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传媒教育 > 正文

高校新闻传播智能化实验平台的构建

2023-02-10 11:12:08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月下   作者:黄龙 徐桢虎

摘要:  摘 要:本文从产教融合视角对新闻传播智能化实验平台建设进行分析,认为新闻传播智能化实验平台主要包括以产业资源为依托的智能实验技

  摘  要:本文从产教融合视角对新闻传播智能化实验平台建设进行分析,认为新闻传播智能化实验平台主要包括以产业资源为依托的智能实验技术系统、以产业生产为导向的智能实验教学场景、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智能实验教学体系、与产业深度互动的混合性实验教师队伍。应该发挥高校的主动性,提高企业的参与性,激发师生的能动性,将新闻传播智能化实验平台打造成产教共赢、创新开放的平台,提升学生综合实战能力。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智能化;实验平台;产教融合

  高校新闻传播实验平台是新闻传播教育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重要载体,是新闻传播教育智能化转型的重要依托。然而,进入智能时代以来,高校新闻传播实验平台建设开始明显滞后于业界[1],已经无法满足新闻传播教育智能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加快原有实验平台升级,通过产教融合建设智能化新闻传播实验平台,已经成为当下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一个紧迫议题。

  新闻传播实验平台急需智能化升级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离不开先进的实验平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开始加大新闻传播实验平台建设。2006年至2015年的十年间,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实验平台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教育部先后评审建立了24个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期各省也评审建立了一批省级传媒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个时期,高校新闻传播实验平台的软硬件设施基本做到了与业界同步,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带动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自2010年以来,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实验平台建设开始明显放缓。从业界发展看,进入智能时代,媒体核心工作设备已从过去以采编硬件为主转变为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对内容生产全流程的颠覆性驱动为主,主要包括对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处理的数据中台、提高媒体生产效率的智能化业务流程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新闻内容进行智能分发的信息流推荐系统等。在这些方面,高校新闻传播实验平台建设出现了明显的滞后,目前建设的重点还停留在对原有实验室的局部升级改造,缺乏核心的大数据资源和智能化内容生产系统,与传媒产业智能化、数据化、平台化、融合化发展的差距越拉越大。

  基于产教融合的新闻传播智能化实验平台构成

  (一)以产业资源为依托的智能实验技术系统

  产业数据资源是新闻传播智能化实验平台的基础支撑,随着媒体数字化和融合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数据已成为驱动传媒产业发展的基础性生产要素。媒体人工智能应用正是基于对大数据的处理来学习和模仿人类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对用户进行个人画像来实现信息的精准分发。[2]因此,快捷、便利地获取海量数据,利用云计算等算力对数据进行高效精准分析,实现数据中蕴含的价值已成为传媒智能化生产模式有效运行的前提。

  同样,数据也是高校构建新闻传播智能化实验平台的基础支撑。教育界认为大数据是“人工智能+教育”实现的基础,是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教育环境的前提。[3]对于新闻传播教育与人工智能结合而言,能否接入业界大数据平台,能否给智能化软硬件设备提供数量足够大、类型足够多、接入和处理速度足够快的数据资源,是新闻传播智能化实验平台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

  智能传媒生产软件是新闻传播智能化实验平台的核心设备。在人工智能技术体系中,海量数据是人工智能实现的基础,云计算、云存储等硬件设施是人工智能实现的算力和存储保障,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开发的智能软件则是应用人工智能的主要手段。由于新闻传播教育职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新闻传播核心课、技能课、实践课等课程都必须依托智能软件展开教学,各种数据也要运行于这些软件之上,这就决定了智能传媒生产软件在新闻传播实验平台中的核心地位。

  (二)以产业生产为导向的智能实验教学场景

  智能化实验场景能发挥人工智能技术效益,推动教学创新。在人工智能时代,场景能创造新的应用需求,能提供数据收集的环境,能完善人工智能算法和迭代产品,是人工智能新技术重要的实验平台和新技术的创新中心。[4]只有在智能工具和数据资源基础上构建集智能性、替代性、交互性、集成性于一体,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高仿真传媒生产场景,才能充分发挥工具和资源的效益,推动新闻传播教育智能化做深做实。

