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首页>传媒教育 > 正文

我们的新闻教育缺失了什么

2016-07-21 11:35:06

来源:青年记者20165年7月中   作者:樊水科

摘要:  我国的新闻教育发展迅猛,然而新闻教育的质量并未随之显著提高。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新闻教育缺失了什么?  首先,我们的新闻教育缺

  我国的新闻教育发展迅猛,然而新闻教育的质量并未随之显著提高。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新闻教育缺失了什么?

  首先,我们的新闻教育缺失了人文教育。大学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然后才是“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专业教育。有着强烈人文学科属性的新闻学科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高尚的人,做对民族和国家有贡献的人。离开人文素养的浇灌和滋养,其职业精神之树就会枯萎,崇高理想之花就会凋谢,公平正义之灯就会熄灭。新闻教育的主体分为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新闻教育的价值也随之可分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可惜的是,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了新闻教育的社会价值,如在价值取向上围绕适应社会和职业需要开展教育;在教育方法上,着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新闻教育的个人价值,忽视了对学生心灵的教化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探索欲望受到抑制,人文德性、审美修养处于被遮蔽状态。新闻教育不能矮化为职业技能教育,学生也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

  其次,我们的新闻教育缺失了职业道德教育。今天大多数高校的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窄化或者退化为一门课程,而且将职业德性的熏陶和养成矮化为道德知识教育。我国新闻教育的鼻祖之一邵飘萍,就强调培养记者的“品性为第一要素”,“所谓品性,乃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2005年11月,世界近60家新闻院系的负责人在北京“首届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际论坛”上,共同签署了国际新闻教育界的第一个共识性文件《北京共识》。该文件指出,“新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神圣的职业良知、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素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新闻工作者”,①将职业良知列为培养关键。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包含了社会责任感,或者说社会责任感是记者职业道德的核心。新闻人更需要神圣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的维护者。他们除了献身于专业之外,还必须深切地关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私利之上的。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沃尔特?克郎凯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乔·福特教授称:新闻传播教育的最终使命是培养社会责任感。②

  再次,我们的新闻教育缺失了职业理想教育。记者首先要有新闻理想,把新闻作为事业去追求,甚至作为毕生的信仰去追求。新闻理想就是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在真理和正义面临威胁的时候,记者必须挺身而出;新闻理想就是富有强烈的同情心,能敏锐感知人民的疾苦、社会的不公,真正潜心为人民歌哭呼喊;新闻理想就是在寻求真相的路上,在追求公正的路上不断质疑,不断求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在如今浮躁的社会中,没有新闻理想,我们培养的新闻人很可能只是把新闻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并很快失望,进而放弃新闻职业,或者妥协于社会不公,自甘堕落,热衷有偿新闻。这样的记者,即便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又怎么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一个年轻的记者当然要学会准确地报道、连贯地组织材料和认真地写作,但这只是开始,新闻学的目标是教育学生把公共的信任放在首位。他们要认识到,新闻学的意义不是新闻学本身,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方式,一种用艰苦的工作、勇气独立提供事实、信息和思想的方式,从而把中国人和全世界的人引向更幸福的生活。③

  最后,我们的新闻教育缺失了精深的专业背景。几乎所有的院校都承认新闻教育需要的是“杂家”,似乎新闻教育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的确,新闻科班出身的,搞财经新闻写不过学经济的学生,搞法制报道比不过学法律的学生。实际上,古往今来,许多名记者、名编辑、名节目主持人,往往不是新闻科班出身。因此,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一定要有大学科的概念,文、史、哲、经、外、法都要学,但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具备除新闻之外的专业背景。西南联合大学时期,学生们在大一、大二进行大通识教育,是不分科目的,今天的新闻教育也可以借鉴。比如“2+2”模式和双学位制是值得探索的两个途径,这两种途径都可以使学生获得除新闻之外的某种专业背景。

  新闻专业学生职业理想与操守淡化、人文素养较弱、专业厚度不够等问题,是我国新闻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也是较之从业技能来说更值得关切和更具有决定意义的核心问题。新闻工作是一路做、一路学的过程,实践技能只能保证在工作初期有良好的表现,但技巧本身并不能保证记者写出有深度和社会意义的报道,也不能保证记者走得更远。

  注释:

  ①高钢:《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四大基础元素的构建》[J],《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7期

  ②高钢:《新闻写作精要》[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③黄瑞:《21世纪新闻学院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北京“21世纪新闻学教育峰会”纪要》[J],《新闻记者》,2002年第6期

  (作者单位:西京学院新闻传媒系)

来源:青年记者20165年7月中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