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理论视野 > 正文

区块链技术驱动下的公民新闻发展

2022-02-21 11:12:42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2月下   作者:林丹菁 何扬鸣

摘要:——基于Civil的个案研究

  摘  要:公民新闻非专业化生产和非制度化传播特征造成其内容浅薄化、缺乏奖励机制和虚假新闻难稽查问题,而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数据可回溯、信息不易篡改等特点为去中心化的新闻生产和打击虚假新闻提供了条件,或许能助力公民新闻克服缺陷。本文基于对Civil的个案分析发现,区块链可在参与和信任维度突破公民新闻的瓶颈。

  关键词:信任;参与;去中心化;虚假新闻

  目前,区块链融合新闻业的主要成果包括去中心化的生产模式和遏制虚假新闻[1][2][3],而这分别对应公民新闻的优势和短板:去中心化的生产和虚假新闻的矛盾。由此让人深思:区块链能否在保留公民新闻去中心化生产的优势基础上,克服公民新闻的缺陷?本文将对区块链新闻平台Civil展开考察,从区块链视角对传统公民新闻进行反思,Civil新闻平台是区块链与新闻生产结合的先锋,其非专业化的生产实践和非制度化的传播渠道符合公民新闻特征,为我们考察区块链技术下公民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公民新闻的特征与问题

  (一)公民新闻的特征

  本文所说的公民新闻具体指公民或者群体(主要指非专业新闻从业人员)通过专门的公民新闻网站、非制度化自媒体、小众媒体等渠道,积极主动参与事件报道与时事评论的社会活动。[4]

  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常与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概念混淆,也有人对此进行了辨析。同时,与公民新闻相关的另一概念——另类新闻(Alternative journalism)也引起关注,Chris Atton认为,另类新闻是指非专业人员(Ordinary)利用如Twitter、Facebook等另类媒体进行线上播报和评论新闻消息的现象。Atton指出,用另类新闻指代公民新闻更加合适,因为“公民”一词更加强调政治意义,而此类非专业的媒介实践深入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加广泛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5]Atton等人的分析实际上突出了公民新闻的重要特征:普通人参与+新媒体传播。在参与主体方面,公民新闻的生产主体往往不是专业新闻人员,具有业余性和自发性,消弭了受众和专业生产者之间的界限;在传播渠道方面,公民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是非制度化媒体平台,因此传播速度快、内容“短平快”,对于突发新闻更敏感。这种非专业化主体和非制度化传播是公民新闻的特点所在,同时也形成了公民新闻难以为继的桎梏。

  (二)公民新闻发展的问题

  参与主体非专业性是公民新闻去中心化生产的前提。有学者指出,新闻寻租不仅是道德问题,政治强制因素和媒介管理体制是造成新闻寻租和腐败问题的原因[6]。相较之下,公民记者是一种自我雇佣(self-employed)式的身份,他们不是专业记者,并不从新闻生产中牟利,非盈利性让公民记者摆脱了传统媒体人自我审查意识的束缚,也较少受到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干扰,因此在报道新闻时拥有更大的自由度。[7]此外,非制度化传播平台成为公民新闻的生长土壤。借助自媒体平台,受众自主提供公共辩论主题,信息在传受双方大量的互动讨论中更容易发酵,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议程,实现对社会现象、政府作为、企业经营的集体监督。

  但是,非专业性主体意味着生产的业余性和无偿性,而非制度化传播也隐藏着虚假信息病毒式扩散的风险,这酿就了公民新闻与生俱来的问题:内容浅薄化、缺少制度化奖励和虚假信息难问责。在内容深度方面,业余人员缺少专业新闻训练背景,所生产内容缺乏专业深度,造成新闻浅薄化。在激励制度上,公民记者并不从新闻生产中获利,对信息的披露更多是建立在社会责任感之上,在缺乏物质激励的情况下,仅凭责任感难以维持公民进行新闻监督的热情。在虚假信息方面,信息借助自媒体平台快速传播,容易在散播过程中形成舆论,也可能在传播链条中失真而制造大量虚假新闻,难以溯源,虚假新闻成为公民新闻诞生起便来挥之不去的原罪。

  区块链技术下的公民新闻

  面对公民新闻的痛点,区块链技术将如何在保留公民新闻生产优势的基础上帮助其克服发展桎梏?下文将以Civil平台为例,进一步讨论该问题。

  (一)Civil平台介绍与运作模式

  Civil 是一个以报道新闻为主的区块链媒体平台,2018年9月18日,该平台正式发行基于以太坊区块链的功能代币(token),表示平台与区块链技术连接进一步深化。在创立初期,Civil邀请了BBC、美联社、卫报等全球知名媒体加入,形成了18个新闻编辑室,新闻编辑室后来也成为Civil运作的基石之一。2020年6月,Civil团队加入了以太坊区块链开发公司ConsenSys,但其新闻编辑室和主要运行模式不受影响,仍然保持运作。Civil创立的初衷是想为独立新闻记者创建一个全球性平台,这个平台由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货币驱动[8],借助区块链技术保护新闻记者,防止知识审查。由此可见,Civil的创立背景与公民新闻的诉求有相似渊源,都力图恢复新闻业对社区和公民服务的功能。Civil参与者包括管理人员、新闻制作人(newsmaker)和公民读者(citizens),其中新闻制作人和公民读者的身份是交融的,具体运作有以下四个主要部分:

