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广电视听 > 正文

我国体育纪录片的特点、问题与创新路径

2022-08-24 10:32:17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8月下   作者:王靖恪 顾春先

摘要:  摘 要: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体育纪录片应该肩负起记录时代发展、传播体育精神的社会责任。本文梳理

  摘  要: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体育纪录片应该肩负起记录时代发展、传播体育精神的社会责任。本文梳理了我国体育纪录片发展史,归纳新时代我国体育纪录片的特点与困境,提出未来体育纪录片应朝着题材多元化、叙事平民化、传播融合化、视听升级化的创新路径发展。

  关键词:体育纪录片;体育;体育文化传播;创新路径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体育题材纪录片是纪录片的重要分类之一,是以体育领域的人物、故事为拍摄对象,记录与体育相关的人或事物,反映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社会生活,展现体育精神、传播体育文化的一种创造性表现方式[1]。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在这种时刻,体育纪录片应当肩负起记录时代发展、传播体育精神的社会责任。

  我国体育纪录片的发展回溯

  1959年,伴随着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的落幕,我国第一部体育纪录片《青春万岁》正式问世。我国体育纪录片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起步阶段的体育纪录片以汇报运动员比赛成绩为主,缺少艺术表达与人文内涵。进入“文革”时期,由于所处特殊的时代背景,体育事业受到了猛烈打击,体育纪录片也几乎陷入停滞阶段。

  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事业开始逐步恢复,体育纪录片也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了《拼搏——中国女排夺魁记》《北京国际排球友好邀请赛》《零的突破》等一系列展现我国运动员在赛场上挥洒汗水、顽强拼搏的体育纪录片。尽管这一时期体育纪录片在数量上完成了突破,但在叙述内容的选择上仍然侧重于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进入新世纪,CCTV-5体育频道推出了《体育人间》栏目体育纪录片节目。栏目由《看人间》《人间风云》和《人间故事》三个板块构成,通过对运动员的深度挖掘,成功展现出体育运动中的人文内涵和体育运动员的精神世界。《体育人间》的成功引起业界纷纷效仿,大量脱离狭隘竞技运动追寻体育本真的体育纪录片上映。这一时期摒弃以“成绩”为主、为“政治”服务的创作模式,开始溯源体育精神内核并朝着文化传播发展,艺术表达和人文内涵也逐步回归,观赏性逐渐上升,确立了纪实美学风格。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为体育纪录片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在北京奥运会周期内,涌现出大量优质的体育纪录片,例如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筑梦2008》、由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我们的奥林匹克》,曾先后获得国际大奖。除此之外,《传奇奥运》《鸟巢》《奥运档案》《一个城市的奥运记忆》等一系列以北京奥运会为主题的体育纪录片也广受好评。由此可见,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我国体育纪录片进入黄金发展期。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媒体人对于体育纪录片的热情并未减弱,他们积极开发体育项目资源,创作出《电子竞技在中国》《足球道路》《中国女排》和《娜就是我》等一大批主题鲜明、制作精良的体育纪录片,至此我国体育纪录片进入创作主体多元、创作主题多元和传播方式多样的多元化发展时代。

  新时代我国体育纪录片的特点

  2015年,我国成功申办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为“北京冬奥会”),北京成为世界上唯一成功申办冬季和夏季奥运会的“双奥”城市。社会各界开始准备迎接北京冬奥会的到来,纪录片人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创作了一大批精彩纷呈的体育纪录片。在浓厚的奥运语境下,体育纪录片进行了多方位的创新与发展。

  (一)“冰”时代,冰雪题材体育纪录片异军突起

  伴随着北京冬奥会周期的到来,全国各项冰雪运动向纵深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先后出台《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2016-2020)》和《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强调增强人民群众对冰雪运动发展成果的获得感,鼓励电视媒体开办冰雪运动专栏节目。奥运会的“冬风”给体育纪录片注入了新的生机,纪录片人以冰雪运动为主题创作出大量体育纪录片,一时间,我国冰雪题材体育纪录片数量呈现迅速上升的态势。

  央视推出的极限冰雪运动纪录片《冰雪之巅》《雪板的尽头》《冰雪绽放》和《极致玩家》记录了极限冰雪运动爱好者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惊险刺激的极限运动在蒙太奇手法的表达下使纪录片饱含叙事张力;系列冰雪运动纪录片《冰雪道路》走访亚洲、美洲以及欧洲多国的40多个城市,记录当地独特的冰雪运动,讲述冰雪运动给各国政府和人民带来的意义;中外合拍冰雪运动纪录片《粉雪奇遇》以长白山与阿尔卑斯山之间的“同纬度粉雪”对话为切入点,探索两地的独特魅力,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大型微纪录片《一起上冰雪》选取30名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推广者,讲述他们默默奉献助力中国冰雪体育事业发展的感人故事;《我们的奥林匹克》姊妹篇《中国冰雪记忆》以冬季运动项目为线索集中展现了我国冰雪运动中的优势项目,以叶乔波、李琰和王濛等冰雪老将的自述,描摹出中国冰雪运动发展图景,书写冰雪运动魅力深挖冰雪记忆;优酷出品的纪录片《银花》聚焦人类冰雪运动起源地新疆,讲述00后少女银花梦想成为冬奥会运动员的故事。这些纪录片将原本小众的冰雪运动项目搬进普通大众家,以多样的形式带动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地了解冰雪运动、认同冰雪运动和参与冰雪运动。

