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9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实践 > 正文

校园微博舆情危机的应对之道

2020-04-30 14:39:53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4月中   作者:王晓冬

摘要:  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在网民中的占比迅速增长,已成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和微博的主要受众群体。因大学生对微博运用不当

  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在网民中的占比迅速增长,已成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和微博的主要受众群体。因大学生对微博运用不当引发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频频发生,高校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高校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

  2018~2019年高校典型舆情事件回顾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引发,一是国际国内时政热点事件,二是和学生切身利益具有相关性的事件,三是针对前期已显现舆情事件的再次渲染评价,形成次生危机。

  1.创作出发点:“吸粉+猎奇”。2018年青岛上合峰会期间,山东某高校数名学生在网络上发表干扰青岛上合峰会秩序的言论,被公安机关依法处理,学校也根据校规校纪进行了相关处理。事后调查表明,这些学生并无主观恶意,仅是为了吸引粉丝,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实施了这一行为。这一事件的发生,反映出学校网络舆情管理与政府舆情管控之间的联动机制存在一定的衔接问题。辅导员未能及时告知学生相关行为的严重后果,学生在政府舆情管控特殊时期触碰了舆情管控红线,给自己的学业和人生带来了不良影响。

  2.博文切入点:着眼于日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容易引发公众宣泄情绪,将矛头引向校方,引爆舆论点。2019年端午节期间,某校一名学生发文质疑校团委,以“为什么学校学生宿舍不能安装空调”为话题,不顾学校硬件建设存在的困难和相关部门的合理答复,肆意挑起事端,并在网络上吸引了大量学生跟风,对于校方回应进行二次质疑,人为制造校方信任危机,酿成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受天气炎热因素的影响,该事件影响持续时间长,大学生群体质疑学校不关心学生生活、宿舍不装空调等相关话题成为一段时期学生关注的焦点。该事件甚至对2019年该学校招生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3.持续影响力:博文引发的后续跟帖和关注较多,舆情升级迅速。“山东大学学伴事件”发生后,自媒体平台说法云集,这些论断内容似是而非、结论武断、作者态度立场不定、对于事实的情绪渲染多于事件本身的陈述。特别是关于该事件的虚假信息、负面信息,迎合了大学生的猎奇心态。这一事件的传播极为迅速,学校一夜之间被推至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控困境

  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既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反映出相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风险防控、应急处置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1.微博传播信息的局限性。微博的内容在发布初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存在不当言论的微博被公众广泛关注前,难以被政府和学校监管部门所察觉。谩骂、攻击、挑衅性语言等网络不文明用语在微博中也时常出现。微博的社会互动效果明显,校园网络舆情易引发线下波动,对于已经出现的各项问题产生推波助澜的影响,产生更大的负面效应。大学生群体不同于网络水军,作为校园聚集性群体,加之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自身缺乏充足的社会经验,心理尚不成熟,易被微博不良舆情左右,产生结队游行等群体性事件,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校园微博舆情内容往往围绕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展开,与学生切实利益相关性较强。学生微博发声行为,因个体性格、思想层次、维护利益出发点的差异,对于所陈述的事实容易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对事实的认识产生偏差。微博内容情感化倾向较重,立场、观点、态度多于事实,易导致大学生情绪化倾向,成为学生宣泄情绪的渠道。通过舆论情感调研发现,微博受众的情绪在信息披露的过程中有波动,最终结果公布后才趋于稳定。

  2.部分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防控缺乏有效的应急处置机制。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价值观多元化,对于微博发声行为背后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缺乏足够的认识。校方对于网络微博舆情的管理倾向也过度依赖学生的自律性。目前高校对于微博引发的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机制启动程序较为复杂,需层层报请审批后才能启动,高校难以在短时间内处理事件,无法在黄金4小时内控制信息发布源。2018年9月,北京某理工学院食堂职工违规冲洗餐盘的行为在网络曝光,相关部门未能在4小时内及时处理,这一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该学院陷入负面舆论风波。该事件在微博评论环境中滋生出的非理性评价,引发了大学生群体性情绪化意见倾向,形成了“舆论场”效应。因缺乏规范的应急处置预案,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操作流程不清晰,后续处理占用了政府和学校相关部门大量的工作精力和公共资源。校园舆情如不能及时加以管控,就会发酵裂变,甚至引发其他高校学生的校际声援效应。

  3.校园微博舆情管控主体不明确。校园微博舆情问题涉及宣传部、学生处、校团委、保卫处等部门的职责问题,导致部分高校相关部门管理权限重叠现象出现。同时因为学院对学生有直接的管理责任,对于校园微博的管控也常抓不懈,这就容易造成学院管理行为和学校部门管理行为的冲突。处于校园网络舆情底层节点的管理员往往由学生辅导员兼任,而学生辅导员担负着学生思想教育、资助工作、心理健康、事务管理等多种工作,对于校园微博管控缺乏专业性。校园微博的管控,要求管理主体具有一定的网络技术水平,熟谙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这就需要学校设置专门化的管理部门和专业化的基层专职管理员。目前,大部分高校均未设立这种监管主体,微博舆情管理权的赋予和责任追究都缺乏有效依托。

