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基于新媒体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探索

2023-10-12 08:40:25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曾润喜 郭思婷

摘要:本文基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师生运营的“羊村传播”公众号的实践,将这种模式概括为“新媒体+育人”模式,在价值层面,打造“思政教育+新媒体”融合体系;在专业层面,坚持价值塑造、知

  教育部、中宣部在2018年发布《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对新闻传播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新要求,力求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行业创新发展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2019年启动的新文科建设工作,要求高校深化文科专业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对于强实践属性的新闻传播学科而言,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师资队伍难建设、教学经费难保障,学生积极性难调动[1],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教育陷入困境。虽然学生可通过校园媒体和专业实习来提高实践能力,但一方面,校园媒体的吸纳人数较为有限,近年来大多数新闻传播院系又出于多种原因停办报刊等校园媒体;另一方面,学生的实习时间段要么比较靠后,要到高年级才安排集中实习,要么比较零散,不成体系。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面临着机会和资源的双重限制,平时只能主要依靠课堂学习。

  为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获得较为充分的机会、资源和指导,一种可行的培养模式是通过师生共同打造新媒体平台账号,让学生在运营过程中实现学术研究和业务能力双提升。本文基于“羊村传播”的实践成效,探讨新闻传播院校如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人才培养的课外模式,以应对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的难题。

  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学生学术素养不足

  全媒体时代到来,学界、业界知识加速更迭,新闻传播教育症结凸显。其一,课堂传授的专业知识相对滞后,未能及时融入前沿知识[2];其二,国内新闻传播院校普遍缺失国际学术培养教学环节[3],学生国际视野受限;其三,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难以在课堂上有效提升,因为课堂教学更注重知识讲授,而非学术相关的探索性研究;其四,学生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之间多进行纵向的单线程交流,少有的协作活动也是以课堂小组形式展开,于结课时结束,学生锻炼学术协作能力的机会有限,难以提升学术素养。

  (二)学生业务能力与业界需求不匹配

  智能媒介实践促使新闻生产和分发模式发生变化,业界对具备强业务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产生巨大需求。策划运营能力、视听内容生产和视觉设计能力、对数字智能技术的驾驭能力、深层次学理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独立采编能力、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力等业务能力,成为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就业的敲门砖[4]。然而,目前部分新闻传播院校的课程设置还以传统业务课程为主,注重培养“采写编评摄”能力[5],前沿类课程和新媒体业务课程占比不高[6],导致融媒体知识无法融通。有院校采用校企校媒协同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业务能力,但受制于制度和资源等条件,难以在全国层面进行推广。

  (三)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相割裂

  作为一门强实践属性的学科,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的结合尤其重要。然而,由于师资、经费、实验设备资源不足,部分新闻传播院校的实践课程较为欠缺,学生难以接触实践前沿。在课程设置中占比较大的理论课程也存在只“谈古”不“论今”现象,或多谈西方理论,少结合国内实际的情况[7]。为此,新闻传播院校要求学生参与实习实践,以解决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相割裂的问题,但实习时间多安排在高年级或某个集中时段,实践教学难以对课堂理论学习进行及时的反馈和修正。

  若高校能与业界合作实现资源整合,或许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实践机会,但当前许多新闻传播院校的课程教学仍缺乏开放维度,与业界联系并不紧密,少有的合作也常以参观、讲座等形式展开,学生未能真正参与到业界的工作中。在此情况下,有教师将新媒体平台融入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创办新媒体平台账号,计入期末考评。此方法是课堂教学联系专业实践的创新举措,但此类账号或成为课程作业的展示平台,或在课程结束后便停办,未能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更多的育人可能。

  “新媒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成效

  为回应上述问题,可通过师生共同运营新媒体账号的方式,搭建起适应于业界生产、管理、服务的理论教授与实践指导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羊村传播”(Yangcun Media)公众号于2015年创办,主要开设“微观世界”“论文选介”“书单推荐”“学界观点”等栏目,订阅数在5位数上稳定进阶,入选《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9)》。创办以来,“羊村传播”不断探索“新媒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育人路径,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价值层面,打造“思政教育+新媒体”融合体系;在专业层面,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在实践层面,以平台实践助推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该育人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学术研究和业务能力双提升,推动平台建设和育人实施的双赢。

