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2日 星期二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曹林:“新闻业务”退化的恶果正集中涌现

2024-06-11 08:32:46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曹林

摘要:流量没有原罪,转型和融合也是大势所趋,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丢了作为媒体本色的“新闻业务”。

  前段时间,一篇题为《警惕!“新闻业务”呈严重退化趋势》的文章在媒体圈中热传。这篇文章的标题狠狠地戳中了当下一些媒体的现状:某些新闻单位的媒体融合做得热热闹闹,技术概念层出不穷,“新闻业务”却严重退化!

  不说其他的,就拿一件看起来似乎很“小”的事来说。某家媒体主持了一个热搜话题“必须割掉危害孩子这颗全民网红毒瘤”。这句话怎么读都让人不明白,割谁呢?什么叫“全民网红毒瘤”?“危害孩子”这个动宾搭配的词组,怎么跟“毒瘤”在词义上并列?评论区很多网友吐槽:语文是谁教的,AI都写不出这种病句。相关评论在判断上也有问题,动辄上升到“全民网红”这种全称标签,依据是什么?网红危害孩子,做出这个判断的逻辑又是什么?可有深度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支撑?之前还称“网红经济”,如今怎么就成“毒瘤”了?这个“病”得不轻的热搜话题,是新闻业务严重退化的缩影。

  新闻业务是新闻从业者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领,是媒体的“基本盘”,它的底线要求是:用脚采访,用笔还原,尊重事实,新闻要素齐全,简洁明快废话少,文字通顺,有“新闻味”。要求高一点则是:与众不同,有新闻干货,在铺天盖地的同质化推送内容之外,能提供不同的、核心的、公众最渴求的事实。一些媒体的“平台矩阵”每天潮水般发布的新闻,有多少符合“传统新闻业务要求”?不说“新闻味”了,单就文通字顺来说,如果有“啄木鸟”把某些新闻客户端的错别字、病句做统计汇编,每天都能编出厚厚的“媒体错误笑话大全”。

  “新闻业务”严重退化的典型症状有:文字水平小学生化,错字别字、病句、不规范用法屡见不鲜,地名张冠李戴是常事;新闻写作没有导语,没有5W,即使是正面报道,通篇也是匿名,有的像段子,有的像广告,有的像公文材料,就是不像新闻;新闻采访“社交媒体化”,缺少到现场用脚采访的新闻,在办公室里打个电话或用微信采访一下,已经很不错了,“网传素材+官方回应+评论区截屏+表情包集锦+浮夸标题”,靠的是材料整合、素材新编、狂加情绪“味精”;内容推送同质化,一则视频、一张图片、一个所谓“正能量故事”火了,一些媒体便跟随着复制粘贴,没有自身的采编附加值和从不同观察角度进行的再生产。

  还有一些症状是:文本“裹脚布化”,几十个字能说清楚的,却拉拉杂杂“灌水”到上千字,明明标题可以说清的事,却故弄玄虚读起来弯弯绕绕;编辑“一惊一乍小编化”,失去了准确、精致、严谨和负责任的态度,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被亢奋的流量欲望演绎成了断章取义、制造对立;选题“鸡毛蒜皮化”,缺少对公共事务的关注;融媒体“低水平视频化”,可以用文字说清楚的,却费人费力做没几个人会看的视频,“全员视频转型”可能成为一种内耗、内卷、内伤的形象工程;采编“躺平等人喂养化”,等着公关通稿,而不是主动出击找选题挖新闻。

  当然,这些肯定并不是新闻界的整体状况,也不是新闻业的底色,不能否定媒体为推动社会进步所做的努力。但这些的问题,对比传统媒体时代可进入教科书的新闻文本和媒体同行引以自豪的专业操守,确实说明“新闻业务”在退化。

  为什么退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某些媒体在融合和转型中热衷于流量和爆款,丢掉了业务基因和内容灵魂,系统性地不重视新闻业务。当前新闻业界和学界的研讨会,很少有研讨新闻业务的。谈新闻业务,好像成了很低级很不上学术“台面”的事。即使是谈新闻业务的作品研讨会,也很少有纯粹的业务探讨,而是以流量和传播效果分析为指挥棒。

  有专家坦言,一些媒体的客户端有“端”无“客”,流量在“通货膨胀”,用户却反向缩水。记者不积极跑新闻拼独家,“端”不出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却一惊一乍撒情绪“味精”,用户怎么会买账?脱离基本的新闻业务谈流量和爆款,结果只会用“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的通胀流量数字来自欺欺人。

  流量没有原罪,转型和融合也是大势所趋,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丢了作为媒体本色的新闻业务。新闻报道是媒体的主业、正业,做新闻,跑起来,严谨把关,把字写对,句子写通,要素齐全,标题正派,信息诚实,维护内容的专业和尊严,这是业务要求的底线。不守住业务的根,就是不务正业,融合转型就会偏离新闻业发展的根本。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本刊学术顾问)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微信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