  智能化实验场景能提供传媒真实业务情景,实现“做中学”。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认为“做中学”是通过学习者亲身探究而进行的学习,这种探索活动最主要的收益不在于解决问题本身,而在于发现问题中隐含的各种关系以及对问题情境更深刻的理解。[5]随着资源工具(环境)的引入,师生(人)就能利用数据和软件(技术),在教学中创建各种仿真传媒生产场景,各种业务操作该怎么做就怎么学,该怎么学就怎么教,就使教师的教变为真教,学生的学成为实学,从而实现了“教学做”的合一,学校学习与职业培养的融合。

  智能化实验场景能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一旦进入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就从外置性技术辅助转变为内融性技术渗透,通过传媒生产学习场景、个性化学习场景、智能教师助理场景等,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身份识别、个体画像、学习支持、教育评价等丰富多样的智能导学助学服务,真正满足学生对新闻传播教育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智能化实验场景能为学生提供愉悦的学习和情感体验。除了具备丰富的导学助学功能,智能传媒生产系统中集成的受众心理监测、用户情感分析等AI应用,还能让学生在教学场景中产生有趣好玩的情感体验,对智能化实验系统产生亲近感和情感依赖,使其情感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三)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智能化实验教学体系

  1.学科交叉的实验课程体系。黄升民认为,传媒产业智能化的核心是由“智能算法”所搭建的黑箱运作体系,包括数据与数据的链接、数据的筛选与判断、经验训练与知识库的融合、行为决策与算法的联动等多重逻辑,只有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新闻传播教育智能化转型。[6]因此,新闻传播教育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除了要坚守传统的“新闻传播+人文社科”的基本课程体系,还要系统性地引入信息科学的相关课程,并且要将新开设的课程与原有课程有机融合,使学生的新闻业务素养、人文社科素养、信息技术素养融会贯通,让培养厚基础、复合型、跨学科的新闻传播人才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2.真做实干的实验教学项目。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引入了产业数据资源和智能化传媒生产系统,就具备与传媒近乎相同的生产条件,新闻传播业务类和实践类课程就能按照媒体生产实际设计开发相关实验项目,让学生在真做实干中完成实验任务,从而改变过去新闻传播教育与业界脱节的状况。同时,这种实战化教学模式还能更好地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代入感,让学生在实战实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3.人机耦合的实验教学方式。人机耦合教学方式是借助人与技术、学习者与智能机器(软件)之间的互动共生、交互作用,努力实现人机深度协作、完美融合的新型教学形态。[7]人机耦合的工作方式和思维体系已成为未来人们思维方式的重要转变方向,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只有与云计算、大数据、编程软件、算法应用等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平台、数据平台、业务平台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重新设计,为学生构建智能化人机协作环境,才能培养学生与智能机器(软件)协同处理复杂问题的高阶应用能力。

  4.精准智能的教学评价模式。传统新闻传播教育主要基于考试或考察结果来测量学生学到了什么,以及分数成绩的优劣高低,但并不能考察到学生是如何获得知识的,以及学生获得学习结果的内在原因。而大数据和智能工具的应用则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精准评测提供了可能,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工具和各种智能化技术手段,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发生和学习过程进行实时性评价、指导和激励,既可以帮助教师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帮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加充分、自由、舒适地发展自己的个性能力和专业素养。

  (四)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混合型实验教师队伍

  1.与产业紧密协同的高校教师队伍。对于新闻传播教育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影响的范围不仅是技术类、业务类课程,而是辐射到了几乎所有课程,这就需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智能技术素养。教师只有掌握好人工智能技术的本体性知识,才能具备面向人工智能技术重组学习环境并提供有效教学策略的能力。[8]在人工智能环境下,不仅媒体的技术迭代越来越快,而且基于大数据和各种智能技术的新产品、新模式层出不穷。这也要求教师必须紧跟业界,根据产业发展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

  2.来自业界一线的产业导师队伍。目前,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自有教师主要由高学历的学术型人才构成,虽然理论功底扎实,但缺乏业界工作经验,不了解一线生产实际,因此单靠高校自有教师很难实现新闻传播教育的智能化转型。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加强与业界的合作,只有将大量实践经验丰富的业界一线专家引入高校,充实新闻传播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将业界生产经验带入课堂,让课堂教学与业界生产融合。

  产教融合构建新闻传播智能化实验平台的策略

  (一)发挥高校主动性,引进来走出去构建智能化实验平台

  首先,新闻传播教育要主动接入产业数据资源,如各种互联网数据库、公共数据平台等,引产入教构建以传媒数据为核心,其他数据为支撑,产业大数据、教学大数据、教育大数据在不同平台上汇联互通的数据资源环境。

