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
首页>采编技法 > 正文

“小人物”报道的策略和意义

2018-05-22 01:40:51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5月中   作者:王建华

摘要:  近年,受众的多元价值取向使小人物报道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各种非典型、多样化的普通小人物进入媒体空间。低姿态、平民化的人物选择策略

  近年,受众的多元价值取向使“小人物”报道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各种非典型、多样化的普通“小人物”进入媒体空间。低姿态、平民化的人物选择策略,改变了传统报道方式。“小人物”,也就是普通大众,是社会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理应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草根新闻范畴的“小人物”,因其经历的普遍性,更能映照出深刻的人性,真实再现社会现实,唤醒深层次的心灵共鸣。

  “小人物”的故事更能反映社会现实

  “小人物”报道,要让读者愿意读并持续读下去,首先要选题得当,用精彩故事承载人物。选取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和生存状态,并以此反映社会真善美及社会变迁,推动民主政治、法治社会、市场经济进程。

  2009年,《郑州晚报》重磅推出的《“最美乡村女教师”李灵》,报道了80后青年李灵从零开始,在乡村学校教留守儿童识字和算术。别人离开的时候她留下来,别人收获的时候她还在耕作。她的善举让无数人把目光对准了留守儿童群体。李灵是普通的基层乡村教师,但正是因为对她的报道,才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乡村留守儿童及乡村教育的关注,这个议题进入大众视野,让更多人看到了新闻聚光灯照不到的一面。“小人物”的遭遇,更能反映社会的大现实。记录“小人物”,本身就是记录这个时代。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需要走进平凡的普通大众当中,时刻保持对基层群众生活及热点的关注。怀着厚重的人文关怀,和采访对象零距离接触,挖掘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闻题材,表现普通百姓对生活的诉求,描画社会生活大图景,并从中提炼出深刻独到的大主题,是“小人物”报道的意义。

  “小人物”报道要寻求情感认同

  “小人物”报道还需要与选题相称的内容和最佳表现手段。与传统典型正面人物报道相比,“小人物”报道的风格有了极大的改变。新闻报道的目的不再是宣传正面人物的精神引领,而是围绕普通人的人生故事展开叙述,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从细微处和琐碎的生活瞬间来呈现生活的真相,贴近生活,以寻求社会心理认同。对报道者来说,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受众,才能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因此,“小人物”报道一定要有情感,有人情味儿,力求引起人们的共鸣,情不自禁产生或悲悯或敬重等各种情感,而情感认同是传播效果的基本保证。

  腾讯图片站《中国人的一天》栏目,就是一个展示普通“小人物”生活细节与喜怒哀乐的平台。这些人物报道,都是选取普通但是又很有典型性的人物,比如《百岁夫妻的爱情》《11岁的铁脊梁》《远征军老兵周井玉的晚餐》……没有煽情,只是用写实的记录来感染受众;没有任何预设的价值判断,而是用人物自己的行为来举证。从这些故事中我们不仅看到温暖和幸福,还能深刻感受到身处底层的无助与彷徨。这个反映“小人物”的栏目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形象,反映了与当前的社会问题紧密相连的一些难题,比如婚姻、看病、上学等。受众对这些真实的故事感同身受,强烈的心理认同拉近了与媒体的距离,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小人物”报道更强调细节和体验感

  为寻求读者的情感认同,“小人物”报道必须在文章的细节和体验感上下足功夫。“小人物”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尤其需要细节来丰满人物形象。因为每个人都有曲曲折折的故事,看似平常,却有情有味。只有通过展示他们最动人的场景,挖掘日常生活的闪光点,才能让受众信服和感动。

  比如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人物通讯《无声的世界杯》:“天下着大雨,6名农民工卷着裤管,打着伞,深夜站在广州街头一个露天大屏幕下,仰着脖子凝神观看正在转播的世界杯。”开篇以小视角切入,充满细节,画面感鲜明,生动刻画出转型期中国社会中农民工的典型意象。这种意象的塑造蕴含深意,试图通过个体来理解一个群体,同时意象的塑造也技巧纯熟,通过大量细节和画面感勾起读者的同理心和同情心。

  央视曾经报道过一个叫马子硕的孩子去儿童医院看病的新闻。记者通过对孩子的跟踪与全程记录,将孩子挂号、就诊、与医生交谈等各个细节都记录下来,生动真实,现场感极强,让很多节目前的观众犹如亲身经历,尤其是那些有孩子的受众,很容易联想到自己。这种跟踪记录式的全程报道,是典型的平视视角,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体验感,从而对报道所阐释的问题深入思考。

  跟随老百姓进入日常生活,逐一记录点点滴滴,进行全程跟踪式和细节化的报道,是对生活本真的还原,实现了新闻报道的平民化。

  新闻工作者不仅要积极适应国内外媒体环境的变化与发展,还要在尊重新闻报道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新闻报道手法,加大对“小人物”的报道力度,这不仅有利于密切媒体与受众的联系,更有利于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党委宣传部)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5月中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