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环境下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四种思维
2019-09-06 11:09:03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8月中 作者:陈媛媛
摘要: 随着媒体智能化进程的逐步深化,人工智能已成为媒体未来发展蓝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时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挤压着编辑的生存空间,传
随着媒体智能化进程的逐步深化,人工智能已成为媒体未来发展蓝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时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挤压着编辑的生存空间,传统意义上的采编工作将被智能机器人逐渐替代,人工编辑未来的职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变数。智媒时代的编辑首先要明白的是,媒体的智能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且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若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则必将被时代所淘汰。而媒体编辑要跟上时代的发展,除了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成为“全媒体”人才之外,转变思维也是在新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聚合化思维
目前聚合式新闻平台已成为常见的新闻信息供给方式,如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和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相较,聚合式新闻平台的优势在于,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新闻信息的集成,再利用智能技术将信息精准推送给受众。对于媒体编辑而言,聚合不仅仅是简单的集成式推送信息,而是要为受众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内容策划服务,还要考虑新闻的多样化呈现,帮助受众发现新闻的内容价值。
媒体编辑的聚合化思维模式是指,在新闻生产中要始终围绕一个主题核心,将所有的线索都看作潜在的新闻素材,深入发掘线索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信息含量,拓展新闻表现形式,使新闻延伸至更多领域,为受众提供精良的新闻产品。以新华社报道2019年全国两会为例,新华社推出的全球首个AI合成女主播“新小萌”在本次报道中正式上岗亮相。此外,新华社在此次报道中利用AR直播眼镜为观众提供了第一视角的新闻场景,还借助5G传输技术实现了对两会的4K高清直播。另外,新华社还推出了“AR报道”《AR看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福利》,用户只需用客户端内置的AR功能扫描二代身份证后面的国徽与长城图案,就可以浏览政府工作报告。
场景化思维
在PC时代,互联网传播的场景是静态化的,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的意义则被大大提升,实际上,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就是基于场景的服务。而在场景化的新闻报道中,媒体编辑可利用摄像机镜头、录音等方式采集新闻信息,利用VR和直播技术带给受众沉浸式体验。例如:早在2017年4月,央视对“天舟一号”发射进行报道时就利用了VR直播技术,使观众能够近距离地感受火箭推进器喷射出的火焰和气体所带来的冲击力,给观众带来了极强的感官刺激。而且VR直播赋予了观众极强的自主性,观众可以在三个机位之间来回切换,还可以在VR全景视频中自由选择自己观看的角度。此外,央视还在直播中引入了具有交互性的讲解员与观众进行交流。场景化的新闻报道不仅具有视觉冲击力,能够增强观众的感官体验,而且丰富了新闻的表现形式,提升了新闻信息的可读性。
场景化思维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当前新闻同质化严重、信息量过度饱和,场景化新闻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体验。但对于媒体编辑而言,要实现场景化报道必须在深入了解智能技术的基础上才能加以实现,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切记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的报道内容设计出不同的表现方式,而且要避免走入“形式大于内容”的误区,只有如此场景化报道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新闻的本质价值。
感官化思维
在新闻传播中,视觉与听觉带给观众的感官刺激是最为直接的,VR、AR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新闻原有的呈现模式,给予观众一种“临场式”体验,满足观众深入新闻现场的需求。技术的应用使观众由传统的接收者转变为参与者,在情感层面与观众形成共鸣。
在智媒时代,人类的感官体验不再被束缚于现实环境中,而是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进入一种可视化、可触化的虚拟世界。对于媒体编辑而言,在新语境下要利用感官化思维达到两个目标:首先,要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准,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和研判用户的个人偏好,同时根据新闻内容性质选择恰当的感官传播方式;其次,要考虑新闻报道中页面的布局风格,新闻图片与音视频之间的穿插设计,为观众构建一种“单页面多感官”的效果。媒体编辑利用好感官思维,不仅能充分激起观众的收看兴趣,而且能够提升媒体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交互式思维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具有普遍性,即新闻内容产品不会根据受众的圈层不同、喜好不同而有所区分。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媒体越来越重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能够为受众提供更为精准的内容产品,这也意味着传统的传播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对媒体编辑而言,在智媒时代要培养自身交互式思维模式,打通新闻传播中的关键环节,架构起媒体与受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第一,媒体编辑需要与庞大杂乱的网络数据进行交互。虽说目前智能机器人已经能够生产新闻,却无法理解数据中所隐含的意义和价值,这就需要人工编辑进行掌控和分析。编辑要善于从庞杂的网络数据中择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数据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第二,媒体编辑需要与他人进行互动沟通。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之处十分广泛,但它也有力所不能及的方面。目前,人工智能机器人一般多用于金融、体育、突发事件等具有固定模式的报道中,但新闻报道中的主题策划、深度报道等工作还都需要人工来完成。所以,媒体编辑要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互动,不仅是与编辑间进行沟通,还要与记者、美编建立起良好的互动机制,组建起具有协作精神的团队,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建立起人机协作的报道模式。
第三,媒体编辑需要与受众进行互动。随着互联网的通达,用户生产内容逐渐受到新闻媒体的重视,新媒体平台的出现更是为受众参与新闻内容制造提供了良好机遇,特别是自媒体的出现不断挑战着新闻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与受众建立起良好、畅达的互动机制也就势在必行,在新闻媒体的未来发展中必须将与用户互动纳入新闻编辑的工作范畴中来。媒体编辑要利用技术优势及时掌握受众提供的信息,对社会舆情进行及时准确的研判。同时,还要与受众建立起主动积极的对话机制,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收集整理有价值的信息。
结 语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新闻媒体带来了颠覆式的改变,而媒体编辑转变思维的意义在于,目前的编辑工作已不是传统媒体时代单线的工作模式,媒体编辑应当重新审视媒体的功能,应以精良的新闻产品赢得受众的信任,同时还要避免人工智能给新闻生产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人工智能是媒体未来发展道路上不可避免的挑战,媒体编辑只有转变思维模式,提升对智能技术的理解和驾驭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机耦合”,从而体现出新闻媒体的核心价值。
【本文为2014年武汉工商学院科研项目“转型期媒介素养的体系建构与实施——基于传统媒体人的研究立场”结项成果(编号:A201411)】
参考文献:
①韩婷:《试论人工智能视阈下新闻业的未来发展路径》[J],《东南传播》,2019年第1期
②卢长春 刘莹莹:《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生产:变革、创新与重构》[J],《新闻传播》,2018年第19期
(作者单位:武汉工商学院文法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8月中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