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2020-05-20 14:16:52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4月中 作者:高娜 赵贺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大学生的信息接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形式与内容,并对大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互联网尤其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大学生的信息接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形式与内容,并对大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互联网尤其是即时通信技术使得人类的沟通可以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成本大大降低、便捷性提高、互动渠道增多、互动方式多样,这些互动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手段的发展对信息输出带来了生产力层面的深刻变革,不仅可以提高知识传播效率,还能够改善师生互动的方式,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变革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的关系模式,影响信息传播的受众效果。
本研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套常用且实用的微信功能,简称“微信教学模式”,通过对应用了微信教学模式的师生和未应用的师生进行全面的问卷调查,研究微信对师生关系带来怎样的改变,对大学生受众的心理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是否会改变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行为表现。
微信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功能:学生签到(利用签到小程序,与线下授课结合使用)、课堂隐式提问(需有助教,通过微信单独发消息提问)、学生问题收集及老师答疑(充分利用文字、音视频通话等功能)、视频直播授课(一个学期使用一到两次,其他时候正常线下授课)、课程/作业/教学相关资讯发布、课外多媒体知识分享、学生自由讨论等。
高校微信应用传播对受众信息接触与选择的影响
一方面,大学生受众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常规信息接触需求,例如课堂签到、提问、布置作业、习题讲解等,都可以通过微信完成。另一方面,通过微信群进行多媒体形式信息接触的分享,师生共享信息选择并自由发言讨论,从而形成学生参与的、大规模常态化的学科兴趣交流等活动,这些在微信渠道下才得以实现的信息传播流,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做到。
我们对高校教师和学生最喜欢的微信信息接触功能进行调查时,要求师生只能单选一项最喜欢的内容。结果显示,课程/作业/资讯发布是教师和学生都最喜爱的功能。教师答疑(包括学生课堂提问教师答疑及课下答疑)是第二受学生欢迎的功能,教师答疑也是17%的教师的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提问、签到和学生自由讨论功能,它们在教师和学生中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签到、提问成为最不受学生欢迎的信息功能,各只得到了3%和4%的学生选票。和在学生中不同,签到和提问却赢得了较多教师的喜爱。签到,甚至和资讯发布并列第一,各赢得了四分之一教师的青睐。提问赢得了19%的教师选票。而对于自由讨论的功能,只有3%(1名)的教师喜爱这一项信息接触,却有11%的学生最喜爱自由讨论。
关于自由讨论的信息选择,根据调查,教师普遍认为学生们并没有进行学术上或者较深入有意义的讨论,都是一些日常对话,没有较大意义,所以大部分教师并不喜爱此功能。但喜爱此功能的学生们认为,此功能让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沟通壁垒降低了,能够和同学们进行较深入的学习上的讨论、前沿资讯的探讨,在个别科目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们对信息交换十分踊跃。
此外,在学生期末成绩方面,同一批课程使用微信教学模式的学生平均分比未使用的学生平均分高3.2分(百分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87%的学生和100%的教师从总体上认为应用微信传播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得到了提升。
高校微信应用传播对受众心理与行为的形塑
微信是非常优秀的互动沟通渠道,应用微信的教学传播模式,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门槛,深刻形塑了大学生受众的心理轨迹与个人行为。
第一,微信应用传播下大学生受众互动行为猛增,师生间的互动增量几乎全部发起于学生。根据对微信模式和传统模式中收集到的客观数据,微信模式下老师每学期收到的学生提出的疑问数是传统课堂的2倍之多。微信群中学生有效互动数量大增,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大学生受众互动的信息来源不再局限于个别同学,信息获取不再局限于某个时间。其次,信息的公开化优化传播效果,提升传播效率。所有人都能够共享其他人答疑的成果。有重复问题的学生通常会在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后表示同问,问题重复性大大降低,一个问题的普遍性程度可以一目了然。同时也避免出现冗余信息和噪音。再次,不善于沟通的学生或比较怯于当面与教师互动的学生,也能在不面对教师的情况下降低心理负担。微信的人际互动不同于一般的面对面人际互动,延时回复为这些学生提供了组织思路和文字的时间,这为他们参与互动提供了技术条件和联想空间,提高了他们的互动积极性。最后,学生通过阅读其他受众的问题和教师的解答,能够发现自己以前未意识到的学习盲点,发现新的学习思路,提示新的信息增量。
微信互动的公开化、普遍化和针对性,达到了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观摩、取长补短的增益效果。学生们通过微信应用传播的信息沟通模式,不仅能够学习到新知识,也能够建立新的自信心理和认知逻辑。
第二,微信应用传播改变了传统的师生互动模式,推动大学生受众建立新的知识谱系。从问卷调查数据来看,使用微信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或疑问时与教师沟通交流的程度、与教师沟通的压力程度、遇到疑问得到解决的速度、能够解决的疑问比例、求助教师的意愿、沟通主动性、获取教学信息是否及时等层面,均明显优于不使用微信教学模式的学生。应用微信教学模式的教师,也认为沟通互动的意愿、实际互动情况、沟通互动渠道好于传统教学模式。
第三,微信应用传播形塑大学生受众的心理与行为。我们对使用了微信教学模式和未使用微信教学模式的大学生受众在各项教学活动中的体验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两者在成就感、被尊重感、教学活动中的自我存在感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的意愿和感受明显好于后者。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心态、意愿和行为有着显著不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受众心态更趋向于保守,缺乏参与感,缺乏主人翁意识,行为多为被动接受模式。在微信教学模式下,受众心态更加积极,参与感、成就感强,遇到问题后的沟通意愿强。
结 语
微信作为信息传播与沟通的基础设施,对教学能够起到良好的改革作用,进一步改善教学参与者,尤其是大学生受众的体验、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学中未使用微信的学生尚有很多,有87%表示愿意在教学中尝试使用微信,加上教学参与者对微信教学模式的体验非常良好,微信教学模式未来推广空间有望逐步扩大。教育教学活动中合理利用新兴技术和产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需求。互联网+教育是未来教学改革、教育技术改革的应然趋势,如能抓住互联网+教育这个风口,深耕这一交叉领域,不断探索可行的互联网化的教育模式,将可能颠覆传统教育形式。
基于便捷的移动网络,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将为我国教育公平化带来新的契机和无限可能,并有望为教育行业带来一场突破性的大变革。可以预见,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结合,未来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最优秀教育资源直接对接地方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受众群体,推进大学生受众形成更完备的知识谱系,丰富认知逻辑,影响和形塑其心理状态与个人行为,进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化、普惠化,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助力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本文为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8年度高教科研一般课题(编号:JGJX2018D14)“‘直播+教育’:基于互联网+学习新形式的课程改革研究”部分成果】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网络与多媒体教学资源研发室;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4月中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