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行业报如何做出好新闻
2017-02-03 15:44:41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1月下 作者:刘英才
摘要: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仿佛一夜间感受到瑟瑟秋风。近70年历史的老报纸——中国铁道建筑报,在传统平面媒体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近年有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仿佛一夜间感受到瑟瑟秋风。近70年历史的老报纸——中国铁道建筑报,在传统平面媒体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近年有两位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朱海燕和江耀明,多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经济新闻奖,甚至写进新闻教科书。在互联网媒体日益兴盛的今天,中国铁道建筑报这张“非著名”报纸,在中国铁路系统广大读者的关心支持下依旧生机勃勃。作为一张铁路建设领域的行业报,这张报纸对如何在全媒体时代走好特色发展之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贴近基层:“草根”记者根植一线施工现场
中国铁道建筑报伴随铁道兵队伍诞生于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年代,创刊于1948年10月15日,是一张老报纸,距今年已经有69年的历史。
成长于铁道系统的中国铁道建筑报,现由中国铁建主管。中国铁建作为世界500强中的“百强企业”之一,作为全球最大工程承包商,始终以最大化的社会贡献率,推进国家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国铁道建筑报的新闻报道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铁建,没有离开过国家重点建设事业。
行业报纸与其他报纸相比,特点就是“行业”二字。中国铁道建筑报坚持贴近基层,贴近实际,不浮在上面。要直接感受读者的喜怒哀乐;要贴近再贴近,否则就是隔靴搔痒,就是浮在水面上的油花,就会失去自己的读者。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是铁路建设者的写照,他们工作的环境常常都是荒无人烟的地方。中国铁道建筑报的记者只有像草根一样,扎根到全国甚至是海外的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电站、水利水电等工地,才可能写出好新闻。
“坚持‘三贴近’,让笔永远为人民歌唱”是新闻工作者的天职。中国铁道建筑报的记者,只有根植一线施工现场,才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扎根行业:把他们的故事讲给社会听
行业报记者如何写出专业人士爱看,普通百姓也爱看的稿件?全社会都普遍关注的新闻作品如何诞生?
其实,行业报的新闻并不单纯是行业的、孤立的,而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青藏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中国企业走出去、农民工问题的报道,全社会都关注。配合企业施工的农民工就有几百万,他们身后是几百万个家庭,是成千上万的新农村,所以中国铁道建筑报报道的内容,既是行业的也是社会关注的。
很显然,一个行业报的新闻实践光有企业的新闻价值还不行,还要放在整个行业中来看,放在整个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来看。一个企业项目中的新闻,要站在中国铁路建设行业、中国经济的重点工作来立意、构思。这些都需要记者了解行业的状况,了解经济发展的状况。这样才能在企业实践中找到行业关注点。
施工企业的职工是很艰苦的,他们走小路修大路,睡窝棚建大厦,常年在深山老林、地下野外,有的常年在祖国边陲甚至非洲大漠。生活工作在这支队伍里的人们,有时不仅仅是身体透支,而且精神上有重压。行业报的工作就是要把他们的故事告诉给社会,把他们的情感诉说给读者,诉说给那些积极生活的人们,诉说给为祖国默默修砌幸福生活的人们。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中国铁道建筑报记者江耀明说,他常常觉得自己像一只负重前行的蜗牛,在小心翼翼地刻画着一个特殊人群的生存状态。他的话,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建筑行业报记者的行业特点。
坚守真实:坚守生命底线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记者职业的生命底线。记者要求真,求实,求新,永远追求真理。
当今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传播渠道更丰富。行业主流媒体一定要坚守自己的主导性作用,不能跟风,不能随波逐流,不能为了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而丧失媒体的生命底线。行业主流媒体要在手段上、形式上、视角上不断创新,要更加平民化,自尊不要自傲,自重不要自贱,自强不要自大,要尊重受众的知情权,不要居高临下。经历浮躁之后,受众终究会明白谁的声音最权威、最科学、最真实。
为了准确展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台长距离、大坡度煤矿斜井专用掘进机(TBM)的科技创新,中国铁道建筑报的记者长时间扎根厂房一线,与工人、工程师、设计师、总设计师等充分了解各项数据,体会制造企业的特点,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准确予以报道,展现“中国智造”。行业报纸绝不能刻意吹捧、以虚假拔高的方式哗众取宠。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原则之一。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十分严肃的话题,也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履行的责任。虚假新闻也许只是某一篇作品,某时某地某个环节某个自然人所为,但对其所在的群体、所在的集体、所在的行业,甚至整个记者队伍的公信力都是硬伤,对整个新闻事业的生态,都是严重的破坏,更为严重的是会导致新闻宣传“荒漠化”。
