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人物报道的叙事策略
2018-04-23 02:08:35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4月中 作者:杨若男
摘要:——以“剥洋葱people”微信公众号为例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不仅改变了内容渠道,还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改变了叙事策略。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剥洋葱people”微信公众号(以下简称“剥洋葱”)。该公众号由新京报深度报道部提供内容,专门发布旨在“剥开人物外壳,记录真实可感的生命”的人物报道。相较于消息与评论,新闻特稿是更为合适的叙事研究对象。①
“剥洋葱”选题的类型
1.新闻与旧闻中的人物。“剥洋葱”中的报道很大一部分来自当下重大或热门的新闻。这类选题一般集中于重大刑事案件、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较为负面的报道。例如,2017年7月18日,“白银连环杀人案”在甘肃省白银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次日,“剥洋葱”便发布了《“白银案”庭审首日:有受害者家属向高承勇索赔千万》的报道。除了较为及时地对当下重大新闻进行报道外,人物报道还可以突破新闻的“易碎性”,从发生较久远的旧闻中发现选题。这类选题一般是纪念性的,或是事件发生时无法采访以及无法发布的内容。例如,《陆谷孙逝世一周年:他不是什么老神仙,他是悲剧英雄》《“杭州纵火案”后两月:难以愈合的疤痕》。
2.视线聚焦:明星、红人与热点话题。明星是指在某特定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娜扎:很多事越解释越苍白,只想用作品说话》便是对演艺圈明星的报道;《杨立新:我看着〈民法总则〉从孕育到诞生》是对学术界明星的报道;而《朱维群:吃百姓俸禄,就该给百姓办事》则是对政治领域明星的报道。红人是指因为单个事件、行为或电视节目被公众关注而走红的人。《吐槽大会》在收获了13.8亿次的网络播放量后,节目的常驻嘉宾池子成了红人,“剥洋葱”也紧跟热度推出了关于他的报道。热门话题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与事件。2016年1月1日开始执行全面开放“二孩”政策,“二孩”也因此成为2016年的热门话题。“剥洋葱”也在2016年采访了一位为全面二孩呼吁多年的39岁女士,发布了一篇题为《生或不生二胎,我们有了选择的权利|二胎放开后的母亲》的报道。
3.带来“大思考”的敏感话题、弱势群体与“小人物”。以2010年为分界,之前国内的特稿集中于重大新闻事件,之后则集中于具有某种意义或价值的非热点人物与事件。②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特稿从能够引发用户“大思考”的敏感话题、弱势群体与生活中的“小人物”中进行选题。“剥洋葱”一直勇于对敏感话题发声,例如《大兴火灾中的生者与死者》。此外,公众号还关注关于同性恋、艾滋病的敏感话题。正是因为像“剥洋葱”这样媒体的努力,这些敏感话题也开始渐渐“脱敏”。中国未来将进入社会冲突多发期,而弱势群体引发的社会风险因素日益增加,媒体有责任积极地对弱势群体进行报道。③“剥洋葱”中也不乏这种报道,例如,关于生理性弱势群体的报道《黑暗中的“舞者”:亨廷顿舞蹈症群像》;关于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报道《被父母送走的女孩》。对于“小人物”的报道不仅可以让媒体取得独家新闻,还可以让媒体更加贴近群众。“剥洋葱”在2017年教师节发布报道《那些“讲完这道题就下课”的日子》便聚焦于我们生活中的“小人物”。
“剥洋葱”标题的模式
1.突出话语:“新闻人物+冒号+话语”。“剥洋葱”的标题中使用最多的是“新闻人物+冒号+话语”模式,其中“话语”可以是他人对新闻人物的评论,例如《辩手颜如晶:只为辩论生》,“只为辩论生”来自辩论节目《奇葩说》评委高晓松对她的评价。他人评价中也包括记者对新闻人物的评价,例如《武亦姝:最好的年纪,遇见最美的诗》。但标题中更多的“话语”是新闻人物说出的最有冲击力、代表性、感染力的话,例如:《Papi酱:我不能一直躲在舒适地带》《“南大碎尸案’家属:如果凶手有忏悔,我们宽恕他》。
