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监察报道的时度效
2018-10-11 19:22:34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8月下 作者:朱胜利 邵 苏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以纪检监察新闻为内容的纪检监察报道逐渐成为政治报道的重头戏。但笔者以纪检监察报道作为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以纪检监察新闻为内容的纪检监察报道逐渐成为政治报道的“重头戏”。但笔者以“纪检监察报道”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学术网站中检索,发现关于纪检监察报道的学术研究成果寥寥,新闻报道实务的需要呼唤更多相关理论研究,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纪检监察报道的定义
纪检监察报道是政治报道的一个类别,笔者根据属加种差定义法,参照政治报道定义,尝试为纪检监察报道下一个粗浅定义。
(一)纪检监察报道定义的基础
纪检监察报道定义的基础是政治报道的定义。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政治”的定义有很多,被国内学者较多使用的一个定义是:政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有关学者据此将“政治报道”定义为:政治报道是对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借助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特殊社会关系的报道,报道范围包括政治行为(会议、领导活力、宣化)、政治组织(政党、政治社团)、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统战政策)、政治文化(政治思潮、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等。①
(二)纪检监察报道的范围
从新闻实务角度看,纪检监察报道聚焦人们借助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特殊社会关系时,公共权力运行使用的公正、公开情况。报道范围主要包括政治行为、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中的正风肃纪、防腐倡廉内容。
根据纪检监察报道的内涵和外延,笔者将纪检监察报道定义为:媒体对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借助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特殊社会关系时公共权力运行使用公正、公开情况的报道。
纪检监察报道的时度效要求
无论是从传播效果还是从宣传实效出发,政治报道都有较强的报道时度效要求。纪检监察报道作为政治报道的一种,既有政治报道所必需的一般时度效要求,又有其自身特殊的时度效要求。
(一)纪检监察报道的一般时度效要求
1.时即时间、时机、时势
纪检监察报道要根据时势以及纪检监察工作实际,选择适当时机做“第一时间”报道。具体而言,就是要根据时势选择报道时机、确定报道时间。在确保既不“超前”又不“滞后”的同时,尽量遵循新闻报道“第一时间”原则。
2.度即高度、尺度、力度
纪检监察报道既然是一种政治报道,就必须从政治高度去审视报道,做合乎政治性要求的报道。要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中心大局,结合新闻传播规律确定报道的尺度和力度。报道要拿捏好“分寸”、控制好“火候”,既不用力过猛也不虚弱无力。
3.效即结果、功效、实效
纪检监察报道要追求宣传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要从新闻传播效果出发,看报道产生的社会效果,进而衡量报道的宣传效果。要科学预估报道结果可能产生的社会功效,最大程度控制报道舆论导向,以收到最好的宣传实效。
(二)纪检监察报道的特殊时度效要求
纪检监察报道所报道的纪检监察工作具有特别强的纪律性、保密性,导致纪检监察报道不同于其他类别的政治报道,政策性、纪律性、保密性方面的要求更高,因而有着特殊的时度效要求。纪检监察报道的时度效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偏废。
1.刊播守时
或由于纪检监察工作的特殊性,新闻事实在某个时间段内须处于保密状态;或由于考虑社会影响和震慑效果,新闻事实须在某个时间点公布等,因而要求纪检监察报道必须“守时”,按要求在某个时间段甚至时间点刊播。
2.用力精准
纪检监察报道政治性强、受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甚至直接影响报道的新闻事实的变化,用力必须“精准”。要严格按照新闻来源口径做报道,报道语言要十分准确,要坚决杜绝预测性报道、规定外的解释性报道内容。对不确定、不准确的信息求证后再报道或尽量少报道、不报道。
3.效果正面
纪检监察报道在追求新闻传播效果的同时,更要追求正面宣传效果。纪检监察报道要通过“正面信息”传播获取正面宣传效果,但一批批“老虎”“苍蝇”现形被打,纪检监察报道不可避免地要传播这些“负面信息”。必须牢牢把握住反腐败政策解读的话语权,通过对“负面信息”的解读引导受众正确理解新闻事实、相关政策,准确把握当前形势,促使受众对“负面信息”形成正面认知,产生正面宣传效果。
当前纪检监察报道的时度效误区
