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回归:智媒时代网络主播培养路径
2024-01-31 09:07:46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苏凡博
摘要:智媒时代,网络主播与新媒体平台内容呈现出同构化特征,业界急需具备创新性和独特性的深度复合型人才,传统人才培养体系面临来自现实的严峻挑战。
2023年3月14日,OpenAI发布了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GPT-4,引发新一轮的技术革命。通过对GPT-4的应用,“AI+”模式可以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同时也对原有的工作岗位造成冲击,重构就业格局。当前,以数字融合为特征的传媒行业将进入智媒时代,从平台数据收集到用户画像分析、从创作文本生成到内容采集编辑、从作品智能分发到传播效果反馈,全流程的智能化内容生产与传播将成为现实。
同时,建立在数据智能采集和分发系统基础上的短视频平台近年来迅猛发展,为网络主播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平台上的AI智能配音已经广泛代替了真人配音,虚拟网络主播也方兴未艾。在平台、用户和内容生产者之间,平台借助智能算法为核心的流量分发机制牢牢把握着流量分配的主导权,创作者群体呈现出显著的内卷化倾向,竞争日趋激烈。
在智媒时代,业界对于网络主播人才提出了怎样的能力需求?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如何适应这一变化进行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这既是相关专业适应时代之变不可回避的议题,也是传统媒体和传统高等教育体系的各相关专业共同面对的难题。
网络主播与平台内容的同构化
网络主播与传统媒体中的主持人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在传统媒体时代,播音员和主持人被视为内容生产的主体,他们与其他媒体工作人员一起为内容生产服务。在短视频传播平台,具有鲜明人格特征的网络主播不仅可以增强用户的信任感,增强用户黏性,也更容易在激烈的平台内容竞争中脱颖而出。短视频平台上的网络主播仍然可以视为内容生产的主体,但优秀的网络主播日益呈现出与内容同构的特征。
首先,主播的观点及具有个人风格的表达方式是新媒体平台传播的重要内容。董宇辉作为直播带货主播,吸引用户关注的是他用优美的排比句式和真诚的话语方式所表达出来的独具个人情怀的观点。个性化的表达风格与观点对于主播来说具有依附性和同在性,由此形成了独特性。
其次,主播对特定领域知识的掌握是平台传播的重要内容。短视频社交平台更注重创作者垂直品类的内容积累,如抖音平台优质内容创作者“大能”,不仅对手表这一细分领域的知识有深入了解,自身还具备制作手表的技能,这让他在短时间内获得平台用户的广泛关注。
再次,主播的形象是新媒体平台传播的重要内容。在抖音平台,颜值型主播是短视频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细分类型。直播带货场景下,形象好的主播更容易在第一时间吸引受众的关注,拉升用户停留时长,并更容易产生互动,从而撬动平台流量。
最后,主播的审美能力是账号获得成功的关键。在服装、美妆、珠宝玉石、花卉盆景等垂直类目的账号中,主播的审美能力不仅决定了对所售卖货品的选择,也通过主播对货品在审美层面的详细介绍引导用户购买,促进直播间的转化率。
网络主播正是因为具有以上一种或多种能力,并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在与用户互动的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个性魅力。算法推荐机制下,平台对流量的争夺内卷化,其结果是优质内容成为获取流量的密码,这必然导致创作者竞争的加剧。因此,新媒体平台急需具有持续的内容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网络主播人才。
网络主播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在网络传播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最契合网络主播人才需求的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因应广播电视媒体播音员、主持人的岗位需求开设的。随着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快速发展,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从传媒类院校扩展到艺术类和综合类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也从传统播音岗位拓展到复合型主播人才的培养。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上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是拓展课程体系的边界。在“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要求下,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也急需引进移动优先为核心的网络主播人才。但目前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很难适应业界的现实需求,存在着多重挑战。
(一)传统人才培养体系难以适应智媒时代对网络主播人才创新性和独特性的需求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学科化和专业化是其显著特点。工业化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是规范化、标准化、弱主体性、去个性化,这一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工业化社会的需求相匹配,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新媒体平台流量池算法推荐机制导致的内卷化竞争态势下,内容的价值更加凸显。在网络直播兴起的初期,内容生产的持续性更为重要,但在当前网络直播从爆发期进入平台期后,在具备内容创作持续性的同时还需要具有创新性。虚拟主播因其低成本、零失误等特性,在资讯类新闻播报等领域替代真人主播已经成为趋势。随着智能媒体自动内容创作系统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标准化内容生产将借助人工智能实现。这对网络主播的创新性和独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满足这一需求。
(二)传统人才培养体系难以响应智媒时代对网络主播人才深度复合能力的呼唤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获得突破,“人工智能+”模式开始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即可完成简单的复合型工作,业界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整体性转向,由后工业时代的适应网络化、信息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转向智媒时代适应智能化、跨学科化需要的深度复合型人才需求。但沿着当前某些高校的改革路径,不断拓展专业边界,会导致学生学习内容泛化、学习兴趣退化。因此,急需建立适应智媒时代深度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传统人才培养体系难以跟上业界前沿媒介环境的变化节奏
智媒时代,媒介环境的变化呈现出加速发展趋势,在平台化社会中,这种媒介环境的变化将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平台迭代周期将会越来越短,新媒体内容的创新速率也会越来越快。人才培养体系由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实践体系构成,需要持续性和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难以因应媒介环境迅速且剧烈的变革。
网络主播人才培养改革路径
智媒时代对网络主播人才创新性、独特性和深度复合性的需求使得学生主体性的回归成为当前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目标。所谓主体性,即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弹性的人才体系中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主动进行传播实践,在实践中构建深度复合能力,激发自身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主体性的回归一方面要求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预留宽裕的回归空间,给予其自主选择权;另一方面又要求人才培养单位提供丰富的学习条件和资源,满足学生选择空间。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从教师角色转换、课程体系再造、实践平台探索和主播价值重估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教师角色转换
