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如何构建负面新闻的正效传播
2019-06-17 10:50:21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6月中 作者:庄妍
摘要: 主流媒体在新闻事件报道中,对负面新闻进行报道也是其应该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本文提到的负面新闻是指诸如揭露贪污腐化、扫黑除恶等具
主流媒体在新闻事件报道中,对负面新闻进行报道也是其应该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本文提到的负面新闻是指诸如揭露贪污腐化、扫黑除恶等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极事实报道。在这类新闻报道中,如何从中挖掘正面宣传价值进行正效传播,以达到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目标,成为主流媒体的重要课题。
明是非:理性评估负面新闻的宣传价值
主流媒体要实现负面新闻的正效传播,首要任务是明是非。只有对新闻信息进行充分的核实,准确地研判是非,保证真实客观,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报道工作。而如今媒体竞争愈发激烈,各类媒体都在抢第一时间,一味地追求新和快,这导致新闻信息泥沙俱下,难辨真伪,造成负面新闻报道的不客观、不真实、不准确,给公众和社会带来很大的困惑和伤害,同时也对媒体本身的舆论引导力和公信力造成极大损害。种种现实迫切要求主流媒体务必理性、客观地报道负面新闻。
第一,必须对负面新闻报道执行严格的审编发程序,用严肃的工作态度和客观理性的分析能力确保新闻事件是非分明,准确无误,这是做好报道工作的前提。
第二,必须保证准确性排在第一位,不能为了争夺时效性而牺牲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有的主流媒体对一起新闻事件的报道,从获取线索开始到见诸报端,其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天甚至更长,但因其内容真实准确、是非明确,文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并没有受到影响。事实证明,明确的是非观念、准确的事实报道、对事件全貌的真实反映才是负面新闻报道取胜的关键,即便抢不到时效性,也能产生巨大的报道影响力。
第三,必须理性地评估负面新闻的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敏锐地洞察到其中所包含的正效传播价值。比如,很多媒体对于反腐败新闻报道,大多将其作为例行案件来通报,只是通报了事,那么其中有没有正效传播价值可以深挖呢?中国纪检监察报在2019年4月2日的一篇题为《让“跌倒干部”重新站起来》的报道就另辟蹊径,做好了贪腐问题分析的“后半篇文章”。文章称,那些犯错的党员干部受处分后,大多会处于迷茫和自我封闭状态,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带着责任和感情做好受处分党员干部回访教育就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目的是帮助他们认识和改正错误、汲取教训,鼓励他们改过自新、重新振作起来,让他们既能感受到纪律的硬度,又能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在这样的和风行动中,很多跌倒的干部迈过了心坎,重新站了起来。
正视听:去伪存真,扭正公众视听
目前,随着媒体环境商业化、市场化趋势日趋明显,市场化媒体与日俱增,为了达到流量变现的目的,一些自媒体在新闻事件还没有呈现全貌之时,就开始进行主观的揭秘、解读,有的甚至不惜歪曲事实,胡乱编造内容,并带有极端的个人情绪,以吸引用户阅读、关注和转发。
另外,人们也越来越热衷于消费新闻,而不是认真地去探究事件本身的真相,尤其是负面新闻具有话题性、情绪性和争议性等,往往容易被一些市场化媒体用作吸引公众眼球的噱头,博得用户的关注,由负面新闻可能延伸出虚假新闻,混淆视听。主流媒体要实现负面新闻的正面宣传效果,一个重大的责任就是正视听。即要求主流媒体在鱼龙混杂的信息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权威性的话语权以抵抗谣言,去伪存真。
首先,主流媒体要有问题意识,从问题入手,认清需要直面的具体问题,并明确从哪些方面着手探究新闻实情,深度剖析这一问题。比如,全国上下“扫黑除恶”行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很多地方曝出将失独家庭列为扫黑除恶摸排对象,对于这一问题,检察日报在2019年4月3日的“明言法事”专栏里就明确表明态度《将失独家庭列为扫黑除恶摸排对象,不该!》,文章从这一具体问题着手,分析这些事件曝光后,远非撤展板、删稿件、“工作失误”就可以搪塞过去的,不深刻认识到观念上的错误,问题还会死而复生。
其次,主流媒体要以问题为导向,时刻运用摆事实、说实话的方式做好问题的舆论引导工作。仍以《将失独家庭列为扫黑除恶摸排对象,不该!》为例,文章继续剖析,分别从失独家庭的历史背景、个人诉求以及国家方针政策等方面用事实全方位论证了他们与扫黑除恶并不沾边,而将两者拴在一起是人为地扩大了“黑恶势力”的外延,违背了法治的要求,还会伤及无辜。
最后,主流媒体要发挥应有的权威性话语之声,引领公众视听,并做好正效传播工作。《将失独家庭列为扫黑除恶摸排对象,不该!》在文末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一是主导该事件的部门和人员要反思,正确对待失独家庭。二是抚平失独家庭心理上的创伤,避免对立情绪产生和激化。三是对司法机关办案也提出警示,把好关口,避免错案发生。文章提出,“对黑恶犯罪一个不放过,不是黑恶犯罪一个不凑数”的最强音。这样的报道,有理有据,有观点有态度,有思想也有深度,展现出了主流媒体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以权威之声端正坊间视听,实现了负面新闻的正效传播效果。
聚民心:以多元化报道和多渠道互动贴近民心
全媒体时代,各式各样的新媒体和新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冲击着传统媒体主阵地,媒体环境也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这给主流媒体从业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主流媒体要在融媒体环境下提升负面新闻的正效传播效果,还需要在权威和严肃的基础上,积极学习新媒体、新技术,注入人文关怀,提升自身的传播活力。
在新媒体层面,有必要开设“三微一端”等多渠道报道平台,与新媒体用户形成持续、积极的互动交流态势。比如中国纪检监察报开设的“博论”“微调查”“群音汇”等短小精悍的栏目就具有大众贴近性,不但能体察基层民情、汇聚百众思想观点,还能在线服务民众,与用户互动,具有聚民心的人文关怀性质,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
报道方式也要实现多元化,比如对于一起新闻事件,媒体普遍会采用就一事论一事的方式进行报道,而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年4月9日刊发的报道《惩腐“拔伞” 增强群众获得感》则穿插罗列2019年以来全国各地纪检监察机关关于涉黑涉恶腐败和黑恶势力“保护伞”的典型案例,诠释中央纪委的相关部署,各地协同协作、追责问责督责的行动,释放出深挖彻查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的强烈信号。这样多元化综合性的排比式报道,给受众带来更加强烈的冲击感。报道风格方面,则不能失去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比如在“上访”问题上,媒体大多接收到的是一些负面信息,但检察日报2019年4月2日刊出的《上访大妈送来一包花生》别开生面,展现出了浓浓的人文关怀之意。“俺这次来,就是想告诉大家,俺家日子现在好过了。”文章开篇就采用直接引语,描述村民执意送熟花生的场面,然后再回顾案件原因,讲述检察院在办案过程中,为了不让这个生活非常困难的家庭“就这样垮了”,把国家司法救助融入脱贫攻坚工作中,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实施联合帮扶,帮他们渡过了难关,也成功地化解掉了上访者心中的困惑和积怨,让民意基础成为正效宣传坚实的后盾,更让民心凝聚在一起,齐力维护社会健康、稳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①王俊:《热点负面新闻传播的干预路径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②蔡雅雯:《网络空间中负面题材报道的正向情感效果分析》[J],《东南传播》,2018年第10期
③陈小中:《论负面新闻价值实现的特征及其启示》[J],《中国报业》,2017年第12期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6月中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