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硬”道理说软说活
2020-04-30 15:01:33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4月中 作者:赵辉
摘要: 报纸舆论导向的作用,首先体现在评论的导向上;报纸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种喉舌作用最直接、最重要的表现方式是评论。尤其在新媒体环境
报纸舆论导向的作用,首先体现在评论的导向上;报纸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种喉舌作用最直接、最重要的表现方式是评论。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好评论是报纸吸引读者的“卖点”,特色评论专栏更是报纸安身立命的“利器”。如何让评论的旗帜树起来、影响大起来?本文将从提升评论的价值、品质和表达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提升评论的价值,给读者打开一扇思考的门
目前,报纸的评论呈现出一个尴尬现象——评论铺天盖地,但观点稀缺。无观点、弱观点、假观点、老观点的评论太多;要求式的、讲话式的、表态式的、口号式的评论太多。这些观点没有“智商”的评论,我们可以“评论”为有高度没力度、有态度没深度、有长度没厚度。
对于评论而言,观点是第一位的,认识价值是最关键的。没有观点,评论名不符实;没有价值,评论名存实亡。
评论首先要有明确的观点。对于报纸的评论来说,明确的观点应该是“及物”的,即它是直接针对社会生活中的事件所做出的判断,而非坐谈玄理,无病呻吟。这个明确的观点,“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要把它以金句的形式亮出来,让它一下子就能抓住人。这个明确的观点,应是独立的声音,体现的是一家报纸生产观点、传播观点的能力。这声音当然要与大局合拍,原则是服从大局,独立发声。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判断,评论就没有生命力。
观点正确,只是第一关,还有更高的要求,即要有见识,能给人以认识价值。正确的观点,许多已成人们的常识,没有了认识和思考的价值,再强调也无益。读者需要的是既正确又有价值的观点,这种观点新鲜、深刻,能引导人、影响人,能给读者带来新知,能有所帮助。
有价值的观点具有建设性、启发性、新颖性、前瞻性,具有知识、理性、睿智的力量,具有解惑、说服、引领的能力。它体现在能对习惯的事物和意见逆向思维,让读者从悬疑到恍然大悟,再到拍手叫绝;能从众口一词之中另辟蹊径,给读者打开另一个认识的窗口……这些价值的呈现,不只是让读者明清事理,更重要的是,无形之中教给了读者认识问题的理性态度和思维方法。这种价值的增值,能让许多读者受益终生。评论者一定要具有问题意识,对社会问题保持高度敏感、高度关注;一定要有社会问题方案提供者的角色意识,独立思考,善于创新,在社会问题面前积极发声,发有见地的声音、有影响力的声音。
提升评论的品质,让知识来说服人
在防疫专家通过官方证实之前,关于“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就在网上传播,有一家较有公信力的媒体在其辟谣平台上进行了澄清,在“冠状病毒气溶胶传播”几个字上打了个大大的“谣”字,并配上了专家证言。那么,说“冠状病毒气溶胶传播是谣言”的辟谣,是不是谣言呢?我们如何认识这个问题?
