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在云端:特殊时期的全国两会报道
2020-12-02 16:10:27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11月中 作者:詹绪武 李珂
摘要: 疫情防控背景下,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时间推迟到5月21日,会期压缩为8天,打破了23年以来的惯例。出于疫情防控需要,地方媒体随团记者大幅
疫情防控背景下,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时间推迟到5月21日,会期压缩为8天,打破了23年以来的惯例。出于疫情防控需要,地方媒体随团记者大幅减少,记者数量由往年的几千名减至几百名,新闻报道团队锐减,采访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通过网络视频以及书面等方式进行采访,媒体报道比以往更集中采用新技术新手段,云文章、云报道、云视听成为报道的主流方式。在疫情大考中,以三大央媒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充分发挥“互联网+”效能,报道数量不减,质量不降,从“面对面”到“屏对屏”,从“跑两会”到“云跑会”,传播技术赋能下两会报道产品愈发精彩、报道形式愈加多样。
“云端”为媒:云制播强化代入感
“技术的不断进步提供了全新的媒体可供性,交流的速度、交互性、可及性日新月异地改变,提供了全新的群体交流方式……”①随着互联网科技公司的高速发展,数字化生存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形态,一切皆可“云端”。2020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多家媒体创新报道方式,通过5G、4K、全息、AR、VR等技术手段着力打造沉浸式云会场,做足云报道,云视听、云互动,深度强化受众代入感。
1.云上创新,“弱现场”传递“强视听”
两会期间主流媒体顺势而为,以创新应对新变化,通过云技术为“弱现场”传递“强视听”,充分发挥技术效能,为两会报道助力。
如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通过云上大融合与多家媒体共同成立全国首个“区块链新闻编辑部”,利用各家媒体的资源优势联合生产拳头型全媒体产品,集中力量做好两会报道。两会期间“区块链新闻编辑部”每天生产一期“两会流媒体杂志”,集纳各家媒体当天的精彩报道,并实现共同宣推。②在报道方式上,湖北广电建构了“一线尖兵团+云连线记者团+大屏编辑组+新媒体原创团队”的云采访全链条生产机制,前方报道团队与后方策划编辑团队协同配合,统筹布局,全方位呈现两会盛况。
长城新媒体集团搭建了全省媒体共享云稿库,成稿和采访素材一目了然,避免重复采访带来的效率低下,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全球发布”的深度运作。中国青年报“融媒云厨”在全媒体平台推出“决胜2020”两会特刊、“青年大学习·两会时刻”“两会青年说”“我们云上见”等专题专栏,在“中国青年说”特别节目中,通过“现场+云连线”方式邀请战“疫”青年、带货主播、高校学子等与全国政协委员共同聚焦青年的成长、就业等话题,打造“面对面”的视听效果。
主流媒体通过云上创新突破空间限制,多声部唱响两会声音,实现两会报道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的传播效果,为广大受众带来一道丰富的两会新闻大餐。
2.云观两会,全程直播、实时呈现
直播是网络场域中最具有革命性的一种传播形态③,因其场景化与深度嵌入的互动效应成为一种常见的传播方式,以两会为主题的直播实现了“直播场景、主流话语及公共议程三方面的有效融合”④。直播的实时呈现满足了受众“我在现场”“随时期待”的心理诉求,其真实的现场感易使用户沉浸其中,实现高度的社会参与。
云听会,看履职。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央视频、央视网等中央重点新媒体平台进行了同步直播,各地党报党端同步转播,在开幕会结束后,首次全程直播各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有助于受众更深入细致地了解两会精神、两会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两会直播在正式会议开始前开通了直播入口,聚焦镜头用慢直播营造两会氛围,如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开幕前央视新闻把直播镜头聚焦到“晨光里的中国”,呈现5月22日清晨中的上海陆家嘴、广州电视塔、武汉长江大桥等标志性建筑,直播视频以“我和我的祖国”为背景音乐,展现了一幅幅岁月静好、一片祥和的美好画面,为正式会议的直播铺垫暖场。
智媒赋能,品牌塑造,三大央媒持续创新
1.亮点纷呈,打造融媒体精品
人民日报的两会报道统筹大局,精心谋划,在两会召开前夕推出融媒体产品《大美中国》,取景于祖国各地的壮丽风光、自然人文景观,画面精美,气势恢宏,视野宏大,向世界展现了多彩的中国、自信的中国,无形中增强了观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两会胜利召开营造浓厚的氛围。短视频《我是十四亿分之一》镜头聚焦医生、农民工、小学校长、大学生村官等各行业全国人大代表,讲述他们在疫情期间的突出贡献,抓住疫情防控和全国两会这两个舆论热点,以讲故事的方式真实记录了代表们“身为代表,一身责任”的群体形象。
在对民法典的普及宣传中,人民日报“3D动画大片|当哪吒遇上民法典”备受关注和热议,以国民熟悉的神话人物哪吒为主角,生动讲述了“独家招式泄密计”“高空坠物伤人计”“贷款购物被套计”等一系列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小故事,创意性、趣味性十足。网友纷纷点赞表示认可,被推上热搜榜单。
