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广电视听 > 正文

新媒体时代的红色传播策展

2021-12-27 16:48:43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12月下   作者:胡安琪

摘要:——以合肥延乔路传播为例

  摘  要:红色传播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更有效地影响青年群体?合肥延乔路传播提供了很好的案例,这一红色资源从红色影视剧集落地到实体空间的地点,再由静态的地点生长为持续的舆论事件。通过个案分析可以发现,红色传播已经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新闻宣传工作,而是多元传播主体相互融合,以共情传播助推的动态策展实践。

  关键词:红色传播;融合;策展;共情;新媒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用好党的红色资源,让干部群众切身感受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互联网环境下,新闻传播工作如何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如何让年轻人对党的红色精神感同身受?如何使红色文化深入年轻人的内心?如何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一代传承延续?“合肥延乔路”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

  安徽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有诸多红色遗址,孕育了不少红色故事。但在建党百年之际大热的安徽故事却是一条城市道路,截至2021年7月30日微博话题“网友在合肥延乔路路牌下献花”阅读量1.6亿,讨论1.4万。在其他网络媒体中相关话题同样表现突出,如安徽日报B站账号发布的视频《7月1日晚,大批市民网友来到合肥延乔路祭奠革命先烈》实现18.8万次播放,是该账号播放量、收藏量和弹幕数最多的一则视频,数量远超排名第二的视频。传播效果不仅体现在关注人数,还体现在情感分布上。据清博大数据监测,2021年6月1日0时至2021年8月1日0时与延乔路相关的舆情信息的情感正面积极,其中赞扬情绪占93.94%。延乔路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折射出新媒体时代红色传播的变迁和规律,笔者将以其为例深入探寻。

  延乔路传播始末

  (一)落地:从红色剧集到红色地名

  延乔路是合肥的一条具有红色纪念意义的道路,地名取自革命烈士陈延年和陈乔年。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使延乔路在2021年经历了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的转变。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优秀电视剧,《觉醒年代》对历史题材进行年轻化表达,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剧集展现出历史人物立体鲜活的一面,打通与当下青少年群体的情感共鸣。剧中陈延年和陈乔年两兄弟走向刑场时的转身回眸成为许多观众反复共情的场景,被网友称为“最意难平的兄弟俩”。剧集大结局后,观众被调动的情绪在网络讨论中延续,延乔路就是在这种氛围中成为一个网络热点。2021年4月,这条道路被网友发现并赋予新的意义:“合肥有一条路叫延乔路,这条路的终点是繁华大道,延乔路旁是集贤路,而陈独秀葬在安徽安庆集贤关。延乔路短、集贤路长,都通往繁华大道。”这段话为人们对两位烈士的情感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的实体空间,而通往繁华又呼应了烈士从容赴死时说的那句“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共鸣内涵进一步升华。于是,这段话被人们在不同的网络空间传播。

  (二)生长:从静态地点到持续事件

  在延乔路传播案例中,延乔路这个实体的空间成为连接事件和关系的中介,各种传播力量融合推动使一个点状的静态地点生长成为热度延续的一系列事件。据“清博舆情”监测数据,从2021年6月9日延续到7月21日延乔路相关信息相继有多个波峰出现。事件的高潮出现在7月1日前后,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全国百余家主流媒体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共青团中央等机构均参与了此次传播。具体以微博为例,话题“网友在合肥延乔路路牌下献花”7月1日登上新浪微博热搜,在榜时长286分钟,阅读量1.6亿,讨论1.4万。该话题的主持人是新安晚报微博账号,该账号发布题为《破防!#网友在合肥延乔路路牌下献花#:时隔百年,这盛世如你们所愿》的微博,图文自然地从剧集中的人物引出地点和实体空间中的纪念活动。当天,央视新闻、中国日报、长安街知事等主流媒体微博参与此话题。此次舆论高潮的新闻点在于延乔路成为逝去的英烈和如今的我们之间的连接,历史和当下在这块小小的路牌下交汇。新闻的主人公是市民,新闻报道的对象是市民自发祭奠、缅怀先烈的举动,静态的地点开始成为动态的新闻。

  政府部门积极发掘民间声音展开良性互动,推动新闻后续发展。同样在微博平台,延乔路相关话题“市民建议在延乔路设地铁站”和“官方回复延乔路设烈士雕塑”又于7月2日和7月8日冲上微博热搜。这两次热搜都与官方和民众的互动有关,均为市民建议在先,官方回复紧随其后。市民先后在网络平台“合肥12345政府服务直通车”建议在延乔路设地铁站和设立雕像,合肥轨道公司和肥西县政府分别及时做出回应,前者答复“轨道公司高度重视”并将综合“予以研究”。后者答复“桃花镇将积极谋划,努力争取”。两次微博话题分别由澎湃新闻、人民日报主持,光明网、人民在线等媒体参与,话题阅读量都在千万级。

