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脱贫攻坚故事
2020-01-13 15:18:04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1月中 作者:宋利军 王俊 王景波
摘要: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更加突出的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要服务服从于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围绕扶贫这一重点工作,各级媒体都应深入基层、实事求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全面宣传,用带着泥土味、露珠香、热乎气的新闻报道,为脱贫攻坚工作鼓舞斗志,汇聚力量。
增强“四力”,做好脱贫攻坚新闻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既是新闻采编人员职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又是指导工作的方法论。结合脱贫攻坚新闻报道实践来看,增强“四力”意义重大。
增强脚力,就是要坚持在路上、到现场。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在农村,这就更需要新闻工作者能到达现场,去探索、去发现、去报道,把最精彩的故事呈现出来。《一夜风雪话脱贫——新华社记者借宿山乡贫困户记》是脱贫攻坚新闻作品中的上乘佳作。作品好就好在鲜活生动,极具乡土气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之所以能取得这一效果,首要一点在于,记者在冰天雪地中到达了贫困户家里。因为到了新闻第一现场,才捕捉到那些感人至深的细节。通过细节描写,这个困难中蕴含着希望的家庭变得具象了起来,作品也就打动人心了。
如果说脚力是基础,那么眼力就是关键。眼力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时对问题的发现力、辨别力、判断力。人民日报记者张志锋在采写报道《一碗拉面“拉”活一个贫困县》时,面对无米下锅的难题,从县里到省里,从省内到省外,前后跑了一个多月,一边跑,一边带着问题去观察、去采访,睁大眼睛去寻找众多繁芜的线索中最关键的内容。正是有了这样的采访体验,才让脱贫攻坚故事如文章中的那一碗碗拉面一般筋道,值得品咂。
“四力”之中居于最核心位置的是脑力,这也是对采编活动要求最高的部分,要求新闻工作者多动脑、多分析。2017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政治版头条推出了报道《扶贫攻坚不能搞花拳绣腿》,直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扶贫领域的顽疾,报道刊发后,引起强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相关会议上多次引用该文的内容。回顾该报道的采访过程,作者马跃峰坦言:“我们的报道要有‘问题意识’,记者要有‘建设心态’,看问题要有‘过程意识’。”①
在完成稿件时,增强笔力,就是要勇于表达、善于表达、及时表达,用真情感染人,用活事例说服人,用正能量鼓舞人。《老郭脱贫记》同样是人民日报记者马跃峰的作品,文章采用白描式的风格、接地气的口语,将一户农家的脱贫历程与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融为一体,让人读起来轻松愉快却不乏收获。
打好融媒创新牌,做好脱贫攻坚新闻报道新文章
当前,新闻宣传进入融媒体传播的新阶段,各类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在新的传播环境里,脱贫攻坚新闻需要不断创新,力求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牢牢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
2018年、2019年,青岛市联手东西部扶贫协作兄弟城市安顺、陇南分别开展了以“山海情、心连心”为主题的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救治活动,活动受到三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青岛广电新闻中心专门派出融媒体报道小组,多次奔赴安顺和陇南两地,采写播发相关报道400多篇。报道过程中,报道组打破原先的记者、摄像、新媒体编辑等身份框定,全部化身为融媒体报道记者。除了做好广播、电视等传统播出平台的宣传报道工作外,青岛广电将新媒体客户端“蓝睛”作为传播的主阵地,发挥视频直播特长,报道小组将直播间搭建在贵州的苗寨里、飞驰的列车上、医院的手术室里,通过一次次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碰撞,将一个个打动人心的救治场景通过镜头展现了出来,吸引了用户的广泛关注。同时,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也成为展现活动成果的重要载体,为期两年的报道,累计获得网络点击量近1000万次。活动得到了各方认可,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年度扶贫协作工作的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脱贫攻坚是举国之战,是全面决胜小康社会路上最重要的战役之一,是我党面对全世界人民的庄严承诺,是举国上下的共同责任。当此大局,新闻宣传战线更要自觉承担起高举旗帜、凝聚人心的使命任务,不断增强“四力”,充分发挥媒体优势,全面宣传扶贫工作,深入讲好扶贫攻坚故事,传播好扶贫攻坚声音,不断增强干部群众打赢扶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注释:
①费伟伟:《增强“四力”专题解读》,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5月版,第148页
(作者单位:青岛市广播电视台)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1月中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