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的语法修辞和逻辑错误
2017-05-26 16:42:15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5月中 作者:魏鹏
摘要: 《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标题的意思为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标题的好坏可以决定一篇文章的成
《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标题的意思为“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标题的好坏可以决定一篇文章的成败,是不容小觑的。语法修辞和逻辑错误在新闻稿件中比较常见,在标题中也并不鲜见。
用词不当
由于对所用词的使用范围把握不准,标题中使用了错误的词语,导致标题成为病句,这是标题中出现最多的一类病句。
如《水利反腐 九江捕获158只“鱼”》《消防官兵徒手刨出5岁男童》《进餐馆偷顺腿 小毛贼被抓现行》等。众所周知,鱼是论“条”的,这里却用了“只”;徒手只能是“扒”,这里却用了“刨”;生活中人们常说跑顺腿、偷顺手,这里却来了个重新组合“偷顺腿”。
《(主)啤酒未开瓶 发现有异物 (副)市民拒绝赔偿,只希望厂家重视食品安全》,即便不读原稿,仅从这个标题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副题中的“拒绝”用词不当,应改为“放弃”。
《甲午英雄壮举不容否定》中有个小标题《“战犯”丁汝昌》,“战犯”虽然带了引号,但仍然与文中表达的意思不相一致。从稿子的内容看,丁汝昌战败后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清政府下令给遗体穿上黑色囚衣,棺木也漆成黑色……以示戴罪”,因此,用加引号的“罪犯”比较合适。而“战犯”是指“发动战争或者在战争中犯有严重罪行的人”,即便“战犯”加上引号用在丁汝昌身上显然也不合适。
出现用词不当问题,主要是因为不用心,记者和编辑在拟写标题时,如果多一些考虑,这些问题就能够避免。
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与用词不当,性质相近,但搭配不当更复杂。对于用词不当的问题,将用得不当的词换成合适的词,问题就解决了,但搭配不当解决起来就没有这么简单。
如《(主)疯狂轿车冲撞交警和协警 (副)协警趴引擎盖上被拖行七八米》,协警趴在引擎盖上,是被车“顶”着走,副题中的“被拖行七八米”显然不恰当,当然用“顶”好像也不合适,具体怎么改需要综合考虑。
《改造火车站 出行更通畅》,火车站服务设施越来越到位,但与出行是否通畅无关,比如,火车站的服务水平再高,也无法保障乘客离开后转车、换车也顺畅。“通畅”,辞典上的解释是“运行和通行无阻”,一般是指出行和旅途中的顺畅,改为《改造火车站 乘车更方便》可能更准确一些。
标题中的搭配不当问题,不是更换一个词语就能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提高编采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素缺失
要素缺失,用一句通俗的话表示,就是话说得不完整。标题中出现这种问题比较低级。
如《“世界肝炎日”宣传活动》,看起来这句话更像句口号,不像新闻标题,主要原因就是这个标题缺少新闻要素,话没有说完。《质量安全把好关 品牌效益得提升》,什么产品的质量要把好关,谁来把关?从稿件内容看,稿子写的是某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对蔬菜基地的一次抽查结果,这些应该再通过副题或者肩题的形式加以体现。
还有一种情况,从形式上看,貌似各种要素都有,实际上受众所需要的要素并没有真实提供。如《(主)一女童从家中窗户处坠楼身亡(副)提醒市民注意孩子安全 避免悲剧重演》,副题提醒的内容比较虚,没有实际意义。其实,仅从标题中就可看出,悲剧的发生完全是楼上住户没有在窗口安装防护设施所致,副题应该从这个角度提醒,比如将标题改为《家有幼童,楼上住户请拦好你的窗口》,提示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中的“偷”字应该加引号,因为编采者并无“偷”的主观故意,但一时疏忽就造成了“偷”的效果。
如《高速路盗轮胎 3人作案百余起》,看到这个题目让人感到很吃惊,心想这贼本事够大的,在不允许停车的高速路上,竟然将车轮胎盗走。看完稿子才明白,窃贼原来是在高速公路服务区作案的。因此,“服务区”这个概念就在无意中被偷换成了“高速路”,毕竟高速路和高速路服务区完全是不同的,之所以设立服务区,就是让司机们在服务区办理在高速路上不能办的事,高速路和服务区能一样吗?
