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发言人的几个基本问题
2005-12-15 15:50:32
来源: 作者:赵瑞华
摘要: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真正得以建立是在1983年①,这一年的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了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本文就新闻发言人的设立范围、担任条件、职责任务、以及主要的发布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新闻发言人设立范围、担任条件以及职责任务
据人民网2004年12月18日的报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我国政府三个层次的新闻发布体制已基本建立,新闻发布会的数量质量不断提高,为中外新闻界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了政府信息。赵启正表示:目前中国政府三个层次的新闻发布即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政府的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已基本建立。
关于新闻发言人的设立范围,原则上省直各部门和各县市以上政府都应设置新闻发言人。为了方便新闻发言人的工作,可配备若干名新闻发言人助理或新闻联络员,协助新闻发言人开展工作。
据中央外宣办人事局局长王兴明介绍,目前各部委的新闻发言人大多是办公厅或法规办的负责人,而各省的发言人中,有70%以上由政府办公厅负责人担任,还有些人的职务是政府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等②。关于新闻发言人的要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同志概括为:第一,要政治成熟,立场正确,勇于负责;第二,要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第三,要讲究逻辑,有理有节,善待记者。具体来说,担任新闻发言人一般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政治立场坚定,敢于负责,自觉维护公共利益;熟悉本部门的全面情况,具有较高的法律水平、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和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形象端正,举止得体,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和公关能力。由于新闻发言人是代表政府及其组成部门说话的人,因此,新闻发言人一般应是熟悉全局情况和全面工作的人。有时候,也视新闻发布的内容,确定新闻发言人。
新闻发言人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发布新闻、接受采访等方式,发布信息、讲解法律和政策、解疑释惑、澄清事实。主要职责是负责协调、组织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或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处置情况授权有关主管部门和事件发生地的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召集有关单位共同审定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内容,审定重大突发事件连续、深度报道的工作方案,审阅和送审新闻稿件,确定宣传报道口径,向新闻媒体通报可公开传播的信息,安排和接受记者采访等等。 新闻发言人助理或新闻联络员要与党委宣传部、政府新闻办公室和新闻媒体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完成新闻发言人委托的事务性工作③。
二、新闻发布的主要方式
新闻发言人向媒体和公众发布政府信息的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新闻发布会,二是记者招待会,三是其它非正式的新闻公布方式,包括新闻通气会、接受特定记者的专访以及约见特定记者等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是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其一般是该职能部门中层以上的负责人,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它主要由新闻发言人向邀请的新闻媒体发布新闻或介绍情况;它是定期或不定期对外发布新政策、改革举措、新闻背景介绍及有关重要工作和活动安排等信息的重要途径。
第二种方式是记者招待会,记者招待会是党政部门、社会团体或个人邀请新闻记者参加的公开新闻发布会,它既为发言人(或主持人)提供了同一个场所面对较多记者的机会,也为新闻界提供了获得新闻材料的一种有效而又简便的采访方式④。
一般新闻发布会是以发言人为中心,而采用“答记者问”方式的专题性记者招待会则不同,它一般由发言人主持,不过真正的主角是特邀的领导、负责人、专家学者和民间人士等⑤。一般新闻发布会所采用的一般是单向的方式,而专题性记者招待会则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记者向政府所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公众所关注的问题。新闻发布会与记者招待会大体上具有相同的作用和特点,但二者还是略有差异的。总起来说,新闻发布会偏向于新闻发布,其新闻性告知性更强;而记者招待会偏向于答疑释问,其交流性沟通性更强⑥。
第三种方式,包括新闻通气会、接受特定记者的专访以及约见特定记者等非正式的方式。此外,还有新闻通稿,它是指反映政府有关的政策、会议、活动和事件等方面工作可供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单位使用的稿件。一般来说,新闻通稿发布前须经分管领导同意,由新闻发言人签发。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新闻年鉴1984年》第482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84年。
②陈宗林《中国新闻发言人群体脱颖而出》,《开放潮》2003年第11-12期。
③侣志广《建立健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探讨》,《岭南学刊》2004年第6期。
④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第146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⑤⑥史安斌《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第118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