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编辑要“三勤”
2011-09-20 13:27:24
来源: 作者:
摘要:
● 段 琳在一些人的眼里,做报纸副刊编辑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需将别人的成品拿来,用红笔在上面圈圈删删,就大功告成了。然而,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做一名合格的报纸副刊编辑,绝非易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些报纸副刊编辑,很多人成了大家、名家。《申报》、《大公报》等报纸的副刊在全国具有难以替代的影响力。这些报纸的副刊,对正刊来说,所起的已不是绿叶衬红花的作用,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独放异彩。一张报纸的副刊能办到这种程度,当然是编辑的功劳。只有高素质的编辑,才能办出让读者喜爱的副刊。
“眼勤”让编辑成为杂家
这里所说的“眼勤”,就是勤看。从广义上说,它包括观察生活和博览群书。要让编辑了解这样一个庞杂的肌体的各部分,是比较困难的。他不可能样样去亲自深入、亲身体验。因此,最快捷的办法,就是对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要感兴趣,用你的眼睛多看。另一方面,就是读书,读有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书,在通读的基础上,掌握其中的一些重点内容和主要术语。一般情况下,我们大都喜欢读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而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读物,尤其是哲学和经济学等枯燥的学科,则敬而远之。可副刊编辑不能避重就轻,可以说,想绕都绕不过去。那些科普作者会用很娴熟的笔法,寄来一篇海底生物的稿子。假如编辑对有关海洋生物的知识一无所知,那么,即使文章写得再生动有趣,也会被当做“沙子”丢弃的。而那些搞社会科学研究的作者,则喜欢用哲学的思辨来写杂文或人生感悟,在文章中,他们会用很多专业的哲学术语、引文。倘若编辑对此一无所知,即使对作品所阐述的观点很欣赏,在编辑的过程中,由于水平有限,也会大大降低作品的质量。
“嘴勤”为编辑插上知识的翅膀
对报纸副刊编辑来说,“嘴勤”不是指新闻记者采访时的提问。这里的“嘴勤”衡量着一个编辑的胸怀和素养。一个副刊编辑,要想使自己在编辑各类稿件中知识游刃有余,最好的办法就是向那些内行的专门人士请教,也向那些略知一二的人“下问”。不少编辑为了对自己扬长避短,就喜欢采用那些自己熟知的内容,虽然文章写得平平淡淡,没有任何特色,但这样省了许多力气,用不着向别人请教,更重要的是可以掩饰编辑的知识贫乏症。不少报纸的副刊之所以办得既无生气,又无人气,与其编辑是有很大关系的。正是编辑的“嘴懒”、“心虚”,导致了读者对其副刊不屑一顾。
“手勤”是编辑的立足点
一个合格的副刊编辑,还必须是一个“写家”。然而,长期以来,不少的报纸副刊,严重地忽视了对副刊编辑写作的培养,大多以为编辑应该把心思全部放在编辑作者的稿件上,甚至把那些“手勤”的副刊编辑看做是“不务正业”。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在编辑作者的稿件中,也有个“实践出真知”的问题。一个对写文章一窍不通的副刊编辑,怎么能编好别人的稿子呢?“手勤”的副刊编辑,面对一篇文章的题目,就会产生很多想法,及至动手编辑时,应该删除什么、增添什么,心里已是一清二楚;相反,对那些从不动手写文章的副刊编辑来说,给他一篇需要修改的文章,常常会手忙脚乱。更有甚者,大笔一挥,删掉了文章的精华……副刊编辑的“手勤”,还能与作者产生互动效应。在谈起稿子的取舍时,也就有了更多的理解、谅解和共同语言。
(作者为青岛日报群工部主任)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8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