再看这个标题《摩托撞人想溜 协勤猛追拦停》,标题让人认为协勤是在执勤时拦停了肇事车辆,如果这样就是一种职务行为,作为一名协勤,这是分内的工作。但事实是该协勤是在家休息时外出遇上了这事,属于见义勇为,因此,标题这样表述就不准确,应该强调协勤这个概念,更应该强调他是在工作之外的时间见义勇为。
如果说上述两例稍加注意就能避免的话,下面这例隐蔽性更强。《(肩)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实施细则发布 (主)生产危险化学品 若无证将被重罚》,这个标题与内文的内容不符。请注意,肩题中提到的概念是“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而主题中提到的却是“生产危险化学品”,“使用相关危险化学品的生产活动”和“生产危险化学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比如印染厂用硫酸进行漂白,这是使用危化品生产,不是生产危化品。政府出台的这个新规是针对使用危险化学品出台的,并不牵涉“生产危险化学品”,所以,主标题中出现“生产危险化学品 ”,就属于偷换概念。
修辞失当
在标题中经常遇到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就会出现问题。
《公款频成官员赌博“提款机”?》,运用的比喻不当。把公款比喻成“提款机”不准确,一个是钱,一个是为钱服务的机器,它们无法相比。
《客战天体弗兰缺阵 大阪提前缴械投降》,“缴械投降”比喻交战的双方一方主动认输。这是恒大队与大阪队第二回合赛前的一篇稿子,大阪队大牌球星没来,只能说恒大队有胜算,并不意味着对方放弃争夺。
逻辑问题
标题中违背生活常识的现象在报纸版面上也屡有出现。《11岁劳工拖着百斤煤炭来回爬》,这个小劳工怎么拖着煤炭来回爬呢?拖着百斤煤炭的过程只能是单向的,把煤拖到一个地方卸掉后,空着筐回去再拖下一趟,“来回爬”没有问题,但不可能拖着百斤煤炭来回爬。
类似的问题还有《高楼大厦是我家 每天上下全靠爬》,标题中的“上下”应该指的是上楼和下楼,“每天上下全靠爬”的意思应该是“每天上楼下楼全靠爬”,用“爬”与“下楼”搭配是不恰当的。
遗漏“珍珠”
稿子中有非常令人感兴趣的新闻点,是需要特别突出的看点,但在标题中没有出现,让“珍珠”淹埋在“土”里无法闪光,非常可惜。
《私灌天然气 “炸弹”背回家》,应该说这个标题本身也很吸引眼球,但一看配图觉得还是缺了点什么,就是没有让“塑料袋装天然气”这一关键要素在标题中出现。私灌天然气,看用什么装,用钢瓶装,虽然也存在危险,但似乎并不那么可怕。用塑料袋装的天然气在屋顶上飘荡,不是一般的危险,应该将这一关键要素在标题中体现出来。如果标题改为《偷气当柴烧 “炸弹”房上飘》,更能体现这一“奇观”。
情感错位
称谓有褒贬,该褒的地方贬了,该贬的地方褒了,就是情感错位。如《偷两棵桂花树 小伙被拘六日》,这里的“小伙”一词用得不是很准确。我们通常说这个小伙子怎么怎么样,带有一种比较亲昵的感觉,不适合用于对偷盗者的称呼。
《产后瘦身 耗费千元仅减一斤膘》, 标题中的“膘”不但多余,还带来表达上的问题。膘指肥肉,但多用于牲畜,用于人时含贬义或戏谑意。将“膘”字去掉,不但不影响表达,反而读起来更上口且押韵。
主次颠倒
把最该强调突出的内容,放在了次要位置,而本来并不是很重要的内容,却被强化突出,报纸标题中这样的问题也不少。
如《顶风要礼 黑龙江一班主任被撤职》,当事者被撤销班主任职务,并停止教学工作,两种处罚孰轻孰重?表面看来,撤销班主任的职务似乎是很重的处罚,其实,班主任不是领导职务,也没有行政级别,比普通教师只是多了一些对班级管理的责任,因此撤销一个班主任职务对一名教师来讲,没有多大的影响,他可以继续教学拿工资。相比之下,“停止教学工作”对一名教师来说是被剥夺了教学的权利,这样的处罚才是致命的,因此,标题应该从此着眼。
指代混乱
标题中指代的事物不明确,含混不清,不知所云,这种情况我们姑且称为指代混乱。如《想当“圆梦使者” 快来加入我们》,“加入我们”这个说法令人费解,也不符合语言习惯。“加入”应该是跟某个组织的名称搭配,稿子中没有提及这个组织叫什么名字,“我们”也无法指代这个组织。“我们”指代的主办方,说句开玩笑的话,在这里,我们也不知道“我们”是谁了。
以偏概全
标题中的以偏概全问题有几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某个机构(哪怕是最权威的机构)掌握的部分数字代表全部。
如《不到50天已有33人一氧化碳中毒》,这个数字是从医疗急救中心得到的,并不是所有的一氧化碳中毒者都拨打了120救助电话,所以医疗急救中心掌握的数字并不是最完整的。也就是说50天33人肯定不是一氧化碳中毒人数的全部。其实,对于记者而言,拿不到全部数字也不要紧,只需在文中交代一下“这个数字仅是……”就行了。
标题中以偏概全,很多时候是这样的:某地搞的活动,标题中没有体现出来,结果就会被误以为是全局的事情。《交警集中查处飙车族》,这是一个区县警方的一次集中行动,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全地区的一次行动;《交警夜查常态化 严管重点车辆》,这是对一个区县交警工作的报道,容易误解成对整个市的交警工作的报道。
(作者单位:鲁中晨报)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5月中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