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8日 星期日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詹新惠:互联网30年,非网民和网民都有烦心事

2024-05-06 16:58:09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詹新惠

摘要:互联网下一个30年,每一个网民都需要把自己锻造成具有数字意识、计算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数字公民。

    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77个国家。30年的发展,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经济增长的商业范式、社会群体的互动模式,虚拟空间正在变成现实真实空间,数字生活正在成为主要生活场景。
 

    根据CNNIC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截至2023年12月,我国互联网网民已经达到10.9亿,普及率达到77.5%,一方面,亿万网民逐步从“触网”“用网”到“享网”;另一方面,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还是远低于像阿联酋、丹麦、瑞典、瑞士、韩国这些国家高达97%以上的互联网普及率,我国的非网民规模依然有3.17亿。数字化浪潮之下,非网民和网民都有着各自的烦心事。
 

    非网民的烦心事,首先是因不上网而带来的生活不便,办事缴费困难、看病挂号买药难、很难买到火车票飞机票打到车等,这些都是统计报告中列举的一些“举步维艰”。一连串的“举步维艰”产生的深层次影响是群体被边缘化,他们成了信息孤岛,难以获取最新的社会资讯、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无法享受到互联网红利,他们的声音在互联网上难以被听见,他们的需要在数字化的服务中常常被忽视,他们似乎被时代抛弃了。2021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初步建成全民终身数字学习体系,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数字技能稳步提升,数字鸿沟加快弥合”的发展目标,非网民群体如果长期不能上网,数字鸿沟将会加剧而非弥合。
 

    对于网民群体,互联网带来的烦心事则更加麻烦、困扰更多。网络安全是网民普遍担忧的问题,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网络诈骗、黑客攻击等事件频发,使得网民在使用互联网时不得不时刻提防。互联网上信息量巨大,真假难辨,网民一方面希望算法帮助筛选有用信息,一方面又怕陷入信息茧房,看不到真实的、完整的世界,人工智能的到来,更使网民对辨别信息真伪力不从心。目前,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 26.1 个小时,过度依赖网络导致的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购物成瘾、网络社交成瘾、网络资料成瘾等会影响网民的身体、心理健康。因技术更新压力、24小时在线的职业压力、时间管理压力、注意力分散压力等造成的网络焦虑也是烦心事之一,深度困扰着网民在现实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健康。此外,因平台技术、平台设计而被“算计”“杀熟”等则是人为的、自身不可控的烦心事。
 

    在网民群体中,还存在着另一种烦心事,即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的高下不一。善用网络者能利用网络的技术、资源、平台进行高效的学习、工作,为自己创造价值和财富,使用网络者只是“享用”互联网,包括浏览新闻、观看视频、电商购物、社交娱乐等普通上网行为,误用网络者则可能出现轻信网络谣言、传播不实信息、被网络欺诈、被网络病毒攻击等。《纲要》中将数字素养与技能定义为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报告》中关于网民数字素养和技能的调查显示,在“使用数字产品和服务、创造数字内容、网络安全防护”等技能方面,“至少熟练掌握一种数字素养与技能、达到初级水平的网民占比达 54.1%,熟练掌握中高级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比例低于 30%”。其实,数字鸿沟不仅仅存在于非网民和网民之间,也存在于网民之间。
 

    非网民和网民的烦心事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互联网时代复杂社会现实的真实映照。《报告》数据显示,3亿多不上网的人群中,因为“不懂电脑 / 网络”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为 51.6%,因为“不懂拼音等文化程度限制”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为 27.7%,因为“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为 16.7%。因此,解决非网民的烦心事,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加大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的投入,提高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覆盖率,降低互联网接入成本,提供数字技能培训,提高非网民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水平,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
 

    解决网民的烦心事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社会工程,也是一个需要多方参与、全面系统解决的网络治理问题。其中,网民自身要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和关键,核心是提高网络数字素养、数据素养、舆情素养和AI素养,安全合规地使用互联网,包括识别可疑链接、保护个人信息、防止诈骗等;培养批判性思维,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甄别,不轻信、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和谣言;提升个人数字技能,在数字素养的信息域、交流域和创造域全面学习数字技能;树立数字道德规范意识,在使用数字技术、社交媒体、移动设备和其他形式的数字通信工具时,展现出负责任的和道德的行为。
 

    互联网下一个30年,每一个网民都需要把自己锻造成具有数字意识、计算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数字公民。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