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录取通知书的意义制造与媒介逻辑
2024-01-26 09:10:44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张卓
摘要:本文在回溯录取通知书历史沿革的基础上,通过对近年相关文本的挖掘,探究在新兴媒介技术加持下,作为“中介行为”的录取通知书在压缩时空、转译精神和建构认同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力图
作为高校与新生建立连接的第一份“见面礼”,录取通知书在挖掘历史传统、弘扬大学精神、折射治学态度、传递育人理念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新兴媒介技术的加持下,其意涵远超“信息传递”的单一维度,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压缩时空、转译精神、建构认同功能的“中介行为”。从媒介学意义上对录取通知书进行对象化再分析,既是出于对急速变化的媒介实践及其逻辑的动态回应,也是对实践主体大学的精神建构路径的前沿观照。
演进路径:历史语境中的录取通知书
从唐朝的泥金帖子、榜贴到明清时期的捷报,再到如今的创意入学大礼包,录取通知书的内容、形式、功能经历了深刻的历史嬗变,大致可分为科举时期、学堂时期和高考时期三个阶段。目前已知最早的通知书是流行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的“泥金帖子”,它是一种用金箔涂制而成的笺帖,因造价高昂专用于进士及第、到家报喜,被视为尊贵的象征。随后出现的“金花帖子”又称为“榜贴”,上载姓名、年龄、籍贯、父祖名讳等,被视为正式版科举录取通知书。明朝起,通知书改称“捷报”,通常由官府安排多名骑高头大马的公差,沿途奏乐鸣炮前往考生家中。总体上看,科举时代的通知书蕴含着“得君”的权威隐喻,不仅是对学子个体学识的认可,更象征着阶级的向上跃迁,因而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
清朝末年,新式学堂逐渐成为新的人才选拔标准,由大学自主发出的录取通知书也一改旧日府衙张榜的奢华高调,转以传递录取信息为要,1909年《政治官报》登载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第一次考取榜示《邮传部考取铁路管理传习所榜示》就仅以白纸黑字简单呈现了录取者专业、姓名[1]。至于民国,各大学普遍利用校刊发表录取名单并手写通知书寄给考生,彼时已开始对学生使用“君”“台端”等敬称。这一时期,社会性开始取代政治性,逐渐铺就录取通知书以学校和学生为服务主体的现代底色。
1952年进入全国统一高考时代,录取通知书也随如火如荼的建设进程烙上鲜明的时代印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三部通知书上就写道:“望你接到通知后,迅速作好准备,按期报到,准备接受祖国和党交给的崇高而又艰巨的学习任务,努力将自己锻炼成又红又专又健的人民战士,以保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捍卫世界和平。”[2]步入21世纪,伴随扩招浪潮,各校录取通知书在强调自身特色的同时升级功能,逐渐成为赓续办学历史、传递大学精神、建立身份认同的重要中介。
事实上,通知书从内容到形制再到功能的历史演变可被视为中国教育制度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观测点。然而,现有研究还多停留在从文本分析、数字技术、工艺设计等进路展开的单一维度,缺乏在对其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基础上的深层次、系统性分析。因此,从媒介学视角切入,通过内容分析挖掘在人工智能、人脸识别、虚拟现实等新兴媒介技术加持下,作为“中介行为”的录取通知书在大学形象建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及其背后的逻辑,既是媒介实践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指导未来实践形态的基础前提。
意义制造:作为“中介行为”的录取通知书
诚然,在现代教育高度发达的今天,录取通知书的功能早已脱离“信息传递”,演变为一场以 “思想+艺术+技术”为基本理念的“仪式传播”。从这个角度上讲,德布雷的媒介学思想或许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能的路径。德布雷将“中介行为”视作媒介的重点,即强调媒介作为一个“中间项”在调解过程中的角色[3]。这一认识帮助我们重视在文化与技术充分互动的当下,大学如何利用高度创意化的通知书作为中间项连接新生,从而实现对自身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的输出过程。实践层面看,作为“中介行为”的通知书在数字技术加持下,力图实现以压缩时空、转译精神、构建认同为目的的意义制造,同时,这一过程还呈现出历时共存、逐层递进、互为补益的进路特征。
