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面对面 > 正文

差错,报媒驱不走的怪影?

2011-06-30 20:05:53

来源:   作者:

摘要:——关于防范版面文字失误的对话

  对话者:耿  伟  深圳特区报发展研究部副主任
  彭  军  深圳特区报校对一科科长
  去年年底,有媒体把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弄错,这给主流报媒的编校人员敲响了警钟。那天,老耿见到彭科长就关心地问:“中央媒体出了重大差错,彭大将军有何招数让本报版面冰清玉洁啊?”彭科长却闭嘴摇头摆手,好像很怕提这个茬口,老耿猜是其心有余悸吧。
  难道差错真的是报媒难以驱走的怪影?两人干脆坐下来,尽情聊侃一番。
  
  都是取消“唱校”惹的祸?
  耿:最近和几位资深报人探讨消除版面差错的规律,他们认为文字差错和政治差错之所以难以防范,和报媒普遍取消了“唱校”有直接关系。因为“唱校”速度平和稳重,第一遍校对就基本会排除埋藏的“地雷”,挖出潜伏的“特务”。可如今这第一关隘的缺位,使校对丢失了天然屏障。
  彭:这很复杂,说来话长。校对,是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疑问,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活动。中国有关校对的发展历史很长,“校”字本义为“枷锁”,《说文解字》曰:“校,木囚也。”其用作“校勘”、“考订”之义,最早见《国语·鲁语下》之记载。到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首先提出校对的功能:一校异同,二校是非。
  传统校对分三校:第一校是看“异同”,是必须有原稿的。甚至校对《毛泽东选集》、中央文件都是有固定的原样,连页码、字号、行距等等,都是上级做好发下来的。校对员比照原样,行对行,字对字。同时还要唱校,像唱戏一样,一个人慢慢地念,一个人认真地看;第二校是看“是非”;第三校是“核红”。现代电子出版物实行无纸化校对,由于没有了原稿,则变成了两校,一看“是非”,二是“核红”。
  所谓无纸化校对,准确地说,并不是没有纸样的校对,而是指无原稿、无参照状态下的校对。
  耿:没有原稿,还唱什么稿?即使记者打出纸样交给校对,也不能保证原稿准确无误,还不如直接认定是非。况且在深圳特区报,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南腔北调,若是唱校可就热闹了,校对科还不变成了卡拉OK厅?
  报纸,素来就是“遗憾的艺术”。不出错儿,乃天方夜谭!比如“度过”与“渡过”有何差别?“记录”和“纪录”何时使用?极容易蒙混过关。还有“林荫道”一词,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正解为“林阴道”。如用“林荫道”则属不规范。但用“林阴道”让人感觉有点怪。
  彭:在今天全媒体的语境下,编校不仅是文字工兵,也是版面保安,排除差错乃天职。不能让那些“魔鬼”从你眼皮底下溜走。由于出版概念的颠覆,包括时间压缩、文字校对、图片说明、视频解说,等等,都会逼迫出版速度加快,校对程序也相应取消了“唱校”,但难度也就增加了。
  
  差错稀奇古怪难防范?
  耿:上夜班,编校每晚都会碰上稀奇古怪的差错,让人哭笑不得。
  一是政治差错。这是差错中的核武器,如此形容,丝毫不是哗众取宠。小小的观点差错是“地雷”,一般的是“炸弹”,严重的当然是“原子弹”啦。
  彭:二是版面差错。所谓版面语言,是通过组织设置稿件、图片等“要素”,在报纸版面上综合形成和直接表露的某种情感和主张。出现版面语言的不当,主要原因是策划意识淡薄、仓促成版造成的。譬如版面语言冲突:与领导作重要讲话消息相邻的,却是某某商品节日“打六折!”在登载《十大优秀法官》的版面下方却是通栏广告的两个大字:吹牛!在“9·11”事件之后,有报登载美国世贸大厦起火的图片,临近却是中国领导人在全国九运会上点燃火炬的照片,犯了严重的政治性错误。
  此外,还有版面重稿现象,有的是同一个版面出现两个相同的稿件,有的是两个版面上刊登同一新闻内容的稿件,还有的是在不同日期刊用同一篇稿子。
  耿:三是标题差错。包括标题含义不明、标题指代不清等错误。如2005年12月全国人大决定农业税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有报纸一版头题用大字号标明:“2600年‘皇粮国税’退出历史”,本意是说经历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将结束,但看起来让人感觉不太准确,会发生误会,产生异议,以为是2600年才废止农业税呢。
  标题错误有许多老笑话,文革期间,某市的报纸在一版头题发了一篇稿件,原题目是《热烈欢迎九大代表戴奎归来》,但是在组版结束,发现“戴奎”的“奎”字边角有点受损,便换字。那时用的是铅字,字库架子上“奎”和“套”字相邻摆放,拣了一个“套”字,结果变成《热烈欢迎九大代表戴套归来》,成为反革命事件。
  彭:四是时间差错。譬如编辑忙乱之中忘记将报头、报眉的版序和时间改好;岁尾年初编发稿件时,尤其是年终最后一天夜班,“今年”字样忘记改成“去年”;五是地点差错;六是数字差错;等等,防不胜防。
  耿:中国的方块字实在是太复杂了,《现代汉语词典》的5.6万个字、词、词组、成语,就连职业编辑也难以认全。曾有同仁说翻开词典几乎每页都有不认识的,我不信,翻开一看,果真如此。
  彭:就是你都认识,也照样会出现误差。不然大文豪写书为何也得编辑校对?譬如《中国队凯旋归来》这个标题,凯,是奏乐;旋是归来。凯旋,是说军队打了胜仗,奏着得胜的乐曲归来。标题尾巴再加“归来”,属于赘词,这个标题错了。
  一些固定的字词搭配,倘若有意人为“创造”,也要十分贴切。否则只能算错。诸如“风驰电掣”错成“风弛电掣”,“水性杨花”错成“水性扬花”,“咸鱼翻生”错成“咸鱼翻身”,“海上生明月”错成“海上升明月”之类的,经常出现。还有一些成语错用,比如“斑驳陆离”是指色彩错杂的样子,形容色彩纷繁杂乱,不是破烂不堪的样子;“七月流火”是指到了农历七月,大火星往下移位,天气转凉,但常常被误用到形容炎热的夏季上;“差强人意”是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但应用中常常将其当作“不如人意”来使用。一些常见的错误有(括弧内为正确用字):“美仑美焕”(轮、奂)、“风光迤俪”(旖旎)、“虎视耽耽”(眈眈)、“色彩斑澜”(斓)、“名声雀起”(鹊)、“出奇不意”(其)、“做工精制”(致)、“一愁莫展”(筹)、“故名思义”(顾)、“烩炙人口”(脍)等等。
  
