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微博舆论场的特点及引导策略

2023-12-15 09:15:37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王 辉

摘要:本研究通过数据抓取2022年微博热搜榜上日阅读量最高的100个话题,分析微博平台热点话题分布及特点。

  微博平台是网络舆论的重要集散地、网上观点的重要辩论场,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科技、体育等各类热点事件如潮水般涌入、涌退,广大网民以评论者、围观者等多种身份自发参与微博平台公共话题的讨论。宏观叙事与微观视角在微博平台进一步实现有机融合,新时代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奋进,以及无数网民的日常点滴和喜怒哀乐,在微博平台释放得淋漓尽致。

  微博舆论场的特点

  微博在短视频平台、“种草”分享平台等其他社交媒体平台的流量冲击下,依然凭借其新闻广场的独特优势,形成日臻丰富的媒体矩阵,促进各类信息和意见在这里汇集、交流、扩散。

  (一)活跃的舆论场:5.86亿月活跃用户。微博是当前中国网上舆论场最具活力的空间之一,基于热搜热榜形成的热点话题传递着每日网上讨论的风向标,各类超级话题、圈子群组深耕垂直细分领域。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微博庞大而活跃的用户基础。微博2022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5.86亿,移动端用户占月活跃用户数的95%;日活跃用户达到2.52亿。[1]这意味着,全国逾一半的网民都会选择通过微博平台获取资讯信息,表达自己的情绪、态度和意见。

  (二)移动的舆论场:碎片化传播凸显。通过微博移动端用户在月活跃用户中近乎百分之百的占比可以看出,中国的网络舆论场已基本趋同于移动舆论场。“随时在线、时时互联”已经成为网民的基本生活场景。这也加大了移动舆论场的碎片化传播特点,在便利了“发声”之余,也让舆情的演变越发具有不确定性。

  (三)年轻的舆论场:热门话题与用户生命历程密切相关。新浪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微博用户群体以90后、00后为主,两者占比接近80%。[2]年轻化的用户群体使得微博舆论场呈现出年轻态特征。与青年群体生命历程紧密贴合的考试、就业、婚恋等话题在微博平台往往容易成为吸睛的热门话题。青年群体兴趣爱好广泛,娱乐明星、时尚美妆、音乐电影等主题下往往聚合着一众相同爱好者,他们在“微博超话”里跟进话题的最新讨论,获得情感的交流和观点的共鸣。

  微博热点话题分析

  笔者基于对微博热搜榜的信息抓取技术,按照在榜话题的日阅读量排序,获取了2022年前100个在榜热点话题,将这100个热点话题按照领域分为七大类型,包括“时政外交”“经济金融”“社会民生”“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健康”和“国际动态”。这些话题在榜期间阅读量分布在10亿次到33亿次之间,平均阅读量为15亿次。

  (一)热点话题的内容领域分布。从热点话题的领域分布来看,受北京冬奥会、卡塔尔世界杯等重大国际赛事举办的影响,文化体育领域热点话题占比最高,达27%,广大网民通过微博平台跟进赛事进展、讨论体育明星“周边”,网上氛围热烈浓郁。社会民生热点话题与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易引发共情共鸣,形成泛在的社会集体记忆。2022年,唐山烧烤店打人案引发网络舆论场巨大震动,成为社会民生领域(占25%)的主要热点话题来源,网民持续关注案件处置情况及当事人境况。

  在时政外交领域(占21%),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引发广泛关注,激昂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的信心力量;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不顾各方警告窜访中国台湾地区,引发舆论公愤,网民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维护祖国统一的声音在微博平台形成巨大声量。

  在卫生健康领域(占8%),热点话题集中于对各地新冠疫情防控形势的关注和讨论,如上海、新疆、吉林等地发生的疫情在微博平台牵动着广大网民的心。在常态化核酸检测阶段,媒体披露部分核酸检测机构的违规行为引发网民热议,形成热点话题。

  在科学教育领域(占7%),微博平台年轻群体占比很高,与他们密切相关的各类考试、高校事件、教辅书等成为热点话题的主要内容。

  经济金融领域(占4%)因为专业性较强,讨论门槛相对较高,一般不易形成“爆款”热点话题。本次进入榜单的话题主要为明星偷逃税、违法广告代言、直播间售卖假货等,因为叠加了明星名人效应,冲上了微博热搜榜的前列。

  在国际动态领域(占8%),俄乌发生冲突、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逝世、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遭枪击身亡、韩国梨泰院发生踩踏事故等重大国际关系变化、重大国际突发事件,也受到国内网上舆论场的广泛关注。

  (二)热点话题的时间分布。从全年看,微博平台热点话题在2月、6月和8月形成三个高峰。热点话题的形成根植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具体来看,2月,重要体育赛事连连。北京冬奥会召开,“双奥之城”展现冰雪魅力,吉祥物冰墩墩火爆出圈,谷爱凌、苏翊鸣夺金家喻户晓;中国女足亚洲杯夺冠,“中国女足荣我国威”话题热度飙升。2月末,俄罗斯和乌克兰发生战事,世界进入新的动荡期。

