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采编技法 > 正文

用好用活会议新闻资源

2009-11-30 09:38:12

来源:   作者:

摘要:

  ● 杨继东
  党报作为党委、政府的喉舌,做好会议报道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长期以来,会议报道过多过滥,趋于程式化、公文化,行文呆板、语言生硬、内容空洞……给广大读者以厌烦之感。随着时代的进步,新闻事业的发展,各种媒体报道的激烈竞争,地市党报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危机意识,认真查找差距,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进一步提高办报质量。

  找准存在的根本问题
  从报道的形式上看,在相当的层面上还存在着这样的错误认识:长篇大论的报道才有力度,才有深度。于是,往往把原本不该做长的做长、不该做大的做大,应该做大、做长的而没有做好,以致文章求大、求全,没有突出的重点,“没有看头”。报道文体单一:千篇一律、逐条地写出领导指出、强调、要求,报道成了领导活动中讲话的转录或摘登。这样一篇报道下来,常常是1000多字甚至数千字。
  从内容上看,一是会议报道程式化。报道经常是中药铺里买药,一律地来个“照单全抓”。从主持、剪彩、颁奖到典型发言、领导讲话等等,一个不落地写上报端。由于“胡子眉毛一把抓”,因而报道无新意,文章语言官样化,无接近性和可读性。二是总结式的报道过多。一些报道虽然不是以领导活动和会议的面孔出现,却是长篇累牍的工作制度、措施和数字成绩的无序堆积,标题虚无缥缈,“放之四海而皆准”,文章缺少主要观点,内容无层次感、逻辑性,宛如没了“主心骨”,让人剪不断理还乱,没有丝毫阅读兴趣。
  从报道的数量上来看,过多过滥。存在着凡领导出席的活动和会议必报的现象。由此产生数量多、质量一般,报道缺少层次感、浮在表面上等一些问题。其实这是陷入了“唯官唯上”的误区,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背道而驰。

  把握新闻规律,科学应对会议报道
  1.珍视会议——宝贵的新闻资源
  首先充分认识到,会议是报纸报道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每天的会议为我们的新闻报道提供着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而且真正有意义的会议,人民群众的关注度高;会议是政策研究、制定和发布的平台与渠道,人们都渴望从中了解到关心的问题和政策情况;开会不仅仅是领导、干部的专利,广大群众有这方面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怎么了解、参与?那就是通过媒体的报道来参与。
  二是会议为新闻采访提供了很多便利。在地市一级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很少开新闻发布会,一个个党政会议包含了许多的新闻。领导的活动又为记者提供了与采访对象面对面采访的好机会。它不仅节省了记者约找采访对象的时间,深入采访的相关费用,而且有很强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三是摒弃会议报道好做的错误认识。会议报道,不只是简单地拿一份文件和资料来就行了的事。会议的政策性强,仅做到政策准确无误和符合新闻要求标准就很不容易,而要进一步做出彩、出精品,“平凡中显神奇”,就更是难上加难。如果说会议是一池平静的湖水,那么优秀的记者就能从中激起一圈圈微澜来。
  2.认真搞好每一次具体的会议报道
  力掏“干货”。针对会议报道过长、过大、过空的问题,提倡记者多写、编辑多短小精悍的文章,力戒文章大而全、版面空乏无味和信息量少。在报社要形成从写作、编辑到评定稿件,首先考虑报道的新闻性的大好环境。从新闻性出发,该写短的就坚决要写短,头条也要多发短文章。要突出新闻时效性、新鲜性、可读性,多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和焦点。要树立一事一报和从点上做全局文章的思想认识。坚决不发工作总结式的报道,杜绝“一、二、三、四、五……”地“开中药铺”。
  善于捕捉有用的新闻信息。会议就像一大盘沙子,里面有许多内容,而金子就掩在了其中。这些金子,有可能是一项新出台的政策、一个新实行的措施,也可能是领导一个新的观点、新的工作方法。关键是要捕捉其中的闪光点,把金子挖出来,清洗加工,奉献给读者。要想及时、准确地捕捉到新闻信息,一是要认真参会、听会。新闻信息往往转瞬即失,只有全神贯注地全程听会,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才能发现、并找到有用的新闻信息。二是要勤于思考。一个会议,涉及的范围广、信息量大,哪些是重点,哪些有用,哪些独具特点,需要记者开动脑筋,进行分析、比较、甄别,全面地考虑、重点地把握。三是培养新闻敏感。在会议报道中,记者要有敏锐的新闻嗅觉。对有用的信息进行筛选,认真比较,综合考虑其新闻要素和新闻特性,发掘出最具新闻价值的新闻。四是快动手。“发现它,并抓住它。”会议新闻同其他动态新闻一样,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里发现、捕捉、倚马可待地迅速写成新闻,发回报社,及时地见诸报端。不能等到会议结束了,才去清理一大叠会议资料、找新闻、慢慢腾腾动手写新闻,好几天后才发新闻。
  新闻报道方式、方法求新、求变。要改变过去传统的、陈旧的、单一的报道形式,根据捕捉到的新闻信息,做到消息、通讯、特写、访谈、图片摄影等多种文体并举。一是化静态为动态。在人们的印象中,会议一般都是静态的,容易给人空泛的感觉。记者可运用手中的笔,通过特写、访谈等体裁,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人物的动作举止、言谈观点、新闻的来龙去脉。用手中的相机,捕捉跳动的因素,以图像来诠释会议的主体精神,联动读者的阅读心理。二是化平凡为出彩。会议因为形式较固定、单一,容易给人平常、一律的感觉。记者可运用多种报道形式,有重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出最有新闻性的内容,让人一读就有不同凡响的感觉。
  跳出会议写新闻。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记者从会议和领导活动中发现和捕捉新闻线索,会后,找到相关单位、个人,进行深入了解、追踪报道。不仅完整地报道一个详细、生动的全过程,还要深挖有关背景故事,听听群众的看法和意见,反映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引起有关思考和重视,并提供解决的建议。
  比如,动员或总结性会议,记者的目光不能仅仅盯在会议表面,而是要摸清工作的新特点、新动向、新措施。比如某项活动、行动、建设项目的启动或结束、竣工仪式,只是给了记者一个捕捉、写作新闻的由头。记者要做的是把握整个过程的清晰脉络,有重点地展示每一个环节或具体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涌现了哪些人,结果如何,以及专家、权威人士对此的评价和看法;对重大决策性会议和一般性会议。地市党报特别要防止做成“官样”文章,避免因按程式化的会议报道模式报道,把重大新闻做“小”,把“小”新闻做大。想方设法地尽量排除一切可能淡化新闻主体的因素。
  (作者单位:团结报社)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11月中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