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采编技法 > 正文

融媒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四种能力

2020-12-02 17:07:11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11月中   作者:曹茹 刘艳东

摘要:  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的要求和使命。在媒介融合时代,新的传播技术给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使传播环境更为复杂。如何在此背景

  “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的要求和使命。在媒介融合时代,新的传播技术给“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使传播环境更为复杂。如何在此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笔者认为,记者需不断提升四种能力,即深入浅出的解释能力、跨文化传播能力、故事思维能力、新媒体传播能力。

  “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要求

  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并多次阐述其原则、方法,身体力行。“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入重要历史节点的战略需要,是中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崛起的战略需要。

  首先,改变“西强东弱”的舆论环境,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既是战略选择,也是战术运用。其次,“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指出:“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大国的真正崛起,是文化的崛起,“讲好中国故事”正是着眼于“以文化实力对外产生影响力”的战略布局。最后,提升民族自信心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让全党、全国人民在故事中明白“四个自信”的内涵、意义,在故事的感召下强化民族自信心。

  媒体融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媒体融合即“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和互动性数字性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①。基于这种全方位联盟的融媒体为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无限可能性,也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中国官方媒体也转变了自己的传播策略,在新媒体技术和媒体融合的推动下拓宽传播渠道,开始在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发力。在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等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以期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

  然而,亿万用户在享用融媒体的自由、便利、海量信息、多种服务的同时,也被大量不良信息困扰。在娱乐低俗的网络狂欢中,很多好的中国故事的到达率难如人意。同时,境外媒体和国内外反华势力利用新媒体平台散布有关中国的谣言和不实报道,破坏中国形象,营造不利于中国的国际舆论。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初始阶段,“中国病毒”的谣言就在新媒体平台急速传播,使中国形象受到很大损害。

  如何在众声喧哗中让越来越多的人听到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如何让那些不了解中国、误解中国的外国民众听懂中国故事、爱上中国声音?新闻工作者唯有提升自己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讲好中国故事”的四种能力

  1.深入浅出的解释能力。深入浅出,即在进行文字或语言表达时,能够将复杂的道理通过简单的语句讲明白。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风格正是具有这种特点,如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传递出坚持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在涉及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事物时,就需要记者能够拥有“润物细无声”的深入浅出的解释能力。

  河北新闻网的一篇报道《馆陶:讲好特色小镇故事 做好供给侧改革文章》,正是通过讲述一个县脱贫致富的“小故事”让人明白了国家政策的“大道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寻找诸如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合理利用的最优解,是一个较为生涩、难懂的概念。但是读过这则新闻故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道理也就不难明白。

  河北省馆陶县曾是贫困县,因为区位因素的原因,引资困难。产业结构单一,人们致富困难。近年来依托“美丽乡村建设”,从“供给侧”切入,整合劳动力、土地,以及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发了工业、农业、养殖业、文化、教育等特色产业,并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建成了10多个各具特色的小镇,如轴承小镇、粮画小镇等。又以小镇特色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昔日的贫困县很快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可以想见,读者在被他们脱贫致富故事吸引的同时,也能悟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道理:依靠自身优势资源开发多种特色产业,产业间互动发展。

  2.跨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传播”自古有之,而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的,意为具有相异文化符号系统的人之间的交流活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两个体系在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不仅差异大,且存在诸多冲突,而这些差异、冲突就是跨文化传播的障碍。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是“克服障碍”,“克服障碍”的方法无外乎两种:弥合差异和依赖母题。

  弥合差异,即传播者基于对对方文化的了解、熟悉,通过文化调适使承载着自己文化的传播文本与对方文化相适应。这就要求传播者必须熟悉对方文化。依赖母题,即借助双方文化的共同点向对方传播自己的文化,而母题则往往是人类的共同点。中西文化尽管差异大、冲突多,但也共享母题。母题,指在文学历史进程中被反复书写、表现的共同主题,也就是那些超越了国家、民族、文化的人类共有主题,如母爱、 亲情、友情、爱情、 乡情、爱国情、生与死、正义与邪恶等②。如李子柒的短视频之所以受到国外网友的追捧,就在于将中国文化置于一种优美、恬静、脱俗的田园生活氛围中,这与人类崇尚自然的天性十分契合,也迎合了现代西方人厌倦城市、向往田园生活的心理。

  河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从古至今,流淌在燕赵大地上的故事丰富多彩。这些故事尽显燕赵风骨、民族精神及华夏的风土人情,细究起来与西方文化也有相通之处。如“荆轲刺秦王”的故事,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侠客之气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之风颇有几分相似,如果在向西方人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时,与“中世纪的骑士”并提,效果一定不错。再如,唐山人民与地震、死亡、残疾抗争的故事,也是超越国界、民族和时间的。