2.深度融合,创新报道新路径
5G的到来革新了新闻呈现面貌。新华社推出的5G全息异地同屏采访成为今年媒介技术融合的一大亮点,利用5G网络传输和全息成像技术赋能新闻场景,打造跨越时空的“面对面”实时交流,使身处异地的记者与代表能够在“同一空间”握手交谈,进一步增强了虚拟现实感,实现了“异地采访”“同屏呈现”“实时互动”的呈现方式,场景要素凸显,为广大受众带来了视听新体验。
新华社智能编辑部继续发挥技术优势,推出一系列形态丰富的融媒体产品,如数据新闻“习语智读|精准,总书记教给我们的方法论”,通过大数据与智能算法统计分析“精准”一词体现的发展理念。卫星新闻“这个老村寨突然‘消失’了,咋回事?”,从太空高度、卫星视角俯瞰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托坪村脱贫后的地理位置和搬迁后的幸福生活,更具视觉冲击力。漫画新闻“科普萌漫|‘从摇篮到终老’,民法典‘罩着’你一生”,以漫画形式生动解释了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民法典,用绘图说故事,高度浓缩信息,通俗易懂,且观赏性强。新闻互动微纪录片“‘剧情’触手可及!这部新闻互动微纪录片,太高能了!”,首次将互动视频技术应用到时政新闻中,由用户触发“剧情走向”,沉浸式体验与交互式传播融为一体,充分调动用户的主动性。此外,还有VR新闻、融合新闻H5、创意海报、两会Vlog#新华社记者带你看两会#、全球首位3D版AI合成主播等,新闻样式和报道方式不断创新。
3.塑造品牌,打造人格化传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依托主持人优势塑造品牌个性,打造人格化传播,通过搭建社交语境与用户建立强关系,进而获取好感和信任。两会期间,央视新闻在《主播说联播》基础上推出小栏目《“海”想说》,主播海霞从全国政协委员的角度与受众分享她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其中一期节目“主播说联播|民法典到底是什么?海霞‘典’了一下……”,巧妙利用谐音为受众点拨普及民法典,把人民大会堂的建筑外观比喻成民法典的“典”字,“民法典就是人民的权力大厦”,表达生动贴切。
央视新闻与B站UP主“饼叔”合作推出视频采访“饼叔追两会”,紧贴两会热点,传递两会新词新政策,“饼叔”下乡采访基层农民,与“田间低调哥”聊“高标准农田”,与樱桃果农聊“互联网+”、与新能源车主聊“新基建”……视频风格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在“六保是什么”视频中,饼叔采访了农村大爷、城市社区工作人员,把“庙堂之高”的声音带到了田间地头、带到了城市社区。“饼叔追两会”镜头语言真实自然,没有修饰和加工,用语朴实生动。
主流媒体两会报道的经验与思考
2020年全国两会因疫情防控带来的采访方式变化是对主流媒体融媒体建设的一次考验,在此背景下主流媒体迅速反应,提前策划和谋动,积极主动适应新情况新方式新要求,利用传播技术、平台等畅通信息,及时传递两会声音。各媒体间资源共享,凝聚传播合力,通过云互动与用户建立直接的沟通渠道,不断创新报道方式,构建全新传受关系,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再次印证了主流媒体新闻铁军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能力和实力。
其中三大央媒以特有的地理优势和政治资源持续引领两会报道,以媒介融合之力不断提升舆论引导水平,在新技术新理念的加持下谋划全局,不断推出创新成果,使两会报道更有趣、更有看点、更接地气。在增强传播力、影响力的同时牢牢把握舆论引导力,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通过观察近年来两会报道产品可以发现,融媒体报道已然成为主流报道方式,特别是今年疫情防控背景下云端报道、云端访谈成为新常态,媒体报道格局进一步被改变、被塑造。可以想象,在5G技术加持下未来新闻报道形式会有更大的表现空间,更多的创新形式。然而在传播技术进一步赋能新闻报道的同时,也应警惕技术主义取代专业操守。同时,应注意到云访谈并不利于记者的深度采访和现场把控,“身体的不在场”导致传播场景要素缺失,记者和访谈对象容易脱离采访语境,不便于双方互动和记者追问,影响现场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内容的深度呈现与传播技术的平衡协调,或将成为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值得长期思考的问题。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网络围观与政府形象传播”(编号:13BXW056)、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新闻传播思想研究”(编号:2015G15)阶段性成果、郑州大学新媒体公共传播研究中心项目成果】
注释:
①[美]南希·K拜厄姆著,董晨宇 唐悦哲译:《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版,第79页
②《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云”报道“云”融合“云”创新》,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20/0528/c40606-31726566.html,2020年5月28日
③喻国明:《从技术逻辑到社交平台:视频直播新形态的价值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2017年第5期
④麦尚文 杨朝露:《从议题互动到 “场景融合”:网络直播的舆论功能与生态重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11月中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