  体育纪录片与体育赛事的发展相伴而行,北京冬奥会的到来为体育纪录片带来了“冰”时代。冰雪运动彰显着人对于自然和谐共处、对于身体美的追求,也为纪录片观众带来了多姿多彩的内容呈现。

  (二)“她”时代,女性题材体育纪录片崭露头角

  传统观念认为体育是男性的“专属”,但随着时代发展,女性参与体育的广度、深度不断提升,体育运动似乎进入了“她”时代[2]。体育纪录片也将镜头对准女性,出现了不少讲述女性运动员的纪录片,成功刻画出体育领域中的女性形象。例如,《郎平归来》《北京的郎平 世界的传奇》和《郎平——中国女排铁榔头》等体育纪录片以体育明星郎平为“主角”,聚焦于比赛场域下的郎平,塑造出女性运动员坚韧奋进的形象。除此之外,体育纪录片还观照比赛场下女性运动员的形象呈现,《娜就是我》就将镜头转向退役后的李娜,通过李娜的自述全方位塑造了赛场之下的她对于体育的理解和自我价值的追求;《冠军绽放》直击五位女性冠军运动员的真实形象,深耕光环背后她们对年龄焦虑和家庭事业难以平衡等女性群体共同的痛点话题。这些以女性为主题的体育纪录片,成为女性运动员自我表达的窗口,通过真实情感的讲述,为观众塑造出或坚韧或顽强或自由或温柔的女性形象。

  女性成为体育纪录片“观照”对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在我国竞技体育崛起的过程中,女性运动员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共获得88枚奖牌,其中53枚奖牌由女性运动员贡献。女子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是女性题材体育纪录片受到关注的客观原因。其二,纪录片作为影像媒介,如何获得更高的收视率,不可避免地成为制作人要考虑的问题,而女性运动员话题相对新颖,能够满足受众猎奇心和多样化的需求,故而制作人将镜头转向了她们。这也成为近几年女性题材体育纪录片频繁出品的主观原因。

  (三)“融”时代,网生体育纪录片突破常规

  随着传媒产业的改革发展,各类资本涌入纪录片生产领域,催生出多元的创作主体。在体育纪录片领域,央视和其他卫视电视台在制作和播出上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伴随着媒体融合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成为新的传播主体。网生体育纪录片横空出世,具有极强的互联网特性。由于网生体育纪录片投放在互联网视频平台,所以在选题以及叙事和传播方式上会充分考虑网络群体的习惯以及互联网视频传播特点。网生体育纪录片与传统体育纪录片差异较大,网生体育纪录片具有轻量化、网络化的特征,且更具观赏性。

  以腾讯视频出品的体育纪录片《百年百冠》为例,《百年百冠》打破了40分钟电视纪录片播出的习惯,制作出每集10分钟左右的微纪录片,贴合受众碎片化的观看习惯。在叙事主体的选取上充分考虑受众的喜好,除了传统体育项目冠军,还邀请深受网络受众喜爱的电竞行业冠军为拍摄对象。除此之外,《百年百冠》大量融入网络用语,如用“让粉丝自动入坑”来形容LPL(英雄联盟职业联赛)总冠军喻文波,“入坑”一词出自二次元流行语,用在此处烘托出喻文波在电竞圈的“地位”,这种表达方式的网络化更加贴近受众,同时也创造出与观众互动的切口。媒体融合下的传媒体系变革,给网生体育纪录片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也成就了部分体育纪录片品牌。

  当前我国体育纪录片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当下我国体育纪录片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相比于其他成熟类型的纪录片,仍然存在选题单一、宣传不到位、身体美学与人文性表达冲突等问题,影响体育纪录片的长远发展,亟须引起重视。

  一是选题相对单一,大型体育赛事仍然是体育纪录片的主要选题。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很多体育纪录片也将目光转向了群众体育,拍摄群众性运动项目,但在数量上不具优势,甚至陷入了关注度低、收视率低和投资金低的“三低”局面。如何摆脱赛事“衍生品”的角色,成为纪录片的“常青树”,是体育纪录片人现阶段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是宣传工作不到位,民众关注度不高,社交传播相对薄弱。央视网、央视体育频道是体育纪录片传播的头部媒体,但存在只制作不宣传的问题,这导致部分体育纪录片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局面。一部分网生体育纪录片虽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但从各个官方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的“转赞评”以及话题榜来看讨论量级不足,用户关注度偏低,社交传播仍相对薄弱。