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教师扮演传授者的角色。媒介技术的变革使传媒相关的理论和技能面临来自实践层面的挑战。作为传授者的教师要勇于直面这一挑战。媒介技术变革的一个后果是不同学科在现实中的不断融合,理论层面要求不断跟踪前沿动态,补充、扩展、更新原有理论。但相对理论层面而言,技能层面的挑战更难应对。因为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活跃在一线,很难跟上当前技术更新的步伐。移动互联网行业中的从业者普遍年轻,这并非因为工作强度对体力上的要求,而是因为职业惯习一旦养成就难以改变,年轻人更易形成与新媒体相匹配的职业惯习,传统行业从业者积累的大部分工作经验在新兴行业中不是优势而是劣势。植根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播音主持专业知识体系并不完全适用于网络主播人才的培养。面对新兴行业的人才培养,教师角色由传授者向引导者转换成为必然。
教师从传授者向引导者的角色转换涉及两个层面的转换。一是在理论知识层面,师生关系从传授者向探讨者转换,教师的理论积淀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智媒领域的实践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鲜活案例,教学相长成为可能。二是在技能知识层面,教师由传授者向扶持者转换,包括实践指导、流量扶持、校企合作等多个方面。最终,要在探讨中实现理论引导,在扶持中实现技能提升。
(二)课程体系再造
课程体系再造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的更新和选课机制的革新。在课程内容层面,传统播音主持课程体系需要应对三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传统课程结合新媒体领域的现实变化进行内容的更新。传播技术的变革带来的是传播受众、渠道、形式、内容的变革,对于网络主播来说,表达的语体语态、形象的设计整饬都与传统媒体有所不同,传统课程应适时进行调整和补充。二是基于学科交叉融合打造融合型课程。在课程知识融合层面,直播电商涉及与计算机网络、工商管理等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短视频平台的垂类账号又涉及各种垂类知识的融合。在学生团队融合层面,跨专业跨学科的选课机制可以促进不同领域的人才相互学习,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三是根据网络与新媒体领域前沿开发新的课程。前沿课程的开发需要开发者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前沿的实践探索,是课程体系再造的难点。在此过程中,实践课程可以起到关键性的过渡作用,可通过实践课程的授课进行理论总结,进而进行教材的编写,最终为课程内容的更新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内容的不断拓展必然会带来内容庞杂,学生无所适从的问题。建立与新的课程内容体系相配套的选课机制尤其重要。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普遍采取方向性课程模块的形式供学生进行选择,一方面给学生自主性,另一方面具备一定的课程体系性。但这种方向性课程模块的设置前提是业界的岗位需求相对稳定、人才需求相对标准,在智媒时代这一前提已经不复存在。在学科深度融合的趋势下,急需建立跨学科跨学院的、更为灵活的选课机制,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三)实践平台探索
智媒时代业界前沿的变化节奏不断加快,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网络主播人才培养路径的关键一环。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抖音、快手等具有“自媒体”属性的平台型媒体崛起,教学实践呈现出去机构化的特征,即不需要通过进入电台、电视台这样的机构化媒体就能进行教学实践。这一方面降低了实践门槛,给学生提供了发挥主体性,直接面向用户的机会;另一方面摆脱了时空限制,专业实践活动可以伴随大学的整个学习过程。但在大数据智能推荐系统为基础的新媒体平台,学生要面对平台其他创作者的内卷化竞争,学校组织、引导、对接和扶持必不可少。
目前国内高校的网络主播实践平台建设,依据产学研融合的深度,可以划分为三个层级的探索。第一个层级,依托实践课程,邀请业界专家,建立以学生“自媒体”矩阵为核心的网络主播实践平台。第二个层级,依托创新实验班建设,与企业共建实践课程,建立与MCN机构深度关联的网络主播实践平台。[1]第三个层级,依托高校师资和科研力量,辅以相关企业的资源,构建以“全媒体传播联合实训室”“全媒体传播实战室”“创新创业实验室”为载体,教学中心、实战中心和双创中心梯度递进,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的网络主播实践平台。
(四)主播价值重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65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474万人,占网民整体的71.0%。[2]智媒时代,具备创新性和鲜明个性的网络主播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行业的爆发性增长带来的是对网络主播人才的强劲需求,据智联招聘2023年在线数据统计显示,网络主播平均薪酬达14826元/月,排行业薪酬第九位。
在创造出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网络主播也创造着越来越大的社会价值。网络直播的专业化、公益化成为重要的行业趋势,专业化内容满足了公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公益化直播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主播类型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涌现出一批以董宇辉为代表的内容主播,赋予了网络主播更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网络主播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不断提升,对网络主播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高等院校中开设网络主播培养方向的很少,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难以转变,教师和学生群体对于网络主播的价值认知有待提升。
结 语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已经到来,“人工智能+”模式将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传统行业面临巨大冲击,新兴行业正在迅速崛起。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急需进行深度变革,应对来自现实的挑战。以主体性的回归为核心,通过教师角色转换、课程体系再造、实践平台探索和主播价值重估构建的智媒时代的网络主播人才培养路径,不仅对相关专业有指导价值,也对其他专业有借鉴意义。
【本文为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移动优先为核心的网络主播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电商直播师资培训”、广州市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媒体传播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苏凡博,陈浩.OBE视域下播音主持与电商主播双元协同育人模式[J].文教资料,2023(05):183-186.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3-03-02).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303/c88-10757.html.
(作者为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副教授)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3年第24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苏凡博.主体性回归:智媒时代网络主播培养路径[J].青年记者,2023(24):113-115.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