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无声胜有声
2017-08-11 16:09:40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7月下 作者:战泳霖
摘要:——析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
跨文化传播活动自古就有,而对其的系统研究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被公认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开山之作,作者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被誉为“跨文化传播学之父”。书名“无声的语言”点明了全书的中心思想:人们不需借助语言即可交流。本书考察了语言之外的其他文化系统,首次为跨文化传播中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搭建了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
成书背景:“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
二战后,欧洲衰落,世界中心转向美国。为了抗衡苏联、扩张在世界的势力范围,美国在欧洲实施“马歇尔计划”,对亚非拉实施“第四点计划”,进行大规模对外援助。①在两项计划实施过程中,美国派遣大量工作人员参与驻外事务。由于缺乏对异域文化的了解,他们在开展技术、军事援助和外交事务时常面临困难,工作实施效果不佳,“由于这样的无知,在我们的援外计划中,多半的善意和苦心就付诸东流了”。②对此,美国成立国务院下属的外事服务学院,负责对驻外人员进行文化培训,而霍尔则应邀担任培训主任。
1955年,应《美洲科学》杂志主编的约稿,霍尔总结自己对驻外人员进行文化培训的经验,发表了《行为方式人类学》一文,文章一出即引起较大反响。在此基础上,霍尔结合之前的研究经历,对文章进行扩展,撰写成《无声的语言》一书。本书旨在构建文化学基础,促进不同文化间交流,解决跨文化传播中的困难。
霍尔自身经历:跨学科背景和长期广泛考察
霍尔早年的求学、研究经历对《无声的语言》中学术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虽被誉为跨文化传播学之父,霍尔的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始终与人类学相关,并非一位严格意义上的“传播学者”。霍尔分别于美国丹佛大学、亚利桑那州大学获得人类学学士、硕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对霍尔产生了极大影响。此外,在各项研究工作中,霍尔曾长期与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者接触,吸收了丰富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多学科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为霍尔所借用,成为其开拓跨文化传播这一新兴领域时的思想基础。
在担任外事服务学院培训主任之前,霍尔对原始部落和东西方文化就有过深入体验和长期考察。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民族矛盾日益突出。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欧裔美国白人和处于被压迫状态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印第安人之间的民族冲突不断,引起政府关注。“人类学家突然应招离开学术象牙塔,以帮助缓和紧迫的少数民族问题。”③霍尔应召深入美国西南部进行田野调查,研究西裔美国人、拉丁美洲人、霍皮人等少数民族。二战期间,服务于美国战略需要,以霍尔为代表的人类学家又应召研究日本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的土著民族。长期的跨文化考察使得霍尔积累了大量的一手材料,为《无声的语言》提供了丰富的线索和实例。
《无声的语言》解读:“文化乐谱”和“文化无意识”
《无声的语言》在当时的一大创举在于为之前看似纷繁复杂的文化活动构建了系统的文化分析法。霍尔把文化类比为音乐,把本书形容为音乐入门书,在书中绘制了“文化乐谱”。
霍尔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尤其是无意识理论的影响,在前人“意识——无意识”两分法的基础上,根据知觉程度的不同,提出文化的三层次理论,将文化划分为显形、隐形和技术性三个层次。④显形文化是人们知觉程度较高、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都属于这一范畴。隐形文化是人们几乎毫无知觉也无法描述的文化,经常体现为不假思索、自然而然的活动。隐形文化的学习主要通过模仿的方式进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代代相传。技术性文化是知觉程度最高的文化,通常以逻辑分析和清晰的说明进行传授,学习者通过较为正式的方式进行学习。显形、隐形和技术性三层次文化在生活中并存,但在特定时刻,其中之一占据主导地位。
《无声的语言》提出“文化即传播”的观点,认为文化是一个讯息传播系统,把讯息分解为集合、元素和模式三个要素。⑤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由词语、音位和语法三个要素构成的,霍尔将这一模式移植到文化中,认为元素、集合、模式分别相当于音位、词语和语法。元素是构成文化最小的单位,元素构成集合。元素的数量有限,但不同元素组合形成的集合数量无限。不同文化中对集合的划分不同,对集合意义的解读依赖于由一定群体共享的模式。
霍尔认为非语言文化系统——时间和空间——对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霍尔将时间分为显性时间系统和隐性时间系统。例如,“年”属于典型的显性时间用语,“一会儿”“很久”则属于后者。一般而言,隐性时间比较模糊,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不同文化时间观存在差异,如美国与非洲、中东等地区的时间模式存在差异。同样,不同文化的空间观也可能大相径庭。霍尔从生物学领地欲(territoriality)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同其他动物一样,也存在着强烈的领地欲,不同文化中的领地欲千差万别。