  6月,唐山烧烤店打人案在网上发酵,形成多个关联热搜话题,舆论对严惩打人者、深挖“保护伞”的呼声高企。一年一度的高考在6月举行,高考作文题目是舆论热议的“保留动作”,高考数学“难”上热搜引发热烈讨论。

  8月,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惹怒中国网民,直接导致当月成为全年微博平台最为沸腾的一个月。佩洛西窜访台湾当晚,数亿网民在线“接机”,微博平台一度宕机,网民的爱国情绪持续高涨。

  (三)热点话题的形成原因。微博平台热点话题的形成经历了潜伏、触发和扩散三个阶段。人们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态度、立场往往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潜伏于日常生活之中。由于特定事件等导火索的出现,触发了网民类似记忆和关联情感的闸门,纷纷对有关帖文进行转发、评论,推动舆情持续扩散。事件越重要、越复杂,与人们生活关系越密切,相关话题讨论的裂变速度越快,事件越倾向于朝着公共事件演变,甚至形成舆论风暴。2022年6月1日17时,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成都等地震感强烈。消息在网上发出后,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由于地震发生在“疫情+高考”这一特殊时期,围绕突发自然灾害情况下防疫措施调整、安全迎考的讨论明显增多,衍生出多个子话题链条。随着官方通报发布,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实时跟踪救援最新进展,网民看到救援安置高效有力,情绪逐渐平复,舆情趋于平稳。网民的注意力进而被新的热点话题吸引,舆论焦点实现更替。

  纵观2022年热点事件,微博平台始终都是舆论发酵的主要场域,国内外几乎所有重大事件都会汇集到微博的热搜之中,这一点从前文的微博热点话题榜单梳理结果中得到了充分印证。原因有二。一是当前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我国多数网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信息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5G时代中国网民新闻阅读习惯的量化研究》报告显示,新媒体是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微博仅次于微信成为网民选择了解新闻热点的重要社交媒体。[3]二是不同于微信相对封闭的社交环境,微博平台多年来深耕开放广场式的参与互动机制,为线上开展公共讨论提供了便利的话语空间。在热点事件的舆情演化过程中,人人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见解、提供事实,丰富围观者对现实和公共意见的把握。在舆论如潮汐般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微博已事实上成为政务公开、舆论监督、民意反馈的重要渠道。

  微博平台舆论传播特点分析

  微博平台特别是手机端微博应用,以其作为舆论载体的速度优势和现场优势,在吸引社会关注、深化事件讨论、加速问题解决等方面发挥着其他社交媒体不可比拟的作用。

  (一)热搜榜是话题热度的放大器。微博热搜榜集纳50个热点话题,每分钟更新一次。大量网民通过微博热搜榜了解当日最新热门新闻资讯、话题,部分网民以转发、评论、点赞的形式参与到相关话题的讨论中。热搜榜聚合了全网最受瞩目的话题讨论,并在舆情演化过程中发挥着放大镜的功效。[4]登上热搜榜的话题和词条实时曝光给全部微博用户,曝光度的陡增推动话题热度、讨论烈度的明显升温。部分热搜话题后面会配以“爆”“沸”“热”“新”等标签,呈现话题的火热程度,帮助用户以最短时间感知事件热度、了解事件影响力。主流媒体机构及时发现有争议的热点话题讨论,借助自身的公信力、影响力对事件予以客观评述,推动话题理性讨论,引导舆论走向。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微博热搜榜20次上榜“人民网评×××”,人民网围绕热门影视剧、热点事件做出分析评述,以客观理性的媒体素养点评热点话题,有效激浊扬清,推动形成舆论共识。

  (二)多元用户交互共振加速舆论生成、扩散。微博作为开放的非熟人社交媒体平台,在网络舆论场扮演着“观点广场”的角色。它提供了观点表达、话题讨论的公共空间,各类用户都能够在这一场地自由发声。普通个人用户、媒体机构、网络大V、政府机构等主体都在微博上开设账号,传播信息和观点。主流媒体、政务新媒体等账号是微博平台的“定盘星”,是发布专业资讯、开展舆论引导、回应社会关切、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网络大V是社交平台的意见领袖,因为其拥有独到的信息、见解,并且粉丝众多、影响力较大,在推动话题走热、加速事件讨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各大博主的爆料曝光已成为广大网民了解社会变动的最快渠道、媒体发掘新闻的首要线索。[6]普通个人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热点事件对“沉默的大多数”的参与调动程度,决定了热点事件在微博平台掀起舆论风暴的大小。