2.抓住用户注意力:冲击性事实与互动性问句。标题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点击率的多少。“剥洋葱”在标题中善用具有冲击力的事实来抓住受众的眼睛,例如,《深圳滑坡后,河南男子12位至亲失联》《我为同志做HIV检测》。问句也是吸引用户注意力的一大妙招。问句具有互动性、能引发用户思考、激发用户兴趣,因而也常在“剥洋葱”中出现,例如:《〈红楼梦〉里的“小戏骨”是如何炼成的?》《那些一起吃方便面的人,你们还好吗?》。
3.有力概括:“定语+的+新闻人物或名词”。人物报道一般篇幅较长。“剥洋葱”中的文章一般在3000~5000字之间,要对较长的文章做出最有力的概括,需要记者具有一定的写作与思维能力。一种概括方法是先提炼出新闻人物或报道中最具代表性的词汇,然后在其前面加入定语并用“的”连接,也就是“定语+的+新闻人物或名词”的模式。这种形式常常出现在新闻人物不为人们所熟知,或无法采访到新闻人物的情况中,例如:《一种狗的特殊使命》《被“上帝文了身”的人》。此外对于讲述事件经过,或事件真相还未明了的报道可以用“××始末”“××疑云”模式来概括,例如:《中国留学生李洋洁在德遇害始末》《河南周口“网爆教师性侵12岁女生”疑云》。
“剥洋葱”的表现方式、叙事特点与意义建构
1.表现方式:满足用户浅阅读习惯的同时将用户带入深阅读情境中。“剥洋葱”将文章长度控制在6000字以下,保证文中每1500字便有一张图片与一个小标题,并且在文章中多使用短句、简单句。文章的段落多且短小,其中,最长的段落也不超过150字。此外,为了将用户带入深阅读情境中,公众号还会在文章开头放一张图片与一段引言或人物介绍。2016年5月20日,“剥洋葱”开通了“写留言”的功能,用户可以写留言,也可以对呈现出来的精选留言点赞。为了增强公众号的互动性,增强用户黏性,记者还会回复部分留言。此外,公众号在每篇文章末尾都设置了“洋葱话题”板块。在该板块会提出一个与文章相关的问题,供用户回答。
2.叙事特点:第三人称叙事与旁观者式的外焦点叙事。“剥洋葱”中除了少数口述类文章通过新闻人物的口吻以第一人称叙事外,大多数的文章中记者是以缺位的叙述者出现,并且多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与旁观者式的外焦点叙事。这种叙事方式能满足新闻写作的真实性要求,并且能让文章具有现场感,从而确保读者的阅读快感。同时被采访者的直接引语常常会插入文中,形成多重叙事声音,打破记者单一的第三人称叙事,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增加可读性与真实性。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也常出现在“剥洋葱”中。记者通过对谈话内容的筛选与组建,将最具看点、最有意义的对白呈现给用户。这种写作方式能让用户更快、更深入地沉浸在报道中。值得注意的是,对话里的提问者都是“剥洋葱”而不是记者的姓名,这样操作能突出公众号,弱化单个记者,对“剥洋葱people”品牌形象建构和用户黏性的增加有着重要意义。
3.意义建构:蒙太奇与悬念。“剥洋葱”常通过对细节、场景、动作的描写,形成一个个具有画面感的段落,从而以蒙太奇的方式达到文章的意义构建。此外,公众号还通过巧妙地安排时序与时距,在文章中形成节奏感、起伏感与悬念。例如,在文章《换肾:两个陌生家庭的互救》中,记者便使用预叙给文章设置了一个悬念。作者通过在文章开头预先描述两个家庭因换肾被联系到了一起,从而制造悬念,引发用户一系列的思考。在文章《铁道桥下的女鼓手:为自己活一回》里,作者通过细腻描写,让文字变成画面跃然于纸上。文中通过对“铁道桥底”“新疆舞”“蓝色舞裙”等细节的描写、使用“跟”“扔”“跳”等动词,让文字活了起来。用户通过阅读,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达成蒙太奇叙事。
注释:
①李雪:《〈新京报〉新闻特稿叙事策略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②王天挺:《新闻特稿的叙事变化》[J],《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6期
③李明文:《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研究的分析》[J],《当代传播》,2009年第3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4月中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