  其次,高校要加强与传媒机构、网络媒体、互联网平台、数据服务提供商等业界的合作,共建集创作生产、内容发布、管理调度、数据分析、评价考核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技术平台,让学生在校内外均可登录该平台进行内容生产和传播。这样,高校就能通过智能化技术手段打通新闻传播教育链与产业链,推动新闻传播教育与新闻传媒产业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实现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再次,高校要探索更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加大从业界聘用兼职教师、产业导师的力度。兼职教师的类型并不局限于媒体记者编辑,还应该包括互联网平台运营人员、网络科技公司研发人员、数据服务机构分析人员等。其教学内容也不仅限于课程教学,还可以包括创新创业、内容产品研发等实践教学活动。教学形式也不限于线下教学,还可以探索线上教学等方式,从而尽可能地将更多业界优秀人才引入高校。

  (二)提高企业参与性,努力打造产教共赢的智能化实验平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是提高企业参与教育办学的程度,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因此,高校建设新闻传播智能化实验平台的关键是从企业角度出发,提高企业参与新闻传播实验平台建设的积极性,将实验平台打造成为校企合作共赢平台。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应该充分利用智能化实验平台的资源技术优势、高校师资优势、学生创意优势,与媒体机构和传媒企业合作开发各种创新性、实战性产品项目,提高自身对产业所需高端知识技术服务的供给能力,把智能化实验平台真正打造成为高校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高阶知识服务和人力资源培养的平台,让媒体和企业能真正从中获得收益,实现校企利益共享与价值双赢。

  从宏观层面看,政府应该加大对传媒企业参与高校建设的支持,提高企业的参与性。一是建立产教信息共享机制,增加传媒产业与新闻传播教育之间的信息互通,提高新闻传播教育目标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匹配性。二是明确传媒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激励制度,加大对参与媒体和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降低企业投入成本,提高企业积极性。

  (三)激发师生能动性,共同建设创新开放的智能化实验平台

  首先,要激发一线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利用智能平台设计开发创新性实验项目,推动新闻传播教学智能化转型。一方面,要从思想上提高教师对智能化实验平台建设的内驱性认识,让教师意识到智能化实验平台建设、新闻传播教育智能化转型从长远看与专业、学生和教师发展休戚相关。另一方面,在国家积极推进破除“五唯”背景下,高校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教师从事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在职称评审、教学激励、薪酬奖励等政策上予以倾斜,激发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热情。

  其次,要调动学生使用智能化实验平台的积极性,利用先进的技术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实战能力。学生既是智能化实验平台的主要使用者,也是智能化实验平台建设的主要受益者。因此,高校要通过各种教学安排使学生充分使用智能化实验平台,鼓励学生利用智能化实验平台从事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等各种开放性、实战性项目,将智能化实验平台打造成为提高学生综合实战能力的重要平台。

  综上,建设智能化新闻传播实验平台已经成为推动新闻传播教育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抓手。伴随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媒体智能化和教育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互联网产业资源与高校育人资源的不断融合,通过产教融合建设高校新闻传播智能化实验平台已经成为可能。高校应该紧抓国家政策和技术发展红利,大力探索产教融合构建新闻传播智能化实验平台的新机制与新模式,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传播教育深度融合,推动新闻传播教育智能化转型做深做实。

  【本文为湖北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品牌战略视域下湖北科技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编号:2018ADC035)阶段性成果,受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品牌发展研究中心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蔡雯.新闻教育亟待探索的主要问题[J].国际新闻界,2017,39(03):6-18.

  [2]廖秉宜,谢雪婷.平台型智能媒体建设的核心问题与创新路径[J].中国编辑,2020(05):68-73.

  [3]吴永和,刘博文,马晓玲.构筑“人工智能+教育”的生态系统[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05):27-39.

  [4]莫祯贞,王建.场景:新经济创新发生器[J].经济与管理,2018,32(06):51-55.

  [5]张建伟,孙燕青.从“做中学”到建构主义——探究学习的理论轨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07):35-39.

  [6]黄升民,刘晓,刘珊.中国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困惑与走向[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1,74(05):5-12.

  [7]黄利文,王健.论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转型与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20(10):142-148.

  [8]于晓雅.人工智能视域下教师信息素养内涵解析及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08):70-75.

  (黄龙:文华学院人文社科学部副教授;徐桢虎:四川封面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特聘首席工程师)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