  4.校园微博日常监管制度及程序存在漏洞。舆情防控,制度为纲,程序为线。网络舆情管控需要高校相关部门对于校园微博舆情准确研究和把控,进而出台精准的管理制度。尽管微博已出现多年,但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人员依然缺乏对微博的深入了解,管理制度建设处于萌芽期,制度体系不健全,更新速度慢,不能及时跟进校园微博的发展形势需求。日常监管中,监管人员坚持传统的舆论管理方式,缺乏相应的信息引导手段,导致学校监管与大学生群体发声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政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缺乏信息联动,导致高校难以及时了解政府网络舆情管控的重点难点,校地协作滞后。

  5.高校网络舆论公信力需进一步提升。高校媒体在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媒体定位、运营理念、作品策略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高校媒体的校园影响力。在微博等网络媒体平台建立学校宣传部门的权威发声渠道,是一条任重道远之路。研究高校舆情案例发现,学生普遍关注学校对于由大学生微博发声引发的舆情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公平合理稳妥的处理方式,能够让学生对学校的行为产生信赖感;但如果处理方式不合理,则容易激起学生群体性的不满。

  快、准、稳:基于微博平台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防控措施

  基于微博平台碎片化、传播快、敏感问题多的特点,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防控机制应立足大学生法治教育,采用专业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构建完备的危机应急处理体系。

  1.官方权威媒体快速发布权威信息,掌握高校网络舆论高地主动权。校园微博舆情的管控,不是为了消除事实,而是为了确保信息内容的完整准确;不是为了扼杀校园微博的活力,而是要确保公共诉求表达的透明。我国高校媒体应明确自身定位,增强学生用户的黏性,将工作模式从“+互联网”升级为“互联网+”,积极成为微博平台权威发声主体,掌握网络舆论发声主动权。高校媒体平台应充分运用所掌握的公共数据资源,在学校官微和学院官微平台积极发声。关注校园网络舆论的变化,及时回应学生关切的学习生活问题。在第一时间把大学生关心的敏感问题讲深讲透,获取学生的信任,积极发挥校园网络的“扩音器”和“减压阀”作用①。

  2.政府和高校精准介入,在第一时间出手“亮剑”。我国高校应密切关注网络舆论发展动向,建立自身的网络舆情危机快速响应机制,对于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校园网络舆情危机,及时成立应急处置指挥部,确保舆情发生时能够迅速调动从机关部门到学院基层的力量。集中决策,避免令出多头,及时分析舆论发展方向和趋势,研判网络受众因舆论趋势而产生的情感变化是“网络维稳”的关键点。高校媒体应以主流媒体身份在微博平台积极进行辟谣工作,制止源头信息的持续发布,阻止信息传播范围的扩大,及时发现学生倾向性意见,缓解负面情绪。如在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安全事件中,相关部门及时做好调查工作,出面辟谣,向社会发布相关核心证据视频,及时阻止了谣言的流行,避免了舆论危机升级。②

  3.稳步求进,规范大学生微博发声行为,实现微博运行的法治化。舆情是大学生就某项问题表达的价值观、观点、情绪的集合体。谣言止于智者。大学生群体法律知识储备充足、遵法守法意识强烈,为实现微博法治化管理提供了基础。随着全媒体传播理念影响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班级、社团、团支部都倾向于用微博展示自己。高校应通过系统教育,增强学生使用微博、发表网络舆论行为的规范性,确保大学生微博发声在事实依据充分、推断合理、导向健康向上的框架内进行,增强大学生网络发声的自律性。高校应积极培养正向的学生网络舆论领袖,宣传正能量,打造校园微博红色网络大V。高校要让学生明白,每一条微博的发布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学生要厘清批评和人身攻击的界限,树立规则意识。

  4.夯实基础,积极引入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系统。校园微博舆情是反映学生学习生活状态的晴雨表,对其定期分析对于学校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舆情研判报告是新形式的民意调查报告。高校可尝试引入专业的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系统,运用爬虫技术,形成数据库,进而进行舆情加工处理和动态监测。目前方正智思舆情辅助决策系统、军犬舆情监控、红麦舆情监测系统、帕拉斯舆情监控系统、谷尼舆情监控系统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舆情分析研判系统的原理为过滤冗杂信息,抓取有效信息。舆情分析系统能够对一个微博发声的题目、作者、发布时间、浏览量、回复量、关键词的褒贬倾向进行赋分,亦能够进行舆情信息预警设置。当某一事件的关注人数超过一定界限,立刻激活预警体系,分别引发初级、中级、高级警报级别。借助系统实现自动化信息采集处理,能够显著减少校方人力和成本投入。高校微博舆情分析的智能化是未来管控工作的发展方向。

  注释:

  ①高芳放:《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方法及其功能探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年第10期

  ②刘永粤 张磊:《基于微博平台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之策》,《青年记者》,2019年8月中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4月中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