  (1)新闻工作室(Newsroom)。新闻工作室负责新闻议题和内容的发布。任何个人或机构都可通过平台虚拟币CVL提出成立工作室的申请,平台参与者也可通过CVL直接点对点对记者、新闻内容或者工作室进行奖励;(2)平台登记所(Civil Registry)。登记所相当于一个记录合格工作室的白名单,只有在登记所中成功注册的新闻工作室才有资格发布新闻内容;(3)平台条约(Civil Constitution)。条约对新闻运作过程以及参与者的权利、义务进行了规定,一旦读者发现工作室违反新闻准则,即可通过平台币向登记所发起投票;(4)委员会(Civil Council)。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新闻工作室的成立进行审核,公开审查争议。

  (二)区块链驱动公民新闻发展

  通过对Civil的考察发现,区块链将在参与和信任两个维度上解决公民新闻的问题,如下图所示:

  图1:区块链技术对公民新闻问题的解决方案

 

  1.鼓励专业性内容,解决内容浅薄化问题

  Axel Bruns和Tim Highfield对公民新闻的概念进行了质疑,认为公民新闻中“公民”内涵并不准确,因为公民新闻主体强调非专业新闻从业者,“公民”的使用意味着将专业新闻从业人员从公民之中排除。[9]对此,区块链化解了这一问题——区块链技术在保障普通公众参与的同时,也将专业记者和机构纳入平台中,鼓励专业内容生产,解决去中心化和专业性生产之间的矛盾。

  任何人都可以在Civil平台上发起成立新闻工作室、参与议题投票并对劣质新闻内容发起投票。这种形式下的新闻活动既不是完全业余式生产,也不由专业领域垄断,而是一种“专业余”(por—am journalism)形式,形成一个由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共同组成的新闻生产平台。因为新闻工作室要获得更多奖励,便必须提供具体的新闻议题,进行深入调查后,发布具有深度的高质量报道。那些具备较高新闻素养的人往往能生产更为优质的内容,获得更多奖励,以此投入优质新闻的再生产过程。这种对深度内容的奖励机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内容浅薄化的问题,但这种奖励并未排除普通读者的生产参与,而是在将他们纳入议题决策和内容监督过程的前提之下实现了新闻专业性的回归。

  2.平台币奖励,提供激励机制

  随着市场白热化,原本以公开透明为标识的社交媒体平台也将逐渐出现权威化的问题[10],日渐中心化的平台并不能为使用者带来真正良好的体验,例如平台的活跃用户最终会成为各种广告推荐的对象,而用户却并未从平台使用行为中获利。借助社群媒介勃兴的公民新闻也面临相同的问题:缺少激励机制,仅靠热情和责任感如何能够触发更多人投入公民新闻?对此,区块链提供的加密经济便可突破这一瓶颈:在区块链技术上利用虚拟币将用户行为变现,让用户的每个参与行为都能获利,如Civil的做法便是让用户在主动发布、阅读、投票等良性行为中获得代币奖励,实现用户行为的货币化。

  CVL是一种数字资产,具有升值空间。Civil用户使用虚拟币对优质新闻进行打赏,新闻发布者获得利润回馈。另外,作为一种平台投票权的象征,CVL的使用分配突破传统用户付费阅读模式,让阅读者本身也能获得收益,如阅读者发现劣质新闻,可以用CVL参与投票决定工作室的去留,一旦工作室被除名,工作室的CVL也会转入胜出的投票者手中,以此鼓励用户负责的监督行为和高质量内容的发布。区块链技术下的新闻生产让平台参与者的行为变成可以计量的存在,区块链新闻平台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参与者能因良性行为受到物质激励,保持生产热忱。

  3.优化平台,打击虚假新闻

  传统公民新闻依赖非制度化的传播平台实现信息即时分享,让信息更替速度加快,但这容易导致信息失真和原始信息难以溯源,因此Axel Bruns等人认为诸如Twitter等社交化媒体平台仍旧是新闻线索的发现平台,而不能成为完全替代新闻报道评论的综合平台。[11]借助区块链去中心化、信息可回溯与不可篡改的特点,公民新闻生产平台得以优化,在保证非制度化传播优势的同时,也解决了虚假信息问责难度大的问题。