  3.故事思维能力。故事思维,即用故事去影响人,影响的方式不是诉诸理智,而是诉诸情感,不是泾渭分明的判断而是客观的陈述。正如美国学者安妮特?西蒙斯在《你的团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一书中所言:“我们无法通过理智去影响别人,情感却能做到这一点。”故事内含情感,这种情感所能激发的力量,远大于所有事实相加能激发的力量,故事勾勒了一个场景,蕴含着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远胜于理性的逻辑③。

  美国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正是合理运用了这一故事思维,在演讲时总是谈及自己的生活感受、创业心得以及爱情体验等,使得台下听众不但为其鼓掌,而且流下了感动的泪水。透过典型的故事来构建情感场域,受众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故事讲述者的情感世界,打破“听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人”之间的藩篱,完成二者身份的转换。

  用故事以不影响的姿态去影响别人。即只专注于叙述事实的本来面目而不做任何有关对错的价值判断,让受众自己在感受故事魅力、获得情感共鸣的同时,进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是用好故事思维的关键。在河北卫视《中华好家风》脱贫攻坚系列特别节目《更好的日子》中,记者讲述了张家口市沽源县致富带头人之一张天佑的故事。记者如实地叙述了一个个脱贫的细节,如讲述张天佑把失去双臂、双腿瘫痪的海涛培养成带货主播,帮没有收入的残疾唐叔义卖手工艺品,帮助走投无路的老臭渡过难关等。故事全篇没有提到“温情”“大爱”的字眼,而那一幅幅感动人心的故事画卷,却令受众置身其中,在引发情感共鸣的同时,感受到了“真善美”的存在,体会到了人间真情和国家脱贫致富的决心。节目在不经意间就讲好了努力脱贫攻坚的活生生的中国普通人的故事,多方位地展现了中国当今的形象。

  4.新媒体传播能力。新媒体是借助于互联网和各种信息技术,在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传播的媒体,其交互体验和信息的丰富程度远胜于传统媒体。如“两微一端”以及各类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能够将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融为一体,带给受众更强的视听体验;良好的交互性使其用户的黏性也比较强。新媒体的地域超越性和身份模糊性,将不同地域、国家,不同身份的网民聚集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归属感的网络部落。借助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必将大大提升中国故事的影响力。

  但是,要真正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就要求记者掌握新媒体技术和融媒体运行规律,深谙网络文化和新媒体的故事风格。除了具备文字处理、摄影摄像技能外,还能够运用一些技术软件进行资料搜集、整合、效果处理甚至数据分析。运用多模态符号和智能媒体技术制作出集文字、声音、影像于一体,具有立体感与临场感的故事产品。在表现风格上不拘一格,在与网络文化对接的同时,突出求新求变。

  河北省内丘县融媒体中心制作的《医宗扁鹊》系列动画片,在互联网和短视频平台播出后,获得强烈反响。该片使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动画表现形式,结合新媒体传播平台,在讲述扁鹊故事的同时,传播河北医药文化故事。辛集市制作的《辛集支援武汉医护日常记录》《武汉大哥做“红娘”,方舱医院护士在线征婚》等带温度、冒热气、接地气的短视频作品,在抖音、快手以及头条等短视频平台发布,一时间获得刷屏效果,得到大量点赞,这就是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速度和威力。这些短视频不仅记录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友爱互动,也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距离,讲述了河北在抗疫一线的普通中国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也就是中国人万众一心、团结友爱的故事,是令世人动容的“中国故事”。

  结  语

  “深入浅出的解释能力”是使故事既好听又耐听的保障,深入浅出的故事才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跨文化传播能力”则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需要,在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弥合差异、依赖母题,方能让世界接受、听懂中国故事;而故事思维能力是讲好任何故事的前提,“没有好故事就没有传播力”已是不争的事实,讲好中国故事也不例外;“好故事+好传播”才算讲好了故事,只拥有新媒体还不算好的传播,只有“新媒体+记者好的新媒体传播能力”才算拥有好的传播。

  【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媒介融合与河北省新闻人才转型的实证研究”(编号:HB15XW016)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王健:《融媒时代对新闻人才的要求》[J],《编辑之友》,2011年第5期

  ②曹茹 郭小旭:《从接受美学看媒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隐喻、母题与适度陌生化》[J],《出版发行研究》,2018年第10期

  ③[美]安妮特?西蒙斯著,俞沈彧译:《故事思维》[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86页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11月中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