse、华盛顿邮报的Zeus Insights,都获得了较为可观的收入。此外,新闻机构还可以凭借自身拥有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为读者提供教育服务。2021年,经济学人推出在线课程《经济学人教育》,作为其新的收入来源。目前,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也分别开设了新闻电子邮件课程“六周金钱挑战”和“MBA 101”,以此作为联系资深用户和获得新收入的方式。金融时报还利用其品牌效应,通过组织活动(比如,FT Live)和提供咨询服务(比如,FT Strategies)来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新闻报道模式创新

  目前,一些新闻机构正在摆脱传统新闻写作模式,转而采用新的叙事模式,以保证传播的信息具有更好的可读性。Axios创造性地推出“智能简洁”报道模式——罗列报道要点和重要信息;Semafor则是将报道模块化,不仅提供新闻事实,还提供有关某一事件的不同观点(支持的与反对的),以及有关这一事件分析最深入的媒体的报道。这是新闻行业报道模式创新的两个主要例子。

  这种新闻报道模式背后的创新理念是,通过简洁的叙事来减轻新闻读者的负担,处于一个信息超载的社会,读者基本上不堪重负,时间也很紧张。坦率地讲,这种新闻报道模式也比较切合实际,让读者能够沉浸在报道中,获得更令人满意的整体新闻体验。事实上,也没有太多读者愿意刻意去挖掘细节。

  金融时报的Edit或经济学人的Espresso等新闻应用,在内容设计上更加注重用户的时间和阅读体验。直接、简洁和专业策展的新闻摘要使这类经过设计的新闻产品更容易“读完”,这反过来又培养了用户的阅读习惯,以及对媒体品牌的忠诚。

  世界报的新闻应用程序正在尝试使用音频来吸引读者。用户可以将音频报道添加到播放列表中,就像自行策划新闻发布会一样。音频和视频正在成为吸引读者的主要渠道。“语音留言新闻”(Voice note journalism)这类新的新闻形式,通过直接给读者发短信的方式,为读者提供语音新闻,社交媒体平台WhatsApp已经开始提供类似的服务。

  (本文原文为“Four digital media trends to watch: generative AI, Gen Z, business models and news formats”,编译自:https://www.journalism.co.uk/news/fipp-media-innovation-report-five-trends-to-watch/s2/a1050094/。作者雅各布·格兰杰为英国新闻网记者;编译者张建中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3年第15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张建中.数字媒体发展的四个主要趋势[J].青年记者,2023(15):99-100.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