所以,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每一个包括行业报在内的新闻从业人员的共同责任,我们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爱护自己的心脏、爱护自己的操守一样,从我做起,从严把控,对虚假宣传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罗伯特·卡帕有一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最好的方法,是贴近现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中国铁道建筑报,就是贴近工地、贴近厂区、贴近工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你采集的素材没有假货、没有“瘦肉精”、没有“膨大剂”、没有“三聚氰胺”,才能保证终端产品经得起受众的检验。
独家新闻:抓主要矛盾看清问题实质
当今社会,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信息传播也越来越快速。业内人士一般认为,行业媒体有做独家新闻的优势。实际上,我们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这其实是被逼出来的,中国铁道建筑报记者没有大报记者的身份优势,但有资源优势,这些记者熟悉中国铁建这支队伍,站在行业的前沿,一切感同身受,专业就是优势,他们可以驾轻就熟地利用专家资源。
什么是独家新闻?独家新闻是别人没有报道的新闻。在绝对独家新闻日益稀少的今天,独家角度当然也是独家新闻,这已经成为媒体竞争的热点。为了做好“新时期的坦赞铁路”、中国海外首个全产业链铁路——埃塞俄比亚至吉布提的“亚吉铁路”报道,在面临着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所有中央媒体以及CNN等国际媒体的竞争中,在同题报道中如何找到自己的独家新闻角度?中国铁道建筑报精心制作了八个版的特刊,采写了《新时期的坦赞铁路》《草坪夜话》等报道。这一期特刊,在几十万职工乃至几百万家属和农民工中引起不小的反响,报纸一时间互相传看。随后,报纸又推出了《中国铁路与中国标准如何更好地“走出去”》的深度专访,进一步深挖“亚吉模式”对中国标准“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的重大意义。
新闻宣传必须抓主要矛盾,抓事物本质,看清问题的实质,不能人云亦云,一定不能浮躁,不能靠道听途说。炒别人的剩饭,肯定写不出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
舆论监督:善意监督,杜绝“封口费”现象
新闻行业与别的行业比起来肩负着更多社会责任——不仅仅要传递及时的信息,更担负着舆论监督的重任。行业报也必须承担起舆论监督职能。但是,这种监督应该前置,而不能等到病入膏肓的时候,再搞“秋后算账”式的曝光,因为会加大监督成本,加大管理成本,也会加大社会成本。有的媒体出于传播效果考虑,对有些问题放弃客观理性的立场,采用情绪化表达,放大负面情绪和畸形价值观,这就是在放弃媒体责任,也是在破坏社会信心,谈不上有效监督。做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改进工作。善意的舆论监督是企业管理者所欢迎的,也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新闻工作者应该坚决杜绝与舆论监督伴生的收取“封口费”现象,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新闻工作者的良知与操守。在一些地方假记者猖獗,制造丑陋现象破坏着新闻生态,危害着整个新闻事业。新闻工作者必须自重,不能以曝光相要挟,或者添油加醋,或者见风就是雨,或者歪曲事实,或者吹毛求疵,把手中的笔当成摇钱树。失去操守的记者,也就终结了自己的职业生命。
专业素质:既是专家又是记者,既是管理者又是员工
行业报记者需要什么样的素质?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没有基本的专业素养就无法与专家对话,就听不懂行业“语言”。要有丰厚的行业生活积累,要对行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有深度的认识,要能够深度解读从普通职工到高层管理者的所思所想,这样写出的新闻才不会有偏差。行业报记者不仅有新闻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工程管理知识。工程师可以管理现场、管好施工项目,但不一定能当记者;可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一名优秀记者基本可以去管理一个项目。
媒体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媒体从业者,当今的行业报纸与以往相比,对人才的需求有什么样的变化?与其他媒体记者一样,都是在与时俱进。行业报记者更应该是复合型记者,拿起相机能照像,拿起摄像机能记录影像,既是专家又是记者,既是管理者又是普通员工,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行业报是中国报业中一个庞大的群体,在全媒体的今天,行业报不是不拥抱互联网,而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但是互联网不是行业报的法宝,行业才是行业报的立身之本。只有“靠行业吃行业”,才能在互联网的大潮中始终站在时代潮头,成为行业的瞭望塔、啄木鸟以及心灵港湾、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中国铁道建筑报)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1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