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媒介与历史街区的“再地方化”
2024-02-02 10:21:08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曾娇丽
摘要: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媒介与地点相分离”的情况已经发生转变,本文以上海市思南路历史街区为案例,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历史街区“再地方化”的可能。
作为“文化目的地”的历史街区
在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历史街区作为物质及文化双重意义上的“城市遗产”而广受关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旧城改造浪潮中,不少街区销声匿迹,留存下来的街区因老旧的历史建筑、紧凑的空间尺度以及紧密的邻里关联,获得了与传统、怀念往昔之情等相链接的“光韵”[1]。进入21世纪,经历不可持续的大拆大建之后,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大型城市进入存量发展时代,更多地在小尺度、城市“细胞”层面进行常态化、渐进式更新[2],历史街区虽然仍处于拆旧建新和城市美化运动的夹缝之中,但保护和更新逐渐成为主流话语[3]。不过近年来,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实践以“经济开发”为主要导向,导致部分历史街区的“景观”价值被无限放大而人文内涵被严重忽视,诸多街区从多元的日常生活场所转变成趋同的文旅消费空间。
地理媒介与历史街区的“再地方化”
澳大利亚传播学者斯科特·麦奎尔以“地理媒介”这一概念凸显媒介与地理、空间的紧密关联,并且指出,以“无处不在”“地理定位”“实时反馈”“多元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地理媒介”不仅可以将我们从特定的本土性中“拔除”出来,以便将我们与其他地方相连,也可以成为人们用新的模式制造本地地点、重构地方性生存的重要工具和手段[10]。
从“文化目的地”到“文化枢纽”
地理媒介正在消弭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界限,由移动媒介嵌入地理空间引发的新型传播实践随处可见,公众借助“思南露天博物馆”的定位叙事与移动导览,解读街区历史、延续地方记忆;并以“思南读书会”等“身体在场的城市文化仪式”延续海派文化基因,重塑开放的交流场所、共享的文化空间,消解消费主义对历史街区的侵蚀,促使街区跳出景观化“文化目的地”的逻辑,逐步演变为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嵌入城市文化网络的“文化枢纽”,达成“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保护传统风貌的完整性和保持街区生活功能的延续性”的平衡。
参考文献
▼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曾娇丽.地理媒介与历史街区的“再地方化”——基于上海市思南路历史街区的考察[J].青年记者,2023(24):74-76+79.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