(一)压缩时空:集中展示高校历史人文特色。20世纪末,大卫·哈维从空间生产和空间体验的角度探讨了后现代艺术的缘起,并提出时空压缩理论,指出时间和空间的压缩使得人们的交往时间和距离得到缩短[4]。虽然理论语境不尽相同,但相似的时空重组与压缩也被高校频繁运用于方寸录取通知书上,原本漫长的校园历史被创意书写的空间发掘、压缩,甚至重构。如复旦大学(2023年)首次以学校科技成果复活的千年开化纸为通知书载体,还邀请书法大家手写正文,营造“穿过时间长河,只为传递金榜题名喜讯”的复古氛围;北京大学(2022年)则以“京师大学堂牌匾”为设计灵感,有效强化了新生对校园历史,即北大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大学的体认。除了对“意义化时间”的再现,部分高校还力求通过独特的空间布局对节点时间进行重组。如对外经贸大学通知书(2021年)设计为交替呈现的时钟,“五点十分”代表1951年建校,“两点十分”指代通知书发放时间2021年;厦门大学(2022年)用灯笼压缩四季校园风光,组装好后可看到四个校区标志性建筑及四季景致,呼应新生将在这里开启四年时光……上述时空压缩虽然形态各异,但均是以具有校园文化表征性的物理空间或历史事件的意义重构为基础,以建构师生共同体强烈身份认同为目的的创意生产。
(二)转译精神:高校品格的生成及再生产。如果说时空压缩是通知书对原型意象的挪用,那么以其为媒译介并传播大学精神,则进入了更为抽象的观念意象层面。转译并非无根创造,更不等同于纯粹复制,需基于独特人文资源对高校精神进行提炼,其间蕴含着复杂的主体性,也隐含着高校对自身形象建构的想象与动机。中山大学(2023年)将定点帮扶对象云南凤庆的茶砖放入通知书,寓意“添砖加瓦”和“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使命担当;天津大学(2023年)也在相框中放入定点帮扶对象甘肃宕昌的当归,传递“当你学成,归家报国”的家国情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知书(2022年)主题为“致青春、致父母、致恩师”,红色礼盒内包含给新生的圆筒状录取通知书、给家长的科学家奖章和给老师的育才奖章,一式三份意在激发感恩精神……上述通知书围绕高校历史、人文、地域特征,提取其文化中的独特精神符号,通过创意化的视觉表达,力图实现对大学精神的生成和转译。
(三)构建认同:共同体的身份、情感与价值。被通知书转译的大学精神在传播过程中建构起师生群体广泛的身份、情感和价值认同。认同建构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面向,既包含校内共同体对本校的接受程度,也影响着其社会评价与向往度。情感和价值认同的核心变量是群体成员的身份认同,而对一所高校过往成果的社会化盘点和对知名校友的强调为成员身份定位提供了基本材料。兰州大学通知书(2023年)附赠一张牛肉面赠券和招生MV《一碗面的时间》的二维码。视频中,兰州籍艺人黄轩号召新生“吃好面、读好书、立大志、成大才”,极具地方辨识度的美食和艺人作为符号勾连出新生对校园的文化认同;厦门大学通知书(2022年)尤其强调发挥校友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纽带作用,内附鲁迅、陈润景手记和陈嘉庚筹办厦大的演讲词,力图借此建立新生与大师间的身份关联,实现“自我边界的扩展,将自我归入他者”[5]。可见,通过追述校园历史、制造社会认同、挖掘典型形象等一系列认同建构机制,新生对高校的身份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逐步确立,进而形成一种爱校荣校的主体意识和角色自觉。
媒介逻辑:技术视角下录取通知书的破局之道
数字技术的发展促使媒介从信息传输的工具升级为人类观察、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依据媒介自身特征而产生的逻辑也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影响力。从媒介化理论来看,媒介逻辑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格式,或者说特定的媒介如何界定、选择、组织及呈现其内容材料,这也包括媒介法则”[6],对叙事方法、传播特征的关注有助于更好地将媒介作为主体,进而发现其背后的生产机制和运行逻辑。近年来,高校录取通知书正面临着由数字技术引发的媒介逻辑的深刻变动,仪式化、视觉化、动态化和数字化成为当下其传播形态的最主要特征。
(一)从信息传递到仪式传播。詹姆斯·凯瑞曾用“传递观”和“仪式观”来划分传播实践,广义上看,“传播”指的是人类的一切社会交往活动,“仪式”则是与正式的、非功利目的的地位有关的活动及其人类活动的表意方面[7]。如今,录取通知书兼具实用性和收藏性,由其组织的传播实践显然已突破获取信息的基本功能,成为一种社会交往活动,这就提醒我们从“仪式”的视角来理解录取通知书,分析创作、接收它时其被赋予的从效果到意义的仪式化过程。
事实上,强调对“意义”的诠释和接收时的仪式化过程,可以被视作录取通知书的一般性追求。陕西师范大学循着“师范生应写得一手好字”的朴素理念,连续17年邀请老教授手写录取通知书;天津大学2021年起以校友赠礼小行星“8917号·天津大学星”为创意,用一颗手触即可变色的温感“天大之星”作为钥匙,助力新生开启通知书及其寓意的大学生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连续三年利用 “拆盲盒”这一动作强化仪式感,新生可收到包括国产大飞机C919在内的定制徽章;中国民航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随通知书发起短视频、图文征集活动,收集新生“开箱”素材,助力微博、微信场域的二次传播……这些传播实践带来的意义已然超越“信息传递”维度,逐渐转向对“仪式价值”的强调。
(二)从文字叙事到视觉修辞。叙事是“发生在某段时间、某个(些)地点、具有因果关系的一系列事件”,它存在于语言、图画、小说、戏剧、新闻等形式之中[8]。传统文字叙事的好处在于准确清晰、表达力强,而以视觉文本为修辞对象的视觉叙事则更具趣味性,想象空间丰富。近年来,见字如面的花式录取通知书打破以往以文字为载体传递信息的基本格局,强调充满视觉修辞的多元文本呈现。