霍尔关注非语言、知觉之外的文化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遇到的困难都可归结为误解,而误解的症结在于“文化无意识”。文化在无形中引导、控制、塑造着人们的生活,但人们对此浑然不觉。他呼吁读者破解文化传播中的复杂表象,深入认识文化机制,打破固有模式的限制。
影响:审视与启迪
书中的很多观点也许在今天很多人看来并不新鲜,在当时却引起极大震撼。一方面,该书为愈加频繁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提供了实践指导,被广泛应用到政府、企业的跨文化培训中,后来拓展到外语教学、国际商务管理等领域;另一方面,该书引发人们在思想层面的重新审视,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反思,提醒人们具备文化敏感,防止以己度人。同时,在跨文化传播活动中以异域文化为参照,加深对自身文化的了解,“了解自己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认真对待他人的文化。这会使你去注意一些细节, 正是这些细节显示了他人与你的差异”。⑥
作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奠基之作,《无声的语言》呈现出一幅文化思想宏图,激发后续一系列研究。此后,霍尔相继出版了《隐藏的维度》《超越文化》《生活之舞蹈》等著作。《隐藏的维度》和《生活之舞蹈》进一步拓展了《无声的语言》中对于空间文化性的探讨,剖析空间如何在不同的文化中被形成、使用、模式化。《超越文化》是霍尔在中国另一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著作,书名“超越文化”与《无声的语言》最后一章“挣脱枷锁”不谋而合,霍尔在其中探讨了文化无意识的种种现象以及超越无意识的困难,与《无声的语言》既一脉相承又进一步深化。后来的传播学者拉里·萨默瓦、理查德·波特、米尔顿·贝内特等人也受霍尔影响颇深,他们撰写的传播学著作中都曾收录霍尔的文章。
此外,霍尔的学术思想被认为对传播学其他领域的研究产生启迪。罗杰斯认为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关于延伸的思想影响了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⑦霍尔指出,一切人造物都可以被视为人类身体功能或肢体特殊部分的延伸,麦克卢汉借用这一思想来阐释不同媒介对人感觉中枢的影响,认为不同媒介是对人不同感官的延伸。也有观点指出,霍尔关于“文化即传播”的阐释涵盖了仪式传播的思想,与詹姆斯·凯瑞之后出版的《作为文化的传播》中的观点极为类似,⑧认为《无声的语言》是传播仪式观的思想源头。
再思考:权力的隐匿?
《无声的语言》的诞生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与霍尔在美国外事服务学院长期担任培训主任直接相关。本书的宗旨之一也是为美国驻外人员提供跨文化指导,以减少跨文化冲突,推动援助项目顺利进行。而以“马歇尔计划”和“第四点计划”为代表的对外援助项目都根植于美国进行全球扩张的战略大背景,背后是美国企图主导世界的野心。《无声的语言》产生广泛影响的同时,是否也在美国谋求全球霸权的过程中扮演着帮凶的角色?
就传播形态而言,霍尔重点关注人际传播,考察个体交往中文化因素的影响,对大众传播则避而不谈,把大众传播媒介仅当做延伸人的感觉的工具。实际上,二战后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是美国进行对外传播活动的重要工具,在构建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传播秩序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不平等的国际传播秩序又在深刻改变着人类文化地图的格局,而这一更深层次的问题则被遮蔽了。
此外,权力的隐匿也体现在对霍尔“文化决定论”的质疑中。霍尔认为人的行为方式受到文化支配,将不同人群间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归因于文化问题。但冲突的背后有可能牵扯到不合理的制度及权力结构,并且在冲突的解决中,由哪一方进行妥协往往涉及双方的权力较量,文化因素不能用来解释一切行为。因此,霍尔的观点容易陷入一种简单的文化决定论。而究其根源,他主张文化有生物学基础,根植于有机体的生物活动和进化机制。对生物学基础作用的反复强调似乎又让他陷入生物学决定论。无论是文化决定论还是生物学决定论,权力问题在霍尔的思想中都处于缺席的状态。
再思考并不意味着否定《无声的语言》的时代和社会价值,我们不能抹杀它在跨文化传播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也不应站在当下视角过分苛责,而应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探寻它对于当今进行跨文化传播研究、实践的价值。
注释:
①刘绪贻 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第六卷)》[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9-40页
②③④⑤⑥【美】爱德华·霍尔著,何道宽译:《无声的语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⑦Rogers, Evertt M:“The extensions of men: The correspondence of Marshall Mc Luhan and Edward T.Hall.”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2000), 117-135
⑧周鸿雁:《仪式华盖下的传播:詹姆斯·W.凯瑞传播思想研究》[D],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7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