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首页>采编技法 > 正文

县市媒体新闻App的在地化时评写作

2019-11-19 10:52:47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1月中   作者:沈振亚

摘要:  在地化的时评写作,首先提供的是一种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如果做得好,它也可能在言说之外,呈现出普遍性知识的风貌。在这

  在地化的时评写作,首先提供的是一种“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如果做得好,它也可能在言说之外,呈现出普遍性知识的风貌。在这种写作中,厘清历史事实,与言说常识同等重要。简言之,历史事实是常识的一部分,是常识得以展开的基础性知识。

  作为地方媒体,吴江日报社下属新闻客户端“今吴江”和吴江新闻网,一贯注重时评写作尤其是在地化时评的发布。今年新开的栏目“今吴江快评”,尤其为当地受众所关注。“今吴江快评”栏目隶属于今吴江客户端和吴江新闻网的“评论”板块,开设的初衷,主要是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在观念市场迅速获取观点的需求。在栏目开设初期,“今吴江快评”就定位于聚焦突发、重大事件的评论,突出贴近性、在地化,大幅提升在地化时评的比重。在地化时评在“今吴江快评”栏目中占据50%以上的份额。一段时间以来,“今吴江快评”发挥了快速对新闻事件发声、为公众提供观点的功能,在本地的观念市场具有重要地位。“今吴江快评”的写作,以今吴江客户端、吴江新闻网为平台,并不追求与纸媒同步,其言论风格更贴合年轻网民;它不回避甚至主动与本土尖锐公众舆论对接,在议题设置、情绪引导、化解疑虑等方面发挥作用。

  历史作为一种基础性知识

  2019年6月17日,苏州市吴江区中心城区行政体制改革和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对外公布。一揽子的方案中,包括撤销吴江区松陵镇、滨湖街道,设立吴江区松陵街道、江陵街道、横扇街道和八坼街道,同里镇区域范围也进行了调整。这一类行政体制改革和区划调整,在快速城市化的中国其实极为常见,一般来说,它也不会获得媒体尤其是全国性的广泛关注。但是,这一事件对于苏州市民尤其是吴江市民来说,因为关系到基本利益和朴素情感,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然,在这一调整过程中,并非所有的事件都同等重要,最敏感的调整就是松陵镇的撤销。《松陵“镇”没有了,但松陵永远存在》一文首先梳理了松陵建镇2000多年来的历史。从《吴越春秋》有记载开始,松陵作为建制镇,其行政区划或有调整,但一直存在。作为一个镇,它甚至比吴江建县更为久远,在外界,松陵一度就是吴江的别称。松陵不仅是一个地理和历史的存在,它还代表了一种文化。作为江南的核心意象之一,古往今来,以松陵为题的诗词歌赋就有很多,围绕松陵而展开的文化想象空间十分广阔。历史既是一种记载,也是一种想象。在地化时评的写作,在涉及历史事实时,一定要非常清楚其沿革和流变。作为城市化进程的一环,松陵镇在2000年以后,历经十多年,先后并入了八坼、菀坪、横扇三个镇,形成了一个规模超大的、历史上没有过的大松陵镇。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八坼、菀坪、横扇三个乡镇的人,未必会自认为是松陵人。如果不是在地化写作,作者大概也很难了解其间的微妙情结。更为重要的是,新时期以来撤并乡镇的种种后遗症如今都爆发出来。松陵作为吴江区政府所在地,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和治安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松陵“镇”没有了,但松陵永远存在》一文的作者梳理了这些历史脉络,并对一般松陵人的心理状态予以“同情之理解”,让文本有了历史的温情。

  再以2019年5月19日发布的今吴江快评文章《顾云奎逝世:风云人物落幕,改革永不止步》为例。当天凌晨,吴江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第一家上市公司永鼎股份创始人顾云奎先生辞世。顾云奎并不是吴江第一个辞世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以往,本地媒体对此类事件的讣告新闻都是忽视的。但是我们认为,在媒体融合的当下,在全国上下都重视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今天,不应忽视这类本土的重大新闻事件。文章简要梳理了顾云奎的创业史,并将其创业史与吴江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史结合起来,阐明了顾云奎们努力的重要意义:在社队工业的基础上,发展乡镇工业;在乡镇企业的基础上,引领民营企业壮大,形成了吴江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就此文而言,如果不熟悉顾云奎的创业史、不熟悉吴江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如果没有这些“地方性知识”的融入,整篇评论都是不可想象的,也不可能站得住脚。本文在顾云奎辞世当日下午发出,总点击次数为9440,还为本地不少政务类微信公众号所转载。

  常识作为一种扩展性知识

  2012年,吴江撤市设区,作为苏州主城区的一个重要板块而存在。松陵镇作为城关镇,其城区是苏州“一核四城”南部新城的主要承载区。在中国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行政架构中,对并入县市的相关镇撤镇设街道是一个普遍现象。当然,其间的问题十分复杂,镇改街道,既不同于现在的城市街道,又不同于乡镇政府,可以说既有两者的相似特征,又有着自身的特色。