  在优化非制度化传播平台方面,Civil的运作借鉴了众筹新闻模式,但是基于区块链的Civil还具备与传统众筹不同的特征。去中心化的机制使公众可以直接将资金与新闻发起人对接,不需要第三方众筹机构背书,且每一笔交易资金去向可回溯、不可篡改,克服传统众筹模式当中可能存在的虚假炒作、资金流向被控等市场风险。在这一过程中,新闻生产者的资金直接来自受众,不受媒介机构制约和股东的新闻导向控制,既实现了平台透明化运作,又延续了公民新闻一定程度上摆脱政治、资金和媒介内部机构宰制的特征。

  在信息追查方面,新闻内容一旦经过验证发布,便分布式地存储于各个节点,并且加盖时间戳,留下不可篡改的痕迹。这不仅有利于新闻作品版权保护,而且任何在转载过程中的篡改都会被发现并记录在各节点,经过溯源便可发现虚假信息的源头,对发布和传播虚假新闻的问责更为容易。虚假新闻的产生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区块链仍不可能完全排除虚假新闻,但CVL奖励机制鼓励参与者积极查处假新闻,技术追查又提高了传播假新闻的成本,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虚假新闻。

  结  语

  区块链在参与和信任维度上弥补了公民新闻的问题,由此也为我们展望区块链融合新闻业的前景提供了视野。随着技术迭代,新闻业面临着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带来的挑战,也带来新闻需求、供给和观念上的变化。就公民新闻而言,读者在深度参与新闻生产的同时还要求拥有优质内容、将阅读行为变现和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总之,后真相时代语境下,新闻行业内部的一套操作规范隔离受众和记者,新闻无法获得信任,新闻理念除了要向参与转向[12],还需对虚假信息过滤和新闻稽查负责任,这不仅是公民新闻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后真相时代人们普遍的新闻诉求。

  虽然区块链技术为公民新闻克服先天缺陷提供了条件,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要进一步深化公民新闻的力量,前提之一便是推广区块链技术,只有实现区块链与新闻业的初步融合,才能深化公民新闻实践。而作为一项正在发展中的技术,区块链要在新闻业落地还存在许多推广和安全的壁垒。

  首先,是区块链的推广难题还有待解决。去中心化运作机制和共识机制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区块链推广面临的难点,去中心化程度越高,共识机制效率越低,两者之间的两全问题可能成为落实区块链融合公民新闻的障碍。其次,早期互联网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着的数字鸿沟问题同样转移到区块链上。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公民新闻生产需要参与者掌握一定平台操作能力和区块链知识,新闻生产过程可能还是优先掌握在特定的区块链技术精英群体的手中。最后,技术安全隐患不可回避。区块链技术虽然具有高度稳定性,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安全隐患,政策法规的制定要落后于技术更新速度,目前对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资产管理安全问题的相关规范还不甚完善,还无法为这类智慧资产的安全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也可能由此衍生炒币等不法现象。

  参考文献:

  [1]孙发勤,冯锐.区块链技术赋能下网络假新闻的治理[J].青年记者,2020(32):4-5.

  [2]邓建国.新闻=真相?区块链技术与新闻业的未来[J].新闻记者,2018(5):83-90.

  [3]李华君,张智鹏.区块链技术背景下传媒产业的新现象、新特征与新趋势[J].宁夏社会科学,2018(6):235-239.

  [4]申金霞.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11.

  [5]Atton C,Alternative and citizen journalism[M],in Karin Wahl-Jorgensen & Thomas Hanitzsch,The handbook of journalism studies,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Inc.,2009,p. 265-278.

  [6]王博.“新闻寻租”何以成为“常规行为”——从制度经济学视角解读新闻寻租[J].兰州学刊,2008(12):167-169.

  [7]吴果中,谢婷婷.从公民新闻到众筹新闻:新闻生产“专业化”和“参与式”两个维度的博弈[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2):147-153.

  [8]张建中,马修?英格拉姆.区块链新闻平台Civil的运作机制[J].青年记者,2018(25):88-89.

  [9]Bruns A, Highfield T, Lind R A.,Blogs, Twitter, and breaking news: The produsage of citizen Journalism[M].in Rebecca Ann Lind.,Produsing theory in a digital world: The intersection of audiences and production in contemporary theory, New York : Peter Lang,2012.p.4

  [10]张仲骐.媒体产业之用户聚合系统初探:基于区块链之概念性架构[D].台湾“国立中央”大学,2018:12.

  [11]Bruns A, Highfield T, Lind R A.,Blogs, Twitter, and breaking news: The produsage of citizen Journalism [M],in Rebecca Ann Lind.,Produsing theory in a digital world: The intersection of audiences and production in contemporary theory, New York : Peter Lang,2012.p.13

  [12] 王建峰.客观性新闻的现实困境及理念转向[J].国外社会科学,2021(04):106-115.

  (林丹菁: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何扬鸣: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2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