  三是体育背景专业人才匮乏,导致身体美学与人文性表达发生冲突。体育纪录片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纪录片,在于其拥有独特的体育身体美学。这对体育纪录片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过硬的拍摄技术,还需要对体育项目深入了解。但目前国内大部分体育纪录片由擅长人物类题材的创作者完成,他们往往缺乏体育专业素养,导致过于深挖人文内涵而忽略体育运动的真正魅力。

  未来体育纪录片的创新路径

  (一)题材向多元化发展

  在多元化发展的当下,体育纪录片应探索多元选题的可能性。第一,体育纪录片要跳出赛事“衍生品”的角色,不能被竞技体育项目所束缚,应更多地走近群众体育项目。体育纪录片在创作前应认真进行选题调研工作,放低姿态,从大众喜好入手,以群众够得到摸得着的项目为选题。第二,传承与传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契合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体育纪录片应深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围绕马球、角力等各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纪录片拍摄,有利于丰富选题,亦有利于传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第三,探索体育+明星跨界模式,进一步拓展边界,在保证纪录片真实性的原则下将明星巧妙融入,巧借明星人气进一步加强体育纪录片的娱乐性和影响力。

  (二)传播向融合化发展

  体育纪录片应当加快融合渠道传播,促进体育纪录片产业化发展。第一,促进“台网”融合发展,拆除彼此间的藩篱,体育纪录片虽然仍以电视台投放为主,但应该加速渗透到互联网渠道。例如,《冰雪道路》在央视影音、央视体育等多种终端投放,有效地吸引了网络用户的关注;《走出荣耀》系列短视频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同步上线,累计播放量超5亿次,引发全网观看热潮。第二,体育纪录片应当积极开展跨界融合传播,加速IP化发展。例如,在《足球道路》上映期间,央视网推出线下活动、关联游戏并与哔哩哔哩视频平台联合打造衍生类原创节目。总而言之,体育纪录片要融合传播渠道,创新拓展传播媒介,提高其传播维度,促进体育纪录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叙事向平民化发展

  一部作品的叙事视角等同于这部作品的立足点。体育纪录片应当立足人民大众,用通俗易懂的剪辑手法,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发挥其人文关怀效应。如今,部分体育纪录片表现出去精英化、去宣传化的创作特征,在叙事中增添平民娱乐化,这或许是体育纪录片长期吸引大众关注的突破口。立足大众,这是体育纪录片在未来成长的土壤。以栏目体育纪录片的先行者《体育人间》为例,创作者抛弃脸谱化冠军的叙事主体,转向非“高大全”的人物,跟随着人民大众的脚步,以平视的角度感受他们的日常体育生活,传播者为契合大众接受心理,将叙事主体由告知者转为叙述者,提供给观众平民化和生活化的亲近感。简言之,创作者应面向市场和观众,寻求叙事突破,创作出更能直达观众内心引起观众共鸣的体育纪录片,才能产生叫好又叫座的效果。

  (四)视听向升级化发展

  体育纪录片应当以科技为底色,促进纪录片拍摄方式的升级。当前,部分纪录片运用VR设备,制作出虚拟现实纪录片,给观众提供三维或四维的游戏交互式体验。例如,足球VR纪录片《幻象大师——伊涅斯塔》观众除了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近距离地感受著名球星伊涅斯塔的个人魅力,还可以“穿越时光”,现身当年历史性时刻,回味在斯坦福桥和约翰内斯堡决赛的美好时光,这使得纪录片更具趣味性与沉浸感,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视觉奇观,创造了较好的播放量和收视率。因此,体育纪录片创作应充分利用技术美学升级视听表达,在前期拍摄过程加强艺术思维和技术思维的融合,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加入3D立体技术、CG、VR、AR、MR等科技手段,为观众带来360度全景视频的实拍形态。技术革新升级了体育纪录片的视听表达效果,以沉浸化的方式增强了观众对于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认同感。

  我国体育纪录片的发展已经跨过半个世纪,追溯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在纪录片历史的长河中体育纪录片掀起了属于自己的一朵浪花。但要让浪花持久绽放还需要体育纪录片人不断的改革创新。期待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冬奥会等国际大赛的影响下,人民的体育热情高涨,体育纪录片能冲破自身束缚,实现长远发展。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编号:21YJA89001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孟婷.中国大陆体育纪录片发展史研究(1949-2016)[D].山东大学,2017.

  [2]孙淑慧, 李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体育研究:回顾与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46(06):14-20.

  (王靖恪: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顾春先: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8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