  谁能让版面冰清玉洁?
  耿:如何有效防范文字差错,让版面冰清玉洁?这要探究差错出现的原因,去寻求措施。
  第一,小心防范常见文字差错。反复出现的文字差错,既是记者、编辑和校对没有深刻理解有关字词的固定搭配,也是“不长记性”所致。如“挖墙角”中的“角”应为“脚”;“震憾”中的“憾”应为“撼”。倘若审阅稿件时或没有发现不妥,或感到模棱两可,没有立刻查阅字典、辞典,如“璀灿”(璨)、“重迭”(叠)、“鞭鞑”(挞)、“倾刻”(顷)、“揖捕”(缉),等等,转瞬间,一个差错已经逃过搜捕。应对这种差错只能“多长记性”了。
  第二,防范打字法造成的差错。目前电脑写稿时,输入方法有许多种,包括简拼、全拼、五笔、微软、谷歌、搜狗、自然码等等。基本上分为音、形两种。五笔象形,容易出现同形不同字的错误,如“驼鸟”(鸵)、“隐敝”(蔽)、“绻缩”(蜷)、“彷惶”(徨)、“安祥”(详);有时五笔会出现莫名其妙的文字串,不着边际。拼音则会出现同音不同字。许多老记者使用自然码,属于拼音类输入法,两下一个字,三下一个成语,速度很快。但这种录入一旦不是首选词组,就要进行多词组的选择,就很容易出现手指点错按键,出现另一个词组。如“出声”打成“畜牲”。甚至“输入法”设置的词库也有误,致使写稿和编稿时出现错误。如“斗蓬”中的“蓬”应为“篷”;“嘻闹”中的“嘻”应为“嬉”;“陪笑脸”中的“陪”应为“赔”;“淆然泪下”中的“淆”应为“潸”;“一滩血”中的“滩”应为“摊”,等等。有的成语字库也有错误,如“薪筹微薄”(酬)、“盛名难负”(副)、“嘎然而止”(戛)、“绝然不同”(截)、“针贬时弊”(砭)、“瑕不掩玉”(瑜)、“循规蹈距”(矩)、“凭心而论”(平)。
  彭:第三,避免放弃流程出现差错。无论出现政治差错还是文字差错,十次有九次是没有坚持流程。由于编辑着急出片,不等校对最后核红,就盖章;突然换稿,时间仓促,看一遍,就出片。有时编辑在电脑上直接操作或是口授组版员修改,而没有在版面上标示,没有经过核实,也容易出错。最紧张时,编辑、校对都在电脑前看稿,前后几分钟就出片了,这种“无纸校对”太容易出错了!
  第四,警惕文字处理沾带差错。特别是在出片之前,组版员、编辑最后改字时的误差。譬如第7行多了“可行性”三个字,结果把第6行的“可行性”删掉了。美编美化版面时,文字块要变动,或是做标题、或是勾图片、或是加底纹,勾掉的小块文字,有时放在版面边上,要认真查对,此时最难看出来。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文字连不成话,还好;如果连成了一句话,恰好意思相反,很可怕。
  “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在全媒体语境下,每个时间段都会设有校对。而且校对可能上升为监审把关。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校对人员也要顺应大势,转型练兵,要成为杂家,要当编辑的守门员;要熟悉各级领导的名字、职务、排序。要掌握中心工作的新提法,如原来的“又快又好”,改为“又好又快”,为什么?内文的最后一行没排完,少一行,要盯住;细节关系着媒体的成败。
  耿:有人说,“校对是新闻职业最痛苦的岗位。”一旦出错,往往直接追究校对无能。而校对岗位往往人员不足、疲于奔命、茫然无助。如何提升其“幸福指数”?我们尚翘首以盼啊。○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6月上

来源:

编辑: