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大学新生避免掉进这10个陷阱
2024-08-19 08:46:25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曹林
摘要:接受完整的通识和专业训练,有一个扎实的知识底盘,就能应对未来的巨浪冲击。
走过高考,尘埃落定,又一波新生将带着憧憬走进大学校园,开始人生中最美好、最自由、也最容易陷入迷茫的一段时间。容易迷茫之处在于:他们的生活看上去很自由,逃脱了高中全景敞视般的被监看视角,没有规定性,没有他律目标,内卷却无处不在,无形的精神内耗很容易让人精疲力竭。不给方向,没有标准答案,却在最终的赛跑中分出优劣见到分晓,处处暗藏陷阱。四年给人一种“时间很长”的幻象,但当意识到其实很短时,已经晚了,陷入后视的、不可逆的懊悔。
笔者之前写过一篇题为《找到所爱所擅长,大学必做的20件事》的文章,作为一个已经毕业20多年,在北大、人大、华科接触过无数优秀毕业生、目睹过无数成功的喜悦、也倾听过很多挫折诉说的老大哥,分享了一些大学成长经验,包括:第一,养成运动的习惯,最好能擅长某项体育运动,成为兴趣。第二,学好英语。到了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一个分数、一个资格证明,更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户。第三,跨院系跨学科交友。第四,保持写作的习惯。第五,培养一个非职业爱好,让闲暇时间可以健康地度过。第六,学会批判性思考,不要崇拜教授,每个教授的观点都不一样。第七,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别指望教授教你,教授们忙着做科研、写论文,比学生还卷。等等。接着这个话题,我再聊聊,谈谈大学新生避免掉进的10个陷阱。
其一,不要一进大学就把保研考研当成目标,失去大学生活的想象力
很多学生走进大学后,就把保研、考研当成了大学生活的唯一目标,心中只有绩点,一切为绩点而拼。他们的大学生活,就是行色匆匆地抱着课本,从这个教室赶到另一个教室,从这个deadline赶往另一个deadline,从这本“教程”翻到那本“原理”。钱颖一教授在《大学学生培养中的七个现象和七个权衡》一文谈到的担忧,引起很多教育者的共鸣,他用三个字概括了当下很多学生的状态:忙(忙碌的忙)、茫(茫然的茫)、盲(盲目的盲)。这个支配性的目标对大学专业训练的伤害是致命的,它使“考研思维”主导着整个大学的学习。就像读中学时直奔高考那样。这种直奔“读研”的支配性目标,掏空了大学专业训练的思想空间,异化了本科教育。
其二,不要只读本专业的教科书,多读些人文社科类的经典名著
不要一开始就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很窄的、“满足于找一个工作”的专业系统内。不要相信“文科危机”“人文无用”之类的话。很多人常常觉得自己失去“意义感”,精神上出现意义危机,为什么?就是因为缺乏人文社科的思想操练。意义是什么?是局部对整体的归属,是个体生命和生存与某个整体结构的关联归属感,人文熏陶,就是让“困在某个系统”“割裂日常碎片”的人,看到那个自己生命所应该归属的整体。
其三,到图书馆坐冷板凳读经典,不必追逐热点,不要觉得“几天不上网”就落伍了
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两天不上网,会觉得错过很多事件和话题,跟不上话题节奏了;一年不上网,会发现其实什么也没错过”。一个专业最核心的知识和思想,都在图书馆中,在那些覆盖了灰尘的旧书中,而不是网上。什么元宇宙、区块链、人工智能,新概念各领风骚没几天,跟你其实没什么关系。不要看网红的文章,不要把网络阅读当学习,不要看热搜,那只是消遣。
其四,不要听信学姐学长分享的那些“选课指南”
所谓的“选课避坑指南”,充满了“绩点至上”“分数至上”“上最少的课写最少的作业拿最划算的分数”等实用功利主义的盘算,并不是以“找最好的老师、上最好的课、经历最扎实的训练、学最多的知识”为追求。自己多试听、多沉浸、多专注,上课别打开手机和电脑,多与老师眼神交流,就会有所得。对学姐学长辅导员老大哥的经验分享要有批判性眼光,包括你正在看的这篇文章,同样包含着自身的经验局限,不要被这些人(包括笔者在内)的眼界限制你的想象力,要相信自己能超越这些人。
其五,不要扎堆,不必非要“合群”,培养独立做事、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自己,让自己具备鲁迅所说的“个人的自大”,而不是“合群的自大”。不要在意虚拟社会、网络世界中的人对你的评价,那些陌生人的评论,本来就不属于你的生活。
其六,不要把自己的精神封闭在校园和课堂
读报看杂志,给远方的人写信,与身边的人对话,保持与公共事务相勾连的丰富感官,不仅要关注新闻,更要关心一条新闻背后的社会结构。不是靠算法推送看新闻,要主动到权威、专业的平台上看新闻,不被他人喂养,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塞满自己的头脑。
其七,不要被短视频和游戏消耗,不能让坏习惯吃掉自己的时间
不能把大一的自由松弛当成对前十几年苦读“心安理得的补偿”,最终让金子般的光阴沦为“垃圾时间”。看起来是四年,其实很快,大一就得努力去尝试,在充实多元的通识阅读中打开世界,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睡前和早起的时间都不要看手机,身边随时带一本书,培养读书的专注和自律。
其八,不要被弥漫的“找工作的焦虑”所干扰
在这个问题上,精神和心理上要与社会有一堵坚硬的“防火墙”,四年后还不知道会是怎样的情境,今天流行的技术和概念,四年后必然已经过时。克服焦虑的方法,就是做好这个阶段应该做的事,然后才有资格在三四年后“顺其自然地不焦虑”。就像有记者问了奥运冠军潘展乐一个问题:“(巴黎)这个游泳池比较浅,它的浪会不会影响到你的发挥?”潘展乐回答:“只要你游得快,浪就不会影响到你。”是的,接受完整的通识和专业训练,有一个扎实的知识底盘,就能应对未来的巨浪冲击。
其九,不要把时间填得太满
少待在宿舍刷手机,多去所在的城市那些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看看,多登高望远,走出熟悉的校园融入城市和大自然,心胸和眼界会开阔很多。
其十,不要逃课
不要大一开始就搞什么实践,逼自己在课堂上坐下来,不要拿“逃课去做自己喜欢的事”“逃课去听更好的课”自欺欺人。即使是水课,即使老师在念PPT,如果你真正沉浸,认真咀嚼,进入课堂知识场,也会有所收获。课堂学习有时是一种“耐枯燥能力”的筛选,总追求有趣好玩轻松,不想投入其中,渐渐就被筛选掉了。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本刊学术顾问)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微信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