南京大学通知书(2021年)以“点亮你的无限宇宙”为主题,打开“宇宙微波背景”纸板,可手动点亮环状宇宙星辰;清华大学立体二校门通知书采用激光雕刻工艺,由30多件纸艺部件、上百个拼插结构组成,上海大学建校百年特别版录取通知书(2022年)内含的老校舍建筑模型则需要新生动手搭建……上述这些通知书中的视觉呈现不论是具象实物,还是抽象场景,都强调利用高度凝练的视觉元素呈现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文理念,以期借此初步建构出新生对于校园生活的美好想象。
(三)从静态图像到多维造型。在现代技术赋能下,部分高校融入对听觉、触觉、嗅觉等多重感官的观照,致力营造丰富可感的通知书签收强记忆。
一些高校以“物”为媒传递精神,如南开大学从2020年起在通知书中附送来自嘉兴的两颗“莲花种子”,一方面用校花莲花隐喻南开品格,另一方面希望新生接续红船精神;北京科技大学(2023年)把“卡脖子”技术藏进材料,推出薄如蝉翼、光似镜面、坚硬如铁、柔韧如松的“5G钢”通知书;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年将由该校自主研制的金刚石和蓝宝石镶嵌在通知书上,2023年又附送涂有登上火星的“超级涂层”的定制书签;东南大学通知书更是融合视觉、听觉与触觉,从2021年“会发光”进化到2022年“会唱歌”,2023年则随机附赠具有收藏价值的彝绣一卡通卡套……可见,多维感知带来的概念塑造力和记忆持久度远胜文字和静态图像,因此成为高校的创意聚合点。
(四)从有限信息到数字拓维。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通知书也主动从科技领域汲取养料。高校依托自身科研优势和特色专业,将“技术”与“媒介”融合,利用数字化工具拓展方寸通知书的价值内涵。
2017年,西北工业大学的新生就收到了国内首批“码上通知书”,只需扫码下载“西工大AR”,手机下的纸质通知书就变成了一幅动态的校园风貌图;哈尔滨工业大学(2023年)搭建了“高考录取通知书专属数字藏品(纪念品)平台”,新生通过身份认证后,可在平台领取数字藏品并获得专属数字ID;北京邮电大学的 “精芯北邮”(2022年)将“二〇二二”分别用阿拉伯数字、计算机二进制、摩斯密码三种方式呈现,意在用“邮电”基因激发北邮学子对信息通信的兴趣;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2年)更用上了由学生研发的智能绘画(写字)机器人“杭小电”为新生绘制带有其人像素描的通知书……这些插上了数字技术之翼的通知书一方面彰显高校作为科研机构的优势,另一方面突出高校专业特色,给新生留下科技感十足的现代印象。
结 语
重视大学精神的凝练、办学理念的提升,是治校治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9]。实践表明,作为一种信息中介机制的录取通知书通过对大学标志符号、历史传承、文化底蕴等质素的巧妙挪用或重组,成功凝练了大学历史、转译了大学精神、建构了身份认同,在新生与校园之间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而审美多元、形制各异的录取通知书成为各高校竞相发力的创意集合点,也间接印证了“创意编辑在美学建构、精神弘扬层面的功能”[10]。但近年来,关于录取通知书设计同质、创意撞车、缺乏内核甚至铺张浪费的新闻也屡见报端。对此,2022年6月30日,教育部提出“坚持简约、节约的原则制作录取通知书,避免铺张浪费”,倡导录取通知书回归本质,对其样态提出了新的指导性要求。长远来看,如何借助录取通知书这一中间项,在与受众开放、高能、多维的互动场景中构建良好的自身形象,将成为新技术环境下大学及其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应也无法回避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张玮.说说“录取通知书”[J].同舟共进,2021(02):84-85.
[2]胡益贤.难忘56年前的保送录取通知书[J].钟山风雨,2017(06):39-40.
[3]骆世查.作为中介行为的媒介:德布雷的媒介理论初探[J].中国传播学评论,2019(00):87-106.
[4]David Harvey.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1992:284-308.
[5]聂文娟.群体情感与集体身份认同的建构[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04):83-95.
[6]侯东阳,高佳.媒介化理论及研究路径、适用性[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05):27-45+126.
[7]郭建斌,程悦.“传播”与“仪式”:基于研究经验和理论的辨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11):21-36+126.
[8]徐亮.西方文论作品与史料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470.
[9]纪宝成.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4(01):10-12.
[10]刘钰潭.传递大学精神:高校创意录取通知书的视觉修辞呈现[J].青年记者,2020(36):42-43.
(作者为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3年第24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张卓.高校录取通知书的意义制造与媒介逻辑[J].青年记者,2023(24):80-82.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