  《松陵“镇”没有了,但松陵永远存在》涉及到的常识非常广泛,既有城市化进程中一般行政体制的沿革,又有对撤并乡镇现状的反思,还有镇改街道后管理模式的转变等,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因此,虽然最后成文只是一篇1200多字的短评,但作者参阅的文献、论文、资料十倍于写作量。也就是说,本文并非一篇随想式、感慨式的时评,而是建立在丰富文献基础之上的“小论文”。

  《松陵“镇”没有了,但松陵永远存在》一文明确指出,镇改街道后,松陵街道所在的太湖新城将与吴江开发区联动发展,这样,意味着这两片连在一起的吴江主城区,功能定位将进一步明确,而不是像原先那样各干各的,重复建设趋势明显。同时,作为南部新城区的松陵城区能见度将进一步提升,苏州主城区的首位度也会得到提升。

  对一般程度的民众而言,可能很难理解镇改街道对自身生活的影响。就现实来看,镇改街道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原先的镇村管理模式将向街居管理模式转变。由于吴江经济发达,松陵有着大量的外来人口,在原来的镇村管理模式下,外来人口处于事实上的无政府状态,而镇改街道后,街道对辖区内所有的居民都具有管辖权,这一问题也将得到明显改善。

  历史之外,上述常识作为扩展性知识,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也让《松陵“镇”没有了,但松陵永远存在》一文呈现出理性、客观、平实的风貌,具有一定的阅读快感,相信这也是此文转发率相对较高的一个因素。

  2019年5月18日,是根植于吴江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恒力集团的25周岁生日。近年来,恒力的发展重心处于东北大连长兴岛,其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是国家振兴东北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5月17日当晚,“今吴江快评”文章《恒力25年,见证中国民企大发展》发布,在朋友圈里广为传播,获得了 8210次点击。文章除了简单梳理恒力的发展史,更多的是回到当下,回到当前中国的发展环境中。文章认为,恒力布局东北,“既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服务国家振兴东北战略的需要。恒力的每一步发展,都踩准了步点,与国家战略同向”。

  文章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事实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这既是政策宣示,也应该是一项常识。

  在地化时评写作基本要素

  本文所列举的“今吴江快评”相关文章的写作并非尽善尽美,也很难把它们当作范文去得出在地化时评写作的一些基本规范和要求。尽管如此,在在地化时评写作广泛开花的今天,对一些基本要素的探讨,依然很有必要。

  1.在地化时评写作的时新性需要加强

  在融媒体环境下,地方媒体想要实现“移动优先”的路径其实并不多,除了快速抵达变动第一现场发回第一手信息,及时提供新颖的观点也是一条可以考虑的路径。地方媒体在各类新闻体裁的写作中,评论是一条短腿,反应迅捷的时评写作更是稀少,因此,作为贯彻“移动优先”战略的一种路径,地方媒体完全可以在快速及时的在地化时评写作上花些功夫,在纷繁复杂的地方舆论场中把握话语权。本文所列举的评论,之所以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传播,取得不错的效果,出了观点较新颖,注重“第一时间”发布甚至“抢发”是一个重要因素。

  2.在地化时评写作要求作者特别关注和熟悉本土社会热点

  “针对性”本来就是新闻评论的一大特点,在地化时评特别要求作者能够广泛关注本土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对市民真正在想什么要有深切了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写出优秀作品。而不是像有些评论那样,所谈问题与市民生活相隔十万八千里,空话大话连篇,丝毫不能引起大众的共鸣,如此,时评的社会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3.在地化时评写作需要发挥文本的交互性

  交互性既是互联网的技术特征,更是评论这种意见交流方式的本质。就此而言,在地化时评与一般评论并无不同。需要提醒的是,这一类评论的写作,由于想象的送达对象是本土受众,切忌出现大量官话、大话、套话,而应以网民喜闻乐见的语言进行写作。同时,由于互联网技术的特点,要及时地回应网民的跟帖或评论,在交互中不断丰富文本的内涵。

  4.在地化时评写作要处理好历史与常识之间的关系

  在地化时评写作需要处理大量的地域性内容,这类内容,涉及地方志、年鉴、统计公报等,对这类“地方性知识”的掌握,是在地性时评写作的基础和前提,但是,仅仅依赖这种知识而无法跳脱出来,时评写作就成为一句空话。当今时代,依然是一个需要常识的时代,结合“地方性知识”而言说常识,是在地化时评写作能否成功的关键。

  以上所列举的只是在地化时评写作的一些基本要素。需要指出的是,在地化时评并不是一个特别严谨的概念,正如地方性知识概念含混,有狭义广义之分,常识“也一样受制于被历史地被限定的判断标准”。在融媒体环境下,基于地方性知识和常识的在地化时评写作,经互联网传播后,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它可能是地域性的,也可能超越地域性而进入普遍性知识的领域。

  参考文献:

  ①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M],2012年1月第2版,第285页

  ②[美]克利福德·格尔茨:《地方知识》,商务印书馆[M],2016年5月第1版,第122页

  (作者单位:吴江日报社)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1月中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