  (三)情感表达、情绪流露成为舆论演化的催化剂。在微博舆论场,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用户都可以自主选择关注的对象、感兴趣的话题,并自由阐发观点、分享信息。网民在发帖、转发、评论、点赞、取关、拉黑等动作下,也释放了对有关话题、人物的情绪情感。《弱传播》一书的作者提出,舆论世界是情胜于理的传播世界。在舆论世界里,情感占据着主导地位。[7]多数情况下,事件甫一发布,网民对这一事件的性质、对事件当事人的好恶等情绪倾向、价值判断就会迅速形成,这建基于网民既往在类似事件讨论中形成的刻板印象、舆论标签。在微博平台,基于微博热搜榜、话题榜、超话等机制,网民的情绪感染速度也远超事实的披露速度。微博热点事件裹挟着网民的情绪,公众借助平台更为便利地进行情感表达,进而以情感为纽带,在微博平台聚集成一个个志趣相投的小圈子,相互印证加深共有的价值认同。网民的情绪左右着对事件进展的预期。如果负面情绪得不到有效化解,则可能导致舆论极化。

  微博舆论场引导策略

  微博平台每天产生上亿条帖文,海量节点借助信息流复杂交错,热点舆情呈现高速扩散的态势。由于各类主体利益诉求不同、媒介素养参差不齐,部分热点事件在事实和价值层面争议较大等原因,网上负面情绪容易积聚,及时、权威、妥当地进行舆论引导,将能够有效化解矛盾,减少纷争,达成共识。

  (一)权威定调,抢抓第一话语权。在新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加速布局社交媒体平台,“全媒体”传播格局正在形成。主流媒体建强新媒体阵容,对众声喧哗的社交媒体平台把向定调将起到重要作用。除了主流媒体的微博矩阵,政府机构也在微博平台设立官方账号,作为与民众沟通的平台,向服务对象提供权威咨询、答疑解惑。当前,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已突破14万个,全国31个省(区、市)均已开通政务机构微博。[8]政务新媒体持续创新话语表达方式,以亲和、平等的对话方式不断拉近与民众的距离,在热点话题形成的第一时间发布通报、传递事实、回应关切,遏制谣言的生存空间。2022年7月,网传上海中考数学试题泄露,在舆论场引发轩然大波。@警民直通车-浦东账号及时披露详尽的调查通报,网民疑问得到解答,舆情也就失去了演化动因,消散在纷繁的网络舆论场。

  (二)撬动桥节点,突破圈层壁垒。微博平台上存在着因不同的兴趣爱好形成的大量圈层群体。各个圈层的用户往往更多地关注本领域的账号、话题,围绕自己的兴趣点分享观点看法。主流舆论要打破圈层界限,让主流价值观“破圈”传播,核心在于发动跨圈层的账号和用户,利用圈层和圈层之间的桥节点建立信息和情感的连接。2022年,微博平台上的宣传矩阵逐渐形成“政务媒体联动+名人明星传播+意见领袖扩散+网民情感共鸣”多圈层联动,利用名人、明星、网络大V等重要节点的传播力、影响力,提升主流价值传播效率、扩大正能量内容传播范围。

  (三)涵养传播素养,促进理性发声。微博平台上,普通个人用户占据主体地位。对比精英群体主导传播议程、传播内容的大众传播时代,社交媒体时代的话语平权事实上造成平台用户传播素养的整体下滑。2022年4月,微博全量上线“IP属地”展示功能,评论区、个人主页一级页面均显示IP属地,显著提升内容真实可信程度。2022年8月,新浪上线个人主页展示用户在公共场合发布的公开评论的功能,倡导用户更积极友善地参与公共讨论。微博的一系列规范管理措施,将“观点的自由市场”营造得更加有序。对于政府机构和媒体来讲,则需要以引领者的身份精准设置议程,推动理性发声,带动更多沉默用户参与良性互动,构建风清气正的网上舆论空间。

  参考文献:

  [1]站长之家.微博:2022年第四季度净利润1.42亿美元 月活跃用户5.86亿[EB/OL].(2023-03-02) [2023-03-14].https://www.chinaz.com/2023/0302/1501623.shtml.

  [2]微博.微博2020用户发展报告[R/OL].(2022-04-15)[2023-02-01].https://www.199it.com/archives/1217783.html.

  [3]唐绪军,黄楚新.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11(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105-110.

  [4]唐艳芬.论微博热搜的运行机制与改善路径[J].传媒,2021(24):51-53.

  [5]李彪,郑满宁.从话语平权到话语再集权:社会热点事件的微博传播机制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3(07):6-15.

  [6]吴涵,徐健,兰浩玮.从“身边”到“区域”:微博本地资讯内容生产变迁史(2010-2021)[J].青年记者,2022(20):51-53.

  [7]邹振东.弱传播[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8:76-79.

  [8]微博.2022年度政务微博影响力报告[R/OL].(2023-01-06)[2023-01-16].https://finance.sina.cn/tech/2023-01-06/detail-imxzfuef8839923.d.html.

  (作者为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助理研究员)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3年第19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王辉.微博舆论场的特点及引导策略[J].青年记者,2023(19):60-62.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