新闻评论员曹林以此事为由头,针对社会的疑惑,及时推出《如果那是谣言,这十多天人们造过多少谣》,分析新冠疫情以来此类普遍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对待此类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评论以人类对事实的认识规律和认知局限性构建了阐述的知识框架和逻辑,破疑惑、传新知,让人信服且明事理。
知识产生评论的说服力,知识代表评论的理性精神。可惜的是,像《如果那是谣言,这十多天人们造过多少谣》这样的评论太少,许多评论者还没有建立“让知识来说服人”的意识。
目前,评论有两种不良心态,一种是陈旧心态,一种是自我心态。受众知识层次和欣赏水平提高了,一些评论者还摆着“我说你听,我说什么你听什么,我怎么说你怎么听,我说什么你信什么”的架子;舆论场已成分众化、多元化的状态,一些评论者自我意识太强,“假想敌”意识太强,不懂得“平等、温和而坚定”地表述观点。居高临下的灌输式、教育式、命令式的评论早已经没了生存的市场,主观过度只是自说自话,而情绪失控只能产生尖刻、偏激、傲慢,制造隔阂、对立,无法达成共识。两种不良心态的存在,成了评论者素质的硬伤,让缺少温度、没有知识、不讲文明的低品质评论泛滥成灾。
社会变化越快就会越复杂,人们自有知识的局限不断扩大,在社会生活中的认知困惑不断出现,需要媒体来提供认识,提供方案,提供引领。这种情势和需求,对评论者的素质和评论的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求共识,是评论的社会功能所在。评论者在发表意见时,以有益于社会的态度来对话,平等对话、知识说服,既能满足人们寻找道理来提高心智的需求,也要满足愉快沟通的心理需求,这是评论者应备的涵养。
知识说服,应成为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评论以知识作为立足点,这是平等对话、文明交流的开始和基础。这是因为:
知识是一种标准。我们讲以理服人,知识就是道理,是人们达成共识的立足点。尤其是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时,知识是一个可信赖的“裁判”。知识是一种力量。评论的“笔力”不在于作者的身份有多权威,态度有多强硬,声音有多高,用词有多重,话语有多长,而是运用知识的理性和权威来力排众议、解疑释惑。知识是一种涵养。有理不在声高,强词最终夺不了理。评论者换位思考一下,就能得出自己对发言的基本要求和对读者的基本态度,即“用文明去说服人”。知识是一种尊重。尊重知识,就是承认自己认识的局限,承认自己的观点可能片面,同时也承认受众的分辨能力和判断能力,在写作时放平心态,以交流、讨论的方式来寻求共识。知识是一种平等。要以平等、开放的心态对话或讨论,多方发声,呈现思维的多样性和冲突性,在对话中寻找契合点,在交流中向共识迈进。
提升评论的表达,给观点找好一个故事载体
有人说,平庸的新闻没有新闻点,只有宣传点。我们可延伸一下,不想让人读的评论,没有故事点,只有说教点。
故事里面本来就有道理,讲故事本身也是在说理、明理。古人有言,“一目之罗,不能得鸟,得鸟者罗之一目耳”。一个网眼,单独使用的时候,起不了作用;只有在由众多网眼组成的一张大网中,才能有机会发挥它的作用。用一个网眼和网的关系来说明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由抽象而具体化,由晦涩而生动,让读者一目了然,不但理解的效率极高,也获得了深刻认识。“一目之罗”和“罗之一目”,真是“一具体就会深刻”。
湖北50岁的货车司机被困高速公路近20天,从四川返鄂,只因湖北车牌就让他寸步难行,服务区不让进、高速出口不让下,只能开车拼命向前无法休息,幸亏得到陕西汉中交警帮助,但仍靠泡面为生被困服务区的卡车上。这个“流浪高速”的故事,是《参考消息》公众号上《这部“流浪高速”大片 本不该上演!》的开篇。这个司机的不幸遭遇,一下子戳中了读者的泪点。对当事人的同情,对歧视做法的愤怒,使读者不得不面对和反思这一现实问题。更何况,这个极端而真实的故事所呈现的深刻社会内涵,本身就是道理的“硬核”,一看故事,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就能相通,一讲道理,读者就会心同此理。情理交融,沟通无障,就会产生强大的说服力量。
“申乎其意,必先款其情;动其心者,莫先乎情。”评论是理性的声音,但并不排斥感性元素,往往还要靠它通路搭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故事,很多时候就是文章的兴奋点,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故事,有时给评论铺就情感的底色,给说理以有力的情感支撑;故事,能把抽象的概念打成感性的碎片,让道理变得具体起来,以事带理,以事说理,以事融理,从而避免直白无趣的“尴聊”;故事,往往是读者容易接受的说理突破口,从而避免生硬宣传的角度;故事,尤其是那些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所形成的强烈对比能更好地凸显主题,让“箭”射得更有力,更准确精当。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4月中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