  (一)价值层面:知行合一打造“思政教育+新媒体”融合体系

  打造“思政教育+新媒体”融合体系是为了培育有知识、有思想、能进基层、有社会责任感、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以特色栏目和主题推文的协同互动为手段,“羊村传播”致力于攻克学生在“学以致用”过程中“学”和“用”的难题。一方面,以“书单推荐”等栏目为驱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政治实践和制度实践,让学生以撰写读书感悟的方式完成知识的接触与消化;另一方面,推行“过年记”主题推文训练,要求学生在春节期间进基层、听民声,用推文讲人民的故事、讲身边的故事。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理论联系实践,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提升知识储备和思想觉悟,培育社会责任感。同时,基层实践也为课堂理论学习进行及时的反馈和修正。在教师指导下,“羊村传播”团队成员扎根社会现实,创作出诸如《乡村兽医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城中村”房屋征迁背后的社会动员》《无望中坚守:小镇个体户的“大疫三年”》《听见“乡村诊所”的声音》等50余篇基于社会调研基础上的文章,做到在认知上体察国情与民情、在情感上贴近党和人民、在行动上彰显家国情怀,回应国家对新闻传播人才“进基层、懂国情、长本领”的要求。

  (二)专业层面: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

  在“传播思想,守望社会”价值理念的指导下,“羊村传播”共设置四个特色栏目,以回应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对学生知行融合、文理融合的要求。“微观世界”栏目要求学生结合新闻传播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分析和解读某个社会事件或某种生活现象,对应培养问题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论文选介”栏目要求学生译介国际学术期刊,提炼要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论思考和感悟,对应培养跨学科研究分析能力;“书单推荐”栏目要求学生阅读国内外经典著作,写出阅读感悟,对应培养明辨、批判能力;“学界观点”栏目要求学生选定某一研究议题,从议题的概念起源、特征、影响、发展现状、未来趋势等方面,归纳整理国内外学者们的前沿学术观点,对应培养信息检索、爬梳与整合能力。

  各特色栏目彼此协同,形成育人合力,助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实现。具体而言,在价值塑造上,“羊村传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中国文化、基层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微观世界”栏目要求学生立足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创作,用更生动、“接地气”的形式创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作品,在实践中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价值,在作品中彰显家国情怀和社会关怀。在知识传授上,各栏目作品涉及法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有助于学生完成从新闻传播学专业知识一个“点”,到人文社科知识一条“线”,扩展到文、理、工、农、医全“面”知识体系的构建。在能力培养上,其一,“论文选介”栏目译介的论文均来自国际学术期刊,涉及广泛的研究议题和多样的研究方法。在提炼要点、明晰论文论述逻辑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英文阅读理解能力都得以提升。此外,“羊村传播”还要求学生翻译和推送国际学术期刊目录,旨在养成学生追踪国际前沿议题的习惯,进一步提升学生国际前沿学术素养。其二,“羊村传播”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社会事件的解读。此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还能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经“羊村传播”训练,学生积极吸纳多学科前沿的研究范式、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增强对跨学科知识的吸收与应用能力。2015年至2022年期间,“羊村传播”团队学生与指导教师在SCI、SSCI和CSSCI期刊合作发表论文超40篇,学术成果关切社会现实问题,做到在学术研究中培育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三)实践层面:平台运营实践助推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指导教师宏观把控、学生自主运营的“梯队式管理团队”是“羊村传播”探索“新媒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团队建设的核心在于落实“学生编辑责任制”“高年级传帮带制”“个性化培养制”。其一,遴选“执行主编”与“责任编辑”,招募校内外志愿者,建立“编辑团队固定搭配+志愿者灵活组配”的运营方式,学生直接对公众号运营事务负责。具体而言,执行主编负责决策、统筹、协调平台大小事务,包括稿件的审核与发布、志愿者的招募与管理、广告商务的沟通与合作等;责任编辑任志愿者小组长,联络本组志愿者撰写、返修稿件。其二,建立“传帮带”合作机制,由高年级责任编辑培养低年级志愿者,使其成长为能够带领新志愿者的责任编辑,通过以老带新保证队伍的继承性。其三,推行“一专多能”的个性化培养,根据个人兴趣,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在团队建设的基础上,“羊村传播”团队积极推进“全链条”实战训练,强调“采写评摄”“协作改稿”“推文编发”等新媒体内容产制和“流量分析”“活动策划”“关系维护”“品牌建设”“商务洽谈”等新媒体运营模块的系统训练,同步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学生深度调研、新闻采写、团队协作等能力的提升。“羊村传播”编辑部陆续招募70余名来自国内外高校的学生志愿者参与国际期刊编译、海外调研、外文文献选介等工作,并邀请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教师进行审核指导,通过稿件互评互审互改的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元学术协作。在师生协作之下,“羊村传播”一年编发文章160余篇,学生对社会议题的分析能力和对公共信息产品的掌控能力显著提升。

