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社会新闻记者如何提高职业素质
2010-01-31 14:20:11
来源: 作者:
摘要:
● 李文辉 常力轩
都市报是以城市市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报纸,主要特点是关注社会事件、贴近市民生活、注重舆论监督,而都市报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以社会、民生新闻为主打。社会新闻由于涉及领域广,题材分散,知识趣味性强,又伴有突发性,加之不像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文教卫新闻那样有固定的“口”可以跑,采写难度较大。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出色的社会新闻记者,需要具备以下的素质:
利用“8小时以外”的时间
记者是一个没有时间表的职业,新闻事件不可能只在上班时间发生。一个优秀的社会新闻记者需要充分利用“8小时以外”的时间,逛超市时,上网聊天时,上下班的路上,只要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都可能发现新闻线索。
2009年8月21日《每日新报》刊发的一篇关于超市散装熟食不卫生的稿子《摸掐闻?这是进嘴的!》,就是记者下班后逛超市时发现的:消费者在挑选熟食时,动手摁、用鼻子闻,但卫生部对经营散装熟食有明确规定,要求“必要的遮盖”,并设立“禁止触摸”的标志。但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却发现,几家大型超市销售散装食品的柜台没有一家对熟食进行遮盖,也没有打出禁止消费者触摸的标志。报道见报后引起强烈反响,质监部门开始对相关行业进行严格检查,市民也纷纷拨打报社的热线,反映在购物时遇到的这种不卫生的现象,而各大超市也致电报社向广大消费者道歉,同时表示会加强管理。
记者是媒体与社会方方面面直接发生联系的个体,一名优秀的记者应该“24小时都在服务区”,全天候处于待命状态,随时随地观察生活,用记者特有的职业敏感去挖掘、去体验。
尝试做一个“百变星君”
社会新闻记者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由于各人的文化程度不同,性格偏好各异,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适应采访对象的变化,不仅仅是作为一个“采访者”去记录一个事件,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角色“移情”去适应不同的采访环境。在《每日新报》社会新闻部,“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甚至成了对记者的基本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应变能力不仅体现在对于被采访者的适应上,还在于记者对突发情况的应变。2009年7月15日凌晨,津晋高速公路港塘收费站800米外匝道桥坍塌,5辆载货车坠落,造成6人死亡,4人受伤。得到线索后,《每日新报》社会新闻部记者火速前往,但由于现场正在施救,周围数百米的范围已经被封锁,不允许记者进入。为了深入第一现场,记者打开随身携带的登山包,从里面取出一套印有“质监”字样的工作服,带上安全帽,顺利地进入事故现场拍了照片。当天,一篇《津晋高速匝道桥发生坍塌事故》的消息见报,而同城的《今晚报》虽然也刊登了事故的消息,但由于记者没有深入现场拍到照片,纯文字叙述给读者的感觉不够直观、震撼。在都市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抢独家”既是记者自身价值的彰显,亦是媒体树立公信力、占领市场的“撒手锏”。当然,如此“应变”的前提是不妨碍救援工作的开展。
让“线人”无处不在
记者要广交朋友,这是新闻工作的性质决定的。社会新闻的线索遍及社会的每个角落,而记者又没有“分身术”,这就要求记者多交朋友,并与其建立起“热线联系”。记者应该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都安上自己的“耳目”,把视线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以便在第一时间掌握新闻线索,这样就不愁“稿荒”了。
《每日新报》社会新闻有一个“小崔暗访”的专版,是该报社会新闻舆论监督的最前沿,记者崔楠被同事们称为“路子最广的记者”。多年来,他在各行各业结交了大量朋友,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发现新闻线索,他们就会第一时间拨通小崔的电话。长期的积累给他带来众多的新闻来源,在一些记者苦于“没词儿”时,小崔却总是忙得不可开交。
不做狗仔,但要有“狗仔精神”
我们通常把善于追踪明星隐私的娱记称为“狗仔队” 。一提起“狗仔队”,很多人会皱起眉头,认为这些人专门以窥探名人隐私为业,缺乏职业道德。但真正的狗仔记者,具有敏锐的新闻嗅觉、持续追踪新闻的耐力甚至独到的新闻判断力,凭借一追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狗仔精神”,狠挖第一手新闻。这与当前新闻记者职业素质普遍下滑、专业精神堪忧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抢独家、勇揭丑、忌浮躁,记者不妨借鉴一些狗仔队的职业精神,让那些社会恶势力和不文明行为曝光。当然,也应把握好“度”,要只学“精神”,不做“狗仔”。
“有效切入”做好“细节新闻”
在纯粹的新闻理念里,并没有细节新闻这个概念,这个“细”字不是人们理解的细致、细腻、细微,而是和新闻事件的筛选、新闻角度的选取等联系在一起的,是介于深度新闻与突发新闻之间的,一种比较独特的新闻体式。①
2006年7月9日,一个6岁的男孩从6楼窗口坠落,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意外呢?从周围邻居那里得知,原来孩子是在床上玩耍的时候爬上窗台而后翻出护栏坠楼的,靠近窗口的床才是“罪魁祸首”。《每日新报》社会新闻部记者在现场搜集到了这个新闻细节,再加上深入采访,把这个突发事件做成了一篇探讨孩子在家安全问题的新闻稿件。首先记者搜集了孩子在家发生意外的几种可能性,并聘请专家对整个新闻事件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别让家长的疏忽和家具的不合理摆放成为制造悲剧的元凶这一观点,并给出了确保家庭安全的合理化建议。稿件从三个角度诠释了一个新闻事件,对现场、观点、提醒进行分层处理,使读者一目了然,而这正是抓住了孩子在家的安全问题这一新闻点的缘故。抓住细节,即使是常人不以为然的“小事”,也能挖掘出耐人寻味的主题。“真正优秀的新闻记者不仅关注新闻事件,更关注事件背后的故事及将可能产生的更深远的影响。”②
记者是一份需要激情、热情和理想的职业,但是要作一名优秀的记者,徒有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行业间的竞争给都市报的记者们提出了更多的挑战,都市报的记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才能做好社会新闻。
注释:
①金凡晴:《细节新闻:新闻表现手法的细化》,《每日新报》,2006年8月3日
②周志懿:《记者不要自贬为“新闻民工”》,《青年记者》,2008年11月上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1月中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