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8日 星期日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李云芳:热点事件是公众教育良机

2024-09-19 11:08:09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李云芳

摘要:  如今很多的热点舆情,具有如下两个特征:  一是小摩擦引发大冲突、大发酵。很多热点事件,其实只是一些小的纠纷;去年5月的高铁上乘

  如今很多的热点舆情,具有如下两个特征:

  一是小摩擦引发大冲突、大发酵。很多热点事件,其实只是一些小的纠纷;去年5月的高铁上乘客互殴事件,是儿童吵闹踢到前排座位引起;去年4月发生的邵阳男子街头飞踹女孩事件,起因只是男子聊天时坐在了女孩停放在路边的电动车上。这些本来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最后在网上广泛传播、升级发酵,引发了大舆情,各路网民争相参与议论、猜测,媒体、“自媒体”纷纷跟进报道、评论分析。

  二是现场视频疯传推高舆情热度。上述几起事件,都传出了事发时的现场画面,有的是监控视频,有的是手机随手拍摄画面,有的是执法监控仪所留。视频都记录了冲突达到“高潮”时的激烈情况,诸如连篇粗口脏话、突然动手击打、追着不停殴打、一脚踢飞数米,以及受伤者的各种惨状等。这些颇富冲击力和“点燃力”的视频在网络、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被疯传狂转,因为其“眼见为实”的属性,刺激了人们朴素的道义感。

  生活中的小事,每个人都可能碰到,所以谁都能、都要说上两句,但到了争议的细节、法律的专业性问题上,大多数人又不知不懂,最后就变成了站在各自经验、知识、立场基础上的激烈口水战。

  至于现场视频,在做判断时也不一定靠得住。很多视频只有“高潮”没有“前因”,有时候画面因为角度问题又容易引发误解误判,还有些人通过P图、拼接等方式,诱导受众片面理解并激发非理性情绪。

  于是,舆情就快速生长起来。

  如今,有关部门对舆情的回应确实很快,往往次日晚上就能发布通报。这类通报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极简风”,往往只有一两百字,内容是格式化的——事件过程、处置情况、处罚措施。但公众情绪被点燃后,这种“极简风”的通报已不足以安抚公众。所以,很多通报发出后,舆情不仅没有平息,公众不仅没有信服,事件的热度和争议反而进一步升级发酵。

  舆情的发酵也体现出格式化的路径:通报过分简单,公众批评内容有偏袒、处罚畸轻,进一步猜测甚至提出“阴谋论”,诸如强势当事人家境优渥、身份特殊、背景深厚。为了印证猜测,有人进行人肉搜索,有的还延伸到线下,或者寄花圈或者上门围观、滋扰……

  最终,发酵得太大的舆情逼得更高层级部门介入,给出更加全面翔实的调查通报,包括具体的调查过程、证据展示、动画还原,有的还进行释法,或者用很大篇幅回应网上的各种猜测、质疑,以至于很多人感觉更像是一份舆情回应。

  其实,如果媒体能够有更多的采访报道将进展、细节、内情及时披露出来,对网民的关心、质疑能及时核实、调查,而不是动辄被回复“我们已发通报”“以通报为准”,那么舆情可能也不会达到后来那般烈度。

  总之,在如今的热点舆情事件中,“极简风”的通报已无法满足公众的知情需要。缺乏细节信息的回应、缺乏媒体的居中互通,舆情就会潜滋暗长、步步攀高。这是很多热点事件给出的教训。

  此外,笔者觉得,舆情不应该只凭“喧哗狂欢”便占用大量公共资源和公众注意力。每一次舆情,都应该成为一场公众教育。在众声喧哗中,通过相关部门的政策解读、媒体的深度报道、专家的认真研讨,让公众增长一些知识、提升一下素养,也算是热点舆情带来的正面价值了。

  (作者为澎湃新闻副总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微信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