  除新媒体内容产制训练外,“羊村传播”团队成员还可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参与新媒体运营多个模块的训练。“流量分析”是推文发布后的重要环节,也是内容传播效果最直接的反馈。借助公众号后台数据,团队成员可及时监控文章流量,了解何时发文、何种议题、何种标题或摘要更能获得读者关注,知晓提升文章流量的底层逻辑,适时调整运营工作。此外,“活动策划”和“关系维护”也是提升公众号流量的两个思路。以“羊村传播”周年庆为例,团队成员曾策划转发周年庆推文、评论赠礼等活动,该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吸引新粉丝,另一方面也给予忠实读者赠礼反馈,有助于维护公众号与读者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强读者黏性。为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提升读者的记忆度,“羊村传播”团队成员还曾全面优化公众号视觉包装,打造“羊村传播”品牌IP。概括而言,新媒体运营模块训练本质上是对学生运营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明晰新媒体平台的流量逻辑,塑造学生的品牌意识和读者关系维护意识。此外,不少广告媒介也希望与公众号达成合作,推广学术讲座等活动,因此,“羊村传播”还为学生提供“商务洽谈”的实践机会,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工作做有益补充。

  经过“全链条”实战训练,“羊村传播”团队成员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平台运营技巧,还具备较高的专业敏感度和较为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近年来,“羊村传播”团队成员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等多家知名媒体独立发表新闻作品,多名成员毕业后进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深圳报业集团、上海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工作。

  结  语

  依托新媒体平台推进新闻传播卓越人才培养,为高校的教学改革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价值层面,打造“思政教育+新媒体”融合体系;在专业层面,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在实践层面,以平台实践助推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媒体+育人”培养模式,不仅打破了学术能力培养和业务能力训练的原有边界,还为有效解决高校学生学术素养不足、业务能力与业界需求不匹配、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相割裂等难题提供可行方案。为响应新文科建设要求、回应社会现实需求,新闻传播院校可借鉴“羊村传播”的育人经验,做到以“梯队式管理团队”为基础,融价值引导于平台实践,培养出一批具有家国情怀,能够适应行业创新发展的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诚然,“羊村传播”公众号的建设虽然为新媒体平台的育人潜力提供了证明,但作为媒体时代发展的重要产物,新媒体平台在教学、科研中的更多潜力还有待挖掘。

  【本文为重庆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新闻传播学学术素养提升培养模式创新”(编号:2020Y13)、重庆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基于新媒体平台强化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编号:cquyjg20308)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江丽,史玲莉.新时代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的使命与路径[J].青年记者,2021(01):83-85.

  [2]陈龙.深度媒介化趋势下新闻传播学科再定位和再调整[J].社会科学战线,2022(04):178-184.

  [3][6]周茂君,郭斌.新文科背景下新闻学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现状与变革——基于55所院校本科培养方案的内容分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1(06):20-32.

  [4]王婧雯,邹佳丽.全媒体人才的结构转型与培养框架研究——基于31家媒体机构的人才需求分析[J].当代传播,2022(05):59-66.

  [5]周茂君,柏茹慧.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2(02):133-156.

  [7]张昆,张晶晶.“大实践观”:对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育的思考[J].中国编辑,2020(12):117-123.

  (曾润喜: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大学数字媒体与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婷: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3年第16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曾润喜,郭思婷.基于新媒体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探索[J].青年记者,2023(16):110-112.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