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影响下时尚产业的变革
2017-08-09 09:24:36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7月中 作者:侯蕴珊
摘要: 十几年前,时尚杂志、各式品牌发布会是人们获取流行趋势信息的主要途径,时尚设计师们是流行趋势的主导群体,以纺织服装为主导的时尚产
十几年前,时尚杂志、各式品牌发布会是人们获取流行趋势信息的主要途径,时尚设计师们是流行趋势的主导群体,以纺织服装为主导的时尚产业处于传统发展模式。如今,只要你有一台能连接互联网的电子设备,就可以随时登录全球网站获取或发布时尚信息,人人都可以是流行趋势的影响者。十几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边界不断扩张,颠覆了以往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了时尚流行趋势的形成轨迹,对时尚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当前,在“互联网+”的背景之下,传统的服装纺织企业如何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形成“互联网+时尚”品牌战略及销售管理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值得深入研究。
对时尚信息的传播方式产生影响
互联网缩小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信息之间的距离,超越了原有传统的销售模式。许多时尚品牌最初认为,互联网销售模式会降低消费者进入实体店购买的几率,从而削弱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但现在网络媒体被视为最主要的一种维护客户关系的机会和途径,并以此吸引更多的受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运用社交媒体营销,甚至许多国外奢侈品品牌也积极投入其中。奢侈品数字研究机构L2在2017年发布的报告《Digital IQ Index:Luxury China》指出:“目前进入中国的107个奢侈品品牌中,有92%已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该数据比2014年增加了87%。”品牌利用互联网和用户互动,精准投放广告,增强用户参与度,甚至在线预售和销售,达到宣传销售与实体店相辅相成的效果。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就了网络媒体的发展,消费者通过各种网络媒体产生互动从而传递口碑,人际传播成为市场信息最有影响力的来源。与传统口碑不同,网络媒体通过信息展现的方式将消费者聚拢到一个平台,自由表述和交换观点,形成口碑,对于潜在消费群体的购买意愿造成影响。互联网克服了原有地理和物理的限制,增加了选择机会,减少了交易成本。
对流行趋势的预测方式产生影响
流行趋势是时尚产业的主导,互联网通过大数据分析,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加强时尚产业风险管理。传统的流行趋势主要由世界时尚中心发布,从事服装行业的专业人员推广引导,再经品牌企业批量生产销售而形成,企业供应链管理只是生产管理、抓成本、抓品控、抓交期等内控环节。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流通性的增强,“动态性”作为时尚流行趋势的核心代名词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消费者成为了品牌价值的塑造者。面对快速变化的时尚趋势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使用数据分析和消费者信息反馈来更有效地制定设计方案和销售计划。服装企业根据规模不同,每年都要推出几十甚至几百款不同的服装,每一款服装又会生产成千上万件成衣在市场销售,受到流行趋势、地域文化、季节环境等诸多影响,这些服装的受欢迎程度不尽相同,有的款式供不应求,而有的款式会因为销量差而产生大量积压。长年累月,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甚至导致破产。因此,优化设计方案,控制成本,制定销售方案,是企业最重要的问题。服装企业开始重视并利用已有的历史数据,将其作为分析的根本素材,结合在实际的过程中不断验证和调整,得出算法模型,最终目标为利用成型的模型以及大数据基础对未来的价值和趋势做出稳定的可信赖的预测,创造更大利润。
拥抱互联网,合作协同创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时尚产业带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调整品牌战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创造新的利润空间,在纺织经济中低速发展的状态中保持竞争力,是整个时尚产业的新课题。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数据搜集、共享平台,形成时尚产业集群初步融合,加强品牌间的合作协同创新是促进产业变革的重要手段。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分析海量数据,可以缩短信息交换的时间成本,加快资源配置的速度,优化生产和服务流程。利用互联网广泛的渗透力通过信息空间对时尚产业进行跨界整合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首先,需要加强相关的基础设施,保证互联网高速平稳运行,搭建公共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其次,加强政策引导,促使时尚产业打破区域和产业界限,利用互联网建立跨界商业模式,创造新的盈利。最后,政府及行业协会等要积极引导鼓励国产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参与时尚活动,加强在国际流行趋势中的话语权,完善我国大数据的形成及预测系统。
【本文为重庆邮电大学网络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中心基地项目(编号:K2016-6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曾明 姜奇平 周其仁 陈志武等:《读懂互联网+》[M],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8月版
②【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思·库克耶著,盛阳燕 周涛译:《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版
③柳洲:《“互联网+”与产业集群互联网化升级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年第2期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7月中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