纪检监察报道必须坚持政治性与新闻性的统一。依此观照当前纪检监察报道,有的为了迎合受众,有意无意弱化了政治性,削弱了宣传效果;有的片面强调政治性,失去了新闻性,传播效果不理想。其结果必然达不到时度效要求。
(一)迎合受众弱化了政治性
1.问题报道过度
人民群众对不正之风和腐败深恶痛绝,对查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期待较大。少数媒体为了迎合这种受众心理,大量报道查处的问题,对纪检监察工作机制、文化以及人民群众的参与等其他内容报道较少,给受众造成纪检监察“问题大于成绩”的错觉。
2.存在庸俗化倾向
纪检监察报道作为一种政治报道,应该真实、客观、严肃、严谨,但部分纪检监察报道热衷于“扒粪”式报道和黄色报道,制作夸张的标题,用“星、腥、性”替代严肃的新闻故事。
3.专业化程度不够
纪检监察报道要求报道者不仅要有扎实的新闻业务素养,还要有较丰富的政治报道经验,对纪检监察专业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一些纪检监察报道的报道者因为自身能力欠缺,导致报道专业化程度不够,如新闻事实叙述不清、用语不规范、阐释违背政策等,严重影响传播效果甚至导致政治差错。
(二)工作味太浓弱化了新闻性
1.就工作报道工作
就工作报道工作,忽略了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关联性,不符合新闻接近性原则。有的纪检报道成为工作信息简报,不见人见事、语言枯燥,缺乏可读性。
2.套路化无新意
纪检监察报道实践形成了一些报道模式,这些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方便了报道者采写,也便于受众信息接受。但是,如果千篇一律套用模式,难免陷入套路化泥淖,丧失新闻的新鲜性。另外,纪检监察新闻丰富多样,套路化报道,也无法准确、充分地传播新闻信息。
提升纪检监察报道时度效的建议
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然要求提升纪检监察报道的时度效,提升宣传效果。提升纪检监察报道时度效的关键,是坚持政治性与新闻性有机融合的报道模式。
(一)提高纪检监察报道的政治站位
要站在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高度看待纪检监察报道,坚持“政治家办报”理念,做到心中有大局、肩上有责任,思想认识清楚、判断大势准确,政治不忘本,新闻勇担当。
1.根据纪检监察工作重点确定报道主题
纪检监察工作在不同时期,主要任务不同、重点不同,纪检监察报道要根据纪检监察工作的重点确定报道主题;纪检监察工作在不同地方、单位,体现出不同特点,纪检监察报道要结合报道的地方、单位实际情况找切入点。要以小的切入点切入,充分反映报道主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
2.找准政治性与新闻性的“融点”
宣传需要和信息需求始终是纪检监察报道的出发点。满足宣传需要主要体现在报道的政治性,满足受众信息需求体现在报道的新闻性,纪检监察报道要努力实现两者有机统一。要在坚持政治性前提下找到新闻点,增强新闻报道的整体合力,通过“三贴近”报道满足受众需求,从而正确引导舆论。
(二)突出纪检监察报道的新闻性
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以受众为中心,扩大纪检监察报道对象覆盖面,丰富纪检监察报道内容和形式,让纪检监察报道真正成为受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新闻报道。
1.选题要突出新闻性
纪检监察报道要结合纪检监察工作实际和公众的信息需求确定报道选题,传播公众应知而未知的信息。选题必须摆脱工作宣传定式,从信息传播出发,突出新闻性。
2.采写要突出新闻性
要坚守真实、客观、严肃、严谨原则,准确传播有关事实、政策、知识信息,增加权威解读性内容、服务性内容、观点性内容。新闻叙述要“具体而不抽象、鲜明而不概念化”,要尽量多用群众的语言、口语化的表述,增强报道的生动性、亲和力。
(三)提升报道专业化水平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要加强纪检监察报道记者对国情、党情的认知,对纪检监察专业领域认知,对基层、群众需求的认知,为受众提供专业的、需求的信息。纪检监察报道记者要积极“走转改”,开阔知识视野,扩大采访对象范围,多从一线干部、群众视角发现新闻、开展报道,努力让报道明“天气”、有“热气”、接“地气”,起到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凝心聚力的作用。需要提醒的是,提升纪检监察报道专业化水平并不是提倡较多使用行业用语、过多引述或转述案件文本。恰恰相反,应提倡用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阐释行业用语、用生动的新闻故事去叙述案件等。
可以预见,随着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推进以及自媒体传播的发展,纪检监察报道的时度效问题将引起业界更多关注和重视。本文抛砖引玉,期待更多业界同仁和学界专家加强对纪检监察报道的研究。
注释:
①王忠家:《政治报道的特点、分类与写作》[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朱胜利:安徽日报政治新闻中心记者;邵苏:安徽日报审读考评办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8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