  同时,政府媒体融合主动创造传播话题,延续舆论热度。7月21日,合肥市肥西县教体局下发通知称,紧邻延乔路东侧的肥西县东冠小学更名为肥西县桃花镇延乔路小学;7月22日,由中国青年报社、安徽省委网信办、合肥市委宣传部联合拍摄的主题MV《唱给你听》网络发布,MV邀请《觉醒年代》中陈延年、陈乔年的扮演者参与,引发又一轮舆论小高潮。

  新时代的红色传播:从新闻宣传到舆论策展

  红色地名延乔路本身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默默纪念着英雄的故事。在上述一系列传播活动中,这条路从地图上标记着的地名成为历史与当代之间的连接点,成为追忆先烈的丰碑,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的有效载体。从合肥延乔路传播个案中,我们可以发现新时代面向青年群体的红色传播需要注意的方面。

  第一,融合多元传播主体。红色传播是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传播主体不仅包括主流媒体、政府宣传部门,而且包括普通网民、自媒体等在内的互相推动的融合主体。在延乔路传播的系列事件中,市民、网民、政府部门、主流媒体、自媒体……各方传播力量以延乔路为触发点,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中彼此融合,共同讲述着缅怀革命英烈、感恩美好生活、传承延续红色血脉的中国故事。新媒体时代红色传播不应该只发生在政府宣传部门,而是需要各级政府、政府不同机构部门之间的配合协作。红色传播还需要政府组织、主流媒体、社交媒体等各种类型的信息提供者多方力量的联动,形成一股红色传播的合力。

  第二,实现多维动态的策展。红色传播路径可以不是传统媒体时代自上而下的垂直宣传,而是多维中心的动态传播策展。策展一词早期主要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的构思、组织和管理[1]。策展有三个特征,内容高度相关、用户参与性强和主题鲜明[2]。新媒体时代的红色传播对红色资源进行挖掘、组织、呈现,赋予其积极正面的意义,创造出更多新的价值;传播的过程需要集体协作与社会化分享,吸引更多用户参与;传播活动要紧密围绕特定主题展开,虽然表达可以多元化,但主题突出的联合展出能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形成舆论的良性循环。延乔路传播中内容围绕着延乔路这一空间,传播主题多为民众在实体空间或网络空间的行动,政府及时回应、主流媒体迅速跟进,通过把握时机的策展将单个的宣传点转化为以事件为契机的宣传线,再以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为一时的新闻事件赋予固定的精神内核,使人们的关注点从一条新闻升华为有所承载的精神信仰。

  第三,挖掘并传播使人感同身受的内容。红色传播需要从共情出发挖掘传播内容。共情原为心理学术语,主要指能够感受体验他人的情绪,从他人立场认知理解等[3]。共情传播是指“共同或相似情绪、情感的形成过程和传递、扩散过程”[4]。延乔路个案中的传播是明显的共情传播。情感源自与人物形象的共鸣,延乔路传播延续了《觉醒年代》中人物鲜活的形象,不论是路牌下的纪念卡片还是网络中的评论留言,很多参与者的书写是运用第二人称的:如“这盛世,如你们所愿”“多想真的有穿越,好去告诉你,你们为之牺牲的国家现在有多棒。”这些言语不像遥远的祭奠,更像是同龄人之间穿越时空的对话。线下线上传播仪式展现了年轻人对红色精神的感同身受,媒体也顺应着青年习惯的方式传播情感体验。在延乔路传播个案中,最热门的新闻标题开头是“破防”“泪目”“太好哭了”等,这些年轻人用以表达激动心情的口语化用词为传播定下情感基调,调动起网络受众的情绪,助推了传播内容频频刷屏。红色文化不再是严肃的政治主题,它深入年轻人的内心,以情动人,以情传递精神之火。

  结  语

  延乔路传播个案为红色传播带来启发,新时代红色传播实践是多元传播主体相互融合,以共情传播助推的动态策展。认识和遵循新媒介传播规律可以加强红色资源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更好地影响青年群体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本文为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安徽主流媒体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研究”(编号:SK2018A003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斌,李翔.从数字保存到数字策展的变革走向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7(10):25-29.

  [2]孙婷.“反转新闻”与“观点超越事实”问题的解决策略分析——基于“新闻策展”理念[J].新闻爱好者,2021(06):78-79.

  [3]侯钰玲,朱爱敏.电影《你好,李焕英》的共情传播分析[J].视听,2021(07):59-60.

  [4]赵建国.论共情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06):47-52.

  (作者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安徽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12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