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广播的融与变
2020-02-24 15:59:12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2月中 作者:张蕾
摘要: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广播业态产生巨大冲击,媒体融合成为时代命题。虽然目前广播业界在媒体融合的思维与路径上仍处于探索阶段,但以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广播业态产生巨大冲击,“媒体融合”成为时代命题。虽然目前广播业界在媒体融合的思维与路径上仍处于探索阶段,但以声音为介质的媒体必然不会消亡,广播将沿着“广播融媒体”之路在艰辛探索中迎来嬗变与新生。
并存:广播融媒体关键词
当前,广播的传播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从原来的电波为主,变为“声网融合”。通过“声网融合”,广播保有无线电传播、拓展移动互联网传播,摆脱了线性传播的束缚,并伴随着无线网络“无处不在”,通过各种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嵌入用户生活,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随心选择收听。广播被重新赋能,收听方式与传播内容都呈现出新的面貌。
并存,是广播与新媒体融合阶段的关键词。收听方式上,无线电收听与移动智能终端收听并存;传播内容上,电台直播节目与移动音频产品并存。收听方式的并存或许并不长久,但传播内容的并存将是长期的。因为,强属地性、强时效性、服务性和移动收听场景,是广播媒体的优势所在,即使移动互联网传播完全替代了无线电传播,地方电台直播节目依然会在车载等移动收听场景中具有高传播价值和高用户价值。而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音频产品正在快速崛起,与电台直播节目“长期并存”,一起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广播”。
融合:让广播更加多元
有人把广播的媒体融合分为横向融合与纵向融合。“横向的新媒体多是指图文、小视频、视频直播等多形式与广播节目的融合”①,它让广播更丰富多元,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广播的缺陷。纵向融合则是指“深耕广播擅长的声音资源,打造适合网络传播的声音产品,这些产品将独立于广播节目在网络上存活、传播、互动,引发衍生话题,最终形成新的生态”②。
在实践中,广播人通常把重心放在横向融合上。以笔者所在的河南新闻广播为例,广播与网络媒体的横向融合已超过10年。目前,河南新闻广播的“双微”具有很大影响力,新浪微博“河南新闻广播”粉丝近600万,公众号“河南新闻广播”在新闻宣传上对传统广播报道已经是重要补充。河南新闻广播培养记者向全能记者发展,在重要报道中通过多平台的图片直播、无人机航拍、短视频,也逐渐成为常用手段。
通过多姿多彩的横向融合,广播人借力互联网,融媒体报道有声有色。但是,横向融合的局限性也很明显:新媒体手段只能是广播的拓展与补充。声音传播,依然是广播的优势。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合的深入,人们对纵向融合越来越重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孟伟说:“媒体融合产品并非以全媒体产品为最终的竞争形态,而是在媒介形态打通的前提下,借力某种或者某几种媒介形态、媒介理念融合的优势,让形式为内容服务,最终在移动互联网端打造出老百姓认可的传媒力作。”③
比如“喜马拉雅”和“蜻蜓FM”,专注于声音传播,均拥有超过3亿用户,集纳电台直播、网络电台和各种各样的海量音频内容。这些音频的内容分类、收听场景、功能等远非传统的广播节目可比。在拥有新闻传播、文艺娱乐功能的同时,知识传播、教育培训的功能迅速提升,付费内容快速崛起。同时,在音频生态链建设上,PUGC成为新的战略手段。PUGC意为“专业用户生产内容”或“专家生产内容”,它完全打破了过去只有广播电台工作人员才能生产、播出广播节目的限制,吸引了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也吸引了有志于音频创作的爱好者。音频生产的生态链建设,创造了全新的生产模式,满足了音频用户的最新信息需求,进而激发更多的收听热情,激活了号称“千亿元”规模的音频市场。
可以说,“喜马拉雅”和“蜻蜓FM”等音频聚合平台已经形成以声音为主要传播介质,以移动互联网为传播手段,集媒体、出版、教育功能为一体的“音频”融媒体。广播融媒体之路,就应该大力推进“纵向融合”,以声音传播为逻辑起点,打造适合网络传播的音频产品,开拓更为广阔的移动互联网音频市场,这才是真正把握了广播的核心优势。
广播业界的领先者对此也早有清醒的认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广播”客户端和不少省市电台也都在探索原创互联网音频内容开发机制,推出了一些适合网络传播的音频产品。可惜的是,目前传统电台的网络音频生产都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专业:广播的制胜之道
经过这些年的融合探索,我们知道,互联网是对传播渠道与内容形态的双重颠覆,而以内容颠覆为灵魂。笔者认为,渠道问题终将解决,“内容为王”必将回归,“专业”仍将是广播的制胜之道。只要广播能把原有的优势和互联网传播的新要求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在音频市场争夺战中赢得一席之地。
具体来讲,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的强属地性、强时效性、服务性特点与音频内容的垂直化、碎片化要求相结合,是广播人提升专业水平的必然要求。
关于强属地性,这是广播收听的显著特点,也是地方电台优势所在。地域化的新闻资讯和服务信息,更贴近听众的生活,更能产生归属感,激发听众参与、互动。笔者所处的城市郑州,每天早间郑州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广播、交通广播、经济广播有三个节目《百姓热线》《交通互联网》《早餐可乐》,吸引着众多市民去收听、去参与,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关注本地人的身边事儿。寻找一个走失的老人,反映一个路口信号灯设置存在问题……一件件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热度可能持续一早上,直到事情解决。强属地性,是地方电台的立身之本,能够使广播免于像地方电视台那样直面来自全国各地卫视频道激烈、残酷的竞争,同时也能够使广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中保持独特的优势,使得大量的听众继续通过互联网音频聚合平台等App和微信小程序等收听电台直播和电台音频产品。
关于强时效性,在传统媒体中,时效性是广播的优势。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优势还在吗?笔者认为:广播的时效优势虽然不再独有,但时效性对广播来说更加重要,只有实现快速传播,才能在受众眼球抢夺战中有所斩获。
服务性对广播节目的重要不言而喻。近年来,电台对某些有特定需要的群体开办服务类节目,如就诊看病、购房装修、餐饮娱乐等。这类似于网络的垂直化内容,因为能聚焦并且满足特定群体的某一固定领域内的信息需求,往往具有强黏性,可以聚集强大的粉丝群。节目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有利于把听众变用户,发展粉丝经济。河南交通广播围绕“阳光美食团”等节目,打造定位精确的融媒体子品牌,形成自己频率的品牌和新媒体矩阵,已经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前景。服务类节目的融媒体探索,有可能为广播开创新的经营路线。
必须要指出的是,强属地性、时效性和服务性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互为一体、互相促进的。广播人要抓住广播的这些核心专业优势,在互联网时代更加精研、精进,使其真正成为制胜的法宝。
注释:
①刘萤萤:《让广播节目不再“趴”在网上》[J]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年4月26日
②③孟伟:《对加强广电主流媒体传播力的九点辨析》[J],《中国广播》,2019年第2期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台)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2月中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