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新闻专业人士面对挑战不能当鸵鸟

2023-10-19 09:33:22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

摘要:新闻学子站在专业认知的彷徨路口,院长教授们需要与他们直面问题并指引方向。

  9月开学季,校长和院长向新生的致辞,是学生们走进大学校园的第一课。众多开学致辞中,我最喜欢两篇,一是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教授的《放慢脚步,弥合裂缝》,一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教授的《新闻传播学的价值和底色》。

  苏必德教授提道:“希望你们能培养谨慎的、有条理的行动习惯——放慢脚步,不仅为了放慢白驹过隙般的时间,也为反思听到的各种观点,准备好进入世界,弥合裂缝。我们越来越倾向于瞬间满足,仔细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当我们在社交网络看到一条推文,我们先受空洞的‘点赞数’吸引,然后读到的全都是与我们想法一致的评论,而不是真正正确的。互联网将人与人连接在一起,但它让我们失去了耐心。”耶鲁校长不是学新闻的,但致辞中闪耀着新闻人的敏锐和对新媒体的警惕,这种媒介素养是跨专业、通识性的,是一个优秀的社会人应具备的底层逻辑。

  张明新教授也有着同样的问题意识,他说:“新闻传播常常追求时间效率,但新闻传播专业的学习,需要静水深流般的从容与舒缓。人生的成长不是在匆忙中快速打卡,不是在竞争中相互消耗,而是一个如河水般流淌的自然而然的过程,甚至有时候,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希望各位不要将自己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闲暇、放空和留白的时光,有时比紧张的学习更有价值。”进入绩点导向、时效导向、流量导向的考评体系,人就像上了发条一样根本停不下来,明新教授在第一课就给了慢的忠告,倡导从容、舒缓、放空的学习价值观。

  我尤其欣赏明新教授直面新闻传播专业所受挑战的思考,前几个月,网红张雪峰关于“不报新闻专业”的言论,引发了一场对新闻专业价值的争论,对新闻专业形成了某种严重冲击,甚至影响了这个专业的招生。

  一个新闻学院院长,如果不去面对这个问题,不就新闻专业受到的挑战给出鲜明的态度,是不称职的,对不起坐在台下那些期盼给出答案、给出召唤、给出信心的眼睛,对不起大学之大。华科是我的母校,我在这里读了七年书,非常骄傲的是,明新教授没有辜负学子们的期待,对新闻传播专业受到的挑战作出了正面回答。他开宗明义地提道:

  “读大学绝不仅是为了找一份工作。如果只是为了找一份工作,在高度信息化的当今社会,即使不读大学依然可以达成这个目标。参加一些职业技术培训,甚至有可能找到薪水更高的工作。今天,人们的职业生涯并非一成不变,很少有人一辈子会在一个行业、一个岗位上一直干下去。相对于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而言,人生是漫长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对专业的长久热爱和持续的努力付出。”

  站在大学高处,就应该有这样的视野,我想起卢梭在《爱弥尔》中所说,在使爱弥尔成为一名军人、教士或行政官员之前,他先要使他成为一个人。约翰·斯图亚特·密尔也声称,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商人、企业主或专家。因此,教育要让他们成为有素养、有理智的人。考研辅导机构会盯着找工作和铁饭碗,而大学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大学和专业教育是给一个人的一生打底子,用知识和思想底座撑起一个人的40年、50年、60年。只有站得足够高,你才会发现,大地其实是星空的一部分。

  我相信,明新教授讲这些话的时候,正坐在台下、经受着“学新闻有什么用”打击的孩子们,那一刻一定释然并安静了。他们并不一定得到了答案,但有了方向,在大学的高处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未来的4年,他们一定还会经受同类问题的挑战,反复怀疑,专业课后的怀疑,实习后的怀疑,就业打击后的怀疑,但第一课的召唤会在他们心中回响。

  建议每一个新闻学院的院长、每一个新闻专业教授,无论是面向新生致辞的时候,还是专业课讲授中,都不要回避“新闻专业读了有什么用”“找不到工作怎么办”这个挑战。新闻专业人士不能当鸵鸟,如果连这个基本问题都不去应答,不去直面,如何跟对这个专业充满追求的学子讲真理、真相、透明、舆论监督、批评反思?他们站在专业认知的彷徨路口,带着试探之心走进了专业之门,院长教授们需要与他们一起直面问题并为他们指引方向!

  (作者为知名媒体人)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3年第19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曹林.新闻专业人士面对挑战不能当鸵鸟[J].青年记者,2023(19):112.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