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7日 星期三
首页>传媒教育 > 正文

助力县级融媒体中心是新闻传播教育新方向

2019-03-08 18:16:55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2月中   作者:朱良志

摘要: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一系列改革新方案,《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引起新闻传播学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一系列改革新方案,《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引起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广泛关注。

  从2014年中央出台《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4年多时间,融媒体中心建设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全面布局,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和打通宣传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指明了方向。参与并助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新闻传播专业发挥自身优势,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也是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新方向。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千百年来,县级单位一直是连接国家与百姓的重要纽带,县级融媒体中心承担着“整合县级媒体资源、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①的重要使命,可谓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真正落实好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两个巩固”,努力提升基层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立“地”就是要深耕县域内全体受众,紧抓受众定位,关注本地动态,认真宣传和报道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新成果、新变化,扎实做好县域内舆论引导工作。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使命定位,并找准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助力其快速发展并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的关键和前提。

  1.缺乏相关设计理念和建设规范是首要问题

  融媒体发展理念上升为国家政策4年多来,中央级各大媒体机构积极行动,实际践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一些经验。但是,地方媒体层面,尤其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其功能涵盖和设计理念还不够清晰。各县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民族风俗习惯和社会历史文化均有较大差异,所以平台建设需要“量体裁衣”。指导思想则需要高度统一,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顶层设计,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

  2.专业人才缺乏和原有工作人员转型是难点

  中央级或省级融媒体单位,对于人才有较大的吸引力,而处于基层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其待遇和生活条件都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人才的缺乏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县级融媒体中心组建过程中要“深化机构、人事、财政、薪酬等方面改革”,原有机构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年龄偏大的在编人员,如何促进其紧跟时代潮流,提升自身业务水平,适应融媒体生产工作流程,不可忽视。

  3.平台运营管理模式、体制机制突破是应对关键

  “调整优化媒体布局,推进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县级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②是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传统媒体的运营与工作流程都与融媒体“一次采集,多次产出”的模式有很大不同,如何运营和开展工作,形成良好的业态思维,是摆在县级融媒体中心管理和建设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融媒体业态思维,不是传统媒体的简单叠加,而是对各项媒体资源整合后的一体化统筹。良好的业态思维还必须注意在中央“输血”之后,逐渐形成自身的“造血功能”,努力打造自身特色,利用优质信息服务吸引用户,培养用户黏性,开发正能量融媒体产品引导受众,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创造符合自身特色的运营模式。

  另外,对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采编、制作、审核、发布、反馈等工作的考核和人事、财务、工作人员职称晋升等体制性问题,也亟待“破局”。

  新闻传播专业教改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合作路径

  新闻传播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科研和教学过程中,存在“成果应用性不足”,学生毕业后“上手慢”的问题。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新闻传播专业的科研和教学提出了新要求。紧扣中央对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使命定位,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探索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问题的路径,可以成为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改革新的方向。

  1.整合“跨学科”资源,解决县级融媒体平台建设难题

  县级融媒体中心平台建设,是摆在落实这一政策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平台的构成和搭建需要多学科背景的智力支撑。新闻传播专业人员作为平台建成后的具体使用者,应首先参与到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对本地社会文化发展和媒介生态环境较为熟悉,通过整合“跨学科”资源,组建来自各个专业的科研团队,形成课题组,通过多学科的碰撞,形成思维火花,共同解决县级融媒体的难题。各地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如何结合本地特色,进行平台个性化打造,是高校科研工作者进行融媒体平台建设探索的切入点。

  2.完善课程体系,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8年1月,教育部高教司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各高校奉为圭臬。笔者认为,“国标”应该是各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起跑线”,而不应成为制约专业教学发展的“桎梏”。建立以“国标”为基础,且独具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题中之义。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基层宣传工作单位,是当下行业转型和人才需求的重要阵地,新闻传播专业教师不可不察,应根据“融媒体”,尤其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需求,对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进行相应调整。

  调整应紧密围绕“融”来展开,首先是一线工作者技能和专业素养的“融”。不同于中央级媒体单位的精深,基层媒体对工作人员要求全面,很多要由一个团队来完成的工作,在基层往往需要一到两人完成,这就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是工作流程的融合,受到融媒体技术手段的影响和“一次采集,多次产出”的工作要求,前期“采”的工作需要考虑后期不同编排的策划与创意,推送和发布终端特点等多个问题。这就要求教学上必须对人才培养方案作出相应调整,根据行业人才需求新动态,确定新的培养目标,分解新的能力指向,进而确定课程,支撑能力养成。

  理论教学是支撑学生发展后劲的保障,实践教学是确保学生工作后上手快的关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进程安排和结合方式,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矛盾。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执行者,教师教学理念的调整和教学思路的转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批“全媒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

  3.探索实践教学新形势,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工作流程的融合,关键是人与人的融合。高校派教师到县级融媒体中心挂职交流,一是能解决其人才缺乏问题,发挥教师智力优势;二是可以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拿到一线的一手资料,了解一线的最新动态;三是挂职期间对原有工作人员展开业务培训,更新其知识体系,有助于加快原有工作人员转型和成长。教师在实践中的成长必将提升自身的实践水平,反哺到教学和科研之中,提升整个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学生层面,尝试利用“小学期”“实践周”等形式和组织学生参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实际工作,并探索学生作业与实际工作结合,变“作业”为“作品”,把“作品”提升为融媒体“产品”,摸索县级融媒体中心与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政产学研用”之道。

  结  语

  落实教育部、中宣部相关要求,高校和行业互动,打破学界业界壁垒,“解剖好”县级融媒体建设这只“麻雀”,探索双方互动合作新模式,对形成新闻传播专业“政、产、学、研、用”,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影响力,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各项要求,意义重大。

  【本文为2017年河北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河北传媒学院融媒体传播实验中心创新创业项目研究成果】

  注释:

  ①②《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宝贵经验 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N],《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5日

  (作者为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融媒体传播实验中心主任)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2月中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