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曹林:“奶凶奶凶”式“花边新闻”应少些再少些

2024-05-08 15:09:34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曹林

摘要:泛化的萌化思维是对严肃事物的消解,新闻应该有问题意识,不能成为“花边新闻”。

  看到网络热传的“奶凶奶凶的交警小姐姐找到了”之类新闻,不知道读者真实的阅读感受是什么,也不知道交警们读到时会怎么想,反正我感觉很别扭。

  该新闻说的是这样一件事,某地执法的交警,执法劝导时声音特别温柔,用最温软的语气说最严厉的话,跟网约车司机说:“师傅,你注定要被捕捉,我不是禁止你进入,你进去肯定会被捕捉照片的。”建议行人过马路时说:“因为你在这里过马路是不可能穿越到对面的,所以你应该向前走。”交警的语气与其身份确实有一种反差,与平常见到的严厉执法、严肃疏导形成对比,但用“奶凶奶凶”这样的词形容一个交警,以这种方式报道新闻,真的好吗?

  “奶凶奶凶”什么意思?我到网上查了一下,找到比较有共识的定义:“奶凶,网络流行词,软萌小奶狗发火的样子,通常用来形容一些长相稚气未脱、软萌奶气的人生起气来的样子,通常这种生气发威的样子并不具有威慑力,反而还会让人觉得很可爱很萌。”“奶凶奶凶”这个词,包含着一种凝视宠萌的物化视角,以此形容一个交警,即使饱含着赞赏的善意、给“温柔执法”点赞的初衷,但还是不太妥当。

  这类有强烈反差感的趣味萌化新闻,看似挺正能量,实际不过是一种身份猎奇式的“花边新闻”。记者做新闻,既要尊重被报道者的职业,也要尊重自己的职业,报道偏离他者和自我职业的焦点,是对被报道者和自己所从事的新闻职业的双重不尊重。

  当然,“奶凶奶凶”这个词已经从原来对宠萌软萌的形容延伸到对更广泛事物的描述,体现一种让人萌化的喜爱之意,但交警执法毕竟不是普通的劝导,而“奶凶奶凶”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执法本身的严肃性和执法者的严肃身份,成了某种饭圈追星、宠偶式的甜宠表达。当下新媒体舆论场中存在着一种“走歪”了的新闻风气,将萌化的饭圈话语泛化到其他领域,万物皆可萌化,没有什么不可“爱豆”化,标题里使用“爱了”“醉了”“化了”“慕了”等词,甚至对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也称“小鲜肉”,这是对科学家的尊重吗?

  我担心的不只是这种低幼语言,更担心的是这种萌化思维对严肃事物的消解。“奶凶奶凶”“小鲜肉”“爱了”“慕了”之类就能表明接地气、话语清新,体现年轻态吗?年轻人在现实中都是这样说话的吗?显然不是,这是一种失去严肃思考、严肃表达、深刻思想的泛娱乐文化,一种肤浅的甜美,在“美美哒”“甜甜哒”的“美颜滤镜”中让深刻和专业烟消云散。“挖呀挖呀挖”之后,不少专业部门和政务机构跟风效仿,不管做什么工作的,不管职业本身有何严肃性,一律萌化成“蹦蹦跳跳”的“低幼可爱”形象,这就是“亲民”吗?这是人民群众真的需要的那种“接地气”吗?

  这其实是流量逻辑、网络逻辑、小编逻辑对现实社会和职业工作的消解。流量热爱猎奇,网络偏爱热搜,小编喜欢流量和热搜,以为越低幼的表达越能下沉到最底层的情感。但是,下沉不是装嫩扮幼,成人应该有成人的话语与思维,萌化只是一种低幼版的拟真。

  执法是交警的职业,准确并有效地执法,是交警最应该被重视的核心能力。对一个法官,关键看其依法判决的能力;对一个医生,应该看其能否用精湛的医术治病救人;对于科学家,则看其科研创新的能力。但在新媒体舆论场中,大家的关注点似乎偏离了对当事人职业的关注,上热搜往往靠颜值、声音或表情。温柔执法是挺好的,让被劝导的司机和路人有一种亲近感,但对于执法来说,最重要的是依法、严格、有效。盯着温柔,用“奶凶奶凶”去贴标签,是对交警职业的矮化。

  记者做这样的报道,也是对自己新闻职业的不尊重。交通执法中需要关注的事情太多了,凑堆式过马路这种顽疾怎么解?为什么某个路段经常形成拥堵?前段时间“潮新闻”报道追问:看杭州西湖景区“双限”首个周末,部分举措还是不够便民,何时更优化?不少路段实行限量通行,需至少提前1天申领“西湖通”方能进入,如何更方便游客和司机?

  这种追问体现了新闻的价值,不是说新闻只能关注“问题”,而是说新闻应该有问题意识,不能成为“花边新闻”。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本刊学术顾问)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微信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