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
首页>采编技法 > 正文

人际传播视角下健康类节目主持研究

2018-04-23 01:47:05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4月中   作者:刘思雨

摘要:  健康类节目,是电视服务性节目之一。这类节目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实用性强、贴近生活,以特定的内容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具体而实用的服

  健康类节目,是电视服务性节目之一。“这类节目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实用性强、贴近生活,以特定的内容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具体而实用的服务。”①健康类节目以特定的健康、养生信息为传播内容,迎合中老年受众群体的喜好。随着全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健康类节目不仅在中老年观众群体中深受喜爱,在年轻观众群中也有一定关注度。这类节目对节目主持人的要求具有特殊性,不仅要有全面深入的相关知识,还要有强烈的观众服务意识。

  健康类节目主持中的人际传播功能

  美国传播学者约瑟夫·A·德维托给人际传播下了一个定义,“人际传播是两人或者多人之间的语言和非语言互动”。②健康类节目是以服务为根本目的的传播载体,主持人就是带有服务功能的传播者,健康类节目全过程正是人际传播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双重功能。

  1.帮助功能。帮助,是人际传播的目的之一。健康类节目主持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给观众提供专业帮助的。例如,节目话题是“颈椎病”,收看或在现场的观众有颈椎病患者,或者观众的家人朋友有颈椎病的困扰,那么在这档节目中,主持人和专家、嘉宾之间的访谈内容,就对这些观众有帮助。

  2.劝说功能。有专家学者认为,所有的传播活动都具有劝说性,人际传播也不例外。当前,很多健康类节目在话题选择上越来越关注热点、时效话题。例如,在2017年“爱眼日”当天,《养生堂》就推出了一期有关“白内障”的节目。这样一期节目播出之后,就有可能影响观众的态度或者行为,更加爱惜自己的眼睛,并且知道怎样做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双眼。

  健康类节目主持中的人际传播现状

  健康类节目一直都在寻求内容和形式的突破与创新。媒体融合背景下,一种演播室对话的主持形式,辅以VCR、专家讲解、现场互动的节目样态成为主流,这其中,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和北京卫视《养生堂》成为代表。《健康之路》节目中,除了现场观众,每期在舞台上还会出现几位嘉宾观众作为代表与主持人互动,《养生堂》节目中,主持人在不同的特定情境下,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吸引观众,点明主题。然而,当前健康类节目主持仍存在问题。

  1.“泛娱乐化”逐渐变成媒体融合背景下很多节目的发展趋势。虽然健康类节目有权威专家坐镇演播室,但仍因为主持人的“娱乐化”,导致整体科学性的缺失。一般来说,服务性节目风格适宜轻松化,多一些新鲜元素会更吸引受众,但像健康类节目这种信息专业性较强的节目,就不宜过分娱乐化。

  2.话题引入过慢或生硬。主持人在开场白中传播太多与节目无关的信息,会让观众难以找到话题重点,流失观众群。有些主持人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少或生硬的“预告式”信息,会让观众很不舒服,疏远与观众的关系,影响人际传播的效果。

  3.对话中重点不突出。一期健康类节目总涵盖很多信息,但是时间非常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要传播更多有效信息,就需要主持人明确详略、主次,正确积极引导医学专家,直中要害进行解析。

  健康类节目主持中的人际传播策略

  1.善用前馈信息。前馈,是指传播正式信息之前就已经传播给受众的信息。如果把前馈看做“预设语境”,这样主持人以前馈开始节目或开始谈话,更容易吸引受众。大多数时候,主持人的前馈是和节目开场白衔接在一起的。例如,《养生堂》2017年8月1日节目刚一开始,主持人刘婧就先用问题“哪种能力最重要、最不能失去”作为前馈,调动现场气氛、拉近观众与主持人的距离,引发观众思考“自理能力”,与本期主题“骨关节炎”衔接紧密。2017年9月9日的《健康之路》节目中,主持人冀玉华先提出问题“千金难买老来瘦吗”,现场让观众发表看法,引出话题。这种前馈还很好地做了设想,把观众设定在一个特殊身份——“老年人”。为了使用好前馈,主持人必须做大量案头准备工作,如果前馈冗长,会显得话语毫无重点可言,引起观众怀疑主持人的说话内容。另外,主持人需要具备引导能力,既让观众表达自己的看法,还能把握住观众的话语走向。

  2.传递、接收反馈。健康类节目中往往是以主持人与专家双方交流传播的模式为主。反馈不仅仅是点头或言语表示赞同,更要站在观众的角度。在节目准备阶段,主持人往往能够了解专家大概讲些什么,编导会据此设计问题,但主持人还应根据现场观众需求,补充提问。大部分主持人可以传递反馈信息,却缺乏接收反馈的意识。健康类节目中,主持人与专家之间的对话访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现场观众的反馈容易被忽视,参与节目的过程几乎全是倾听,这是一种“我说你听”的错误模式。施拉姆提出人际传播是一个高度循环的模式,双方都承担着编码、解码、释码三种功能,双方不断向彼此传递信息,也不断在接收来自对方的信息。在健康类节目中也是如此,主持人通过观众的反馈信息,往往可以了解传播效果,并据此及时调整甚至改变对话内容。另外,观众在专家讲解的过程中不会打断用言语进行反馈,这就要求主持人注意非语言信息。体态、表情、眼神都可以作为非语言信息反馈给主持人。

  3.降低传播噪音。噪音,是干扰人际传播的因素之一,它会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在健康类节目中,主持人、专家、观众各自有着不同语言意义空间时,这种噪音就会影响传播效果。专家使用医学术语而不加以解释,而观众也并不了解这一术语的含义时,噪音甚至可以完全屏蔽有效信息的传播。这需要主持人在倾听专家的表述后,将观众较难理解的词汇做通俗化解释,让观众理解。不可否认的是,所有人际传播或多或少都有噪音,但主持人在节目进行过程中需要降低传播噪音,减少传播的不确定性。

  首先,主持人的语言要更准确。在健康类节目主持中,主持人使用的词汇越具体,就越能够让观众聚焦你的词汇,越能够让观众理解你的意思,越能够有效引导观众去思考,传播效果会增强。

  其次,主持人控制语速也可以降低噪音。由于健康类节目的受众群以中老年人居多,为了让观众更易于接收,需要主持人适当放慢语速。研究表明,较快的语速会降低理解程度,观众会将注意力放在分辨词语上,而非在表达意义上。

  结  语

  健康类节目主持作为一种人际传播,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当前的健康类节目迫切要求主持人提高人际传播能力。主持人通过前馈信息、反馈传播、降低噪音等策略,避免当前主持中容易出现的种种问题,妥善把握节目整体节奏,调动现场及电视前观众的收看积极性,配合、引导专家生动传递有效信息。只有真正做到有效的人际传播,一档健康类节目才会实现其服务目的,被更多观众喜爱。

  注释:

  ①周小普:《广播电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第126页

  ②【美】约瑟夫·A·德维托著,余瑞祥等译:《人际传播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7页

  参考文献:

  ①曾志华:《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

  ②胡正荣 段鹏 张磊:《传播学总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2版

  ③王孜:《新媒体语境下如何讲好健康故事——健康类电视节目的突破策略》[J],《电视研究》,2016年第10期

  ④石伟光 邢颖:《养生健康类电视节目实用性与娱乐性的融合手法》[J],